
榆钱情未了
作者:许刚

榆钱,是榆树的种子。因其外形园薄如钱币而得名。榆钱产于我国,在高温带、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具有分布。榆钱属药食同源,具有健脾和胃、安神助眠、止咳化痰等功效。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大跃进浮夸风的盛行,全民大闹钢铁,加之连年自然灾害,粮食歉收,人们缺吃少穿,瓜菜汤,榆树皮,野菜,都被端上了餐桌。人们为了填饱肚子,把能吃的难以下咽的树皮野菜,都搜寻尽了,还是一个饿,大多数为此而患上了浮肿病。在那个忍饥挨饿的日子,村后山坡上的一片榆树林,槐树林,可算救了不少人的命,让村民度过了饥荒。

记得那时候,生活物资匮乏。父亲总是托人买的玉米面,让母亲跟野菜掺和在一起,蒸馒头,发拌汤。那时的白面是稀罕之物,是定量供应的。父亲还是省下来,带回家,让我们姐弟改善改善伙食,打打牙祭。那个年代,槐花、榆钱、苜蓿、蔓菁,都成了香饽饽。

每到槐树、榆树开花之时,全村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齐动手,满坡沟峦都是捋槐花和榆钱的人。为了争夺到有利的地形,多捋一些槐花和榆钱,村里人真可谓是急疯了眼,互不相让,常常为此而闹的不愉快。在那个槐树和榆树花开的季节,母亲总带着我们姐弟四人去捋槐花和榆钱。一时吃不了,就把他们晾晒干了收拾起来。等到青黄不接时,母亲便把它们拿出来,用温水淘干净,做成臊子,浇到面上,那滋味至今难忘。那时候隔三差五,母亲就把洋槐花和榆钱做成麦饭,让全家人填饱肚子,洋槐花和榆钱可算派上大用场了!

如今,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不再为吃穿犯愁了,衣食无忧,日子过得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尽管如此,每当看到了槐花和榆钱,还是忍不住要买一些尝尝鲜。过去被村里人不稀罕的槐花和榆钱,现在身价倍增,到超市购买一斤槐花和榆钱,也要好几块钱。现在的人们返璞归真,越来越注重养生和保健了,过去不看好的槐花和榆钱,却因为原生态,无污染而备受青睐。

【作者简介】
许刚(神采飘逸),笔名亦复,山西芮城人。自幼爱好文 学,喜欢写作。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精短文学学会会员,在《市场信息报》《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视报》《农民报》《运城日报》《中国乡村》发表小说、诗歌、散文3万余字。


总社长:墨痕
执行总社长:江声
总编:墨痕
执行总编:禾乃
名誉总编:刘军
现代诗主编:娇君
古诗词主编:和天悦色 柳阳甫
特刊主编:王小泥 兰志芳 孙丽丽
【今日诗选】主编:江声 刘生 靳继书
【风华光影诗画】社长兼主编:睿博
英文主编:李一凡
全球风华社长:刘生
副社长:牛天堂 严正华
精英朗诵团团长:阮虹艳
团长助理:于江群
艺木总监:小刚 诗涵兰馨
精英朗诵团执行团长:张莉 相逢一笑 幽兰
精英朗诵团副团长:淡墨青衫 雪峰 生命如一泓清水 李向军 凯 哥
宣传部部长:果多堂 韩梅香
宣传部副部长:王百灵 和天悦色
总顾问:谷未黄 三色堇
文学总顾问:雪野 李明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