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我收藏了数百本杂志刊物,有新的,更多的是旧的,它们象老朋友,时常与我见面叙谈,很温暖,也很亲切;更像老酒,散发着绵厚的淳香,让我回到过去的岁月里去,静静地思考,静静地回忆,幸福而快乐。

最喜欢的是《人民文学》。它是中国文学最高的刊物,在我眼里就是神圣的殿堂,我是怀着朝圣的心情来拜读它的。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更不敢奢望订什么杂志,只是从废品站里捡过几本发黄缺页的《人民文学》杂志,回去如捧珍宝似的如饥似渴阅读,完了压在褥子下面,怕别人借或拿走,但里边的文章却深深地镌刻在记忆里,如《渔店里的喜剧》《一架弹花机》。上师范学校时,学校给我们每人每月三块钱的助学金,那时候《人民文学》每本0.48元,我用微薄的助学金订了一年半这份杂志,每期杂志一到,我先捧在手里闻闻墨香,然后小心翼翼地一篇篇阅读,有的文章至今仍记忆犹新,象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柯岩的《天涯何处无芳草》,贾平凹的《小街口》《出山》等……它们象一盏灯,给了我温暖,给了我光明,也给了我勇气。让我在清苦的学生生涯中找到了奋斗的目标,寻到了人生的坐标和方向,把文学的种子撒在了青春的心田里,发芽、生根、成长……

喜欢的还有《十月》《收获》《当代》等杂志,后来又喜欢了《中国作家》,不光买的看,更多的是从图书馆借着看,十年来,这些杂志也像老同学、老朋友,经常光顾我的书桌,进入我的眼帘,粗略地算算,每期的这几种杂志我都没有挂空档,只是有的看得粗一些,有的看得细一些,甚至三遍五遍地看,觉得余味无穷,百看不厌,如韩石山的《连阴雨》,还有一个作家的《水仙花》《柳叶飘飘》等,给我印象深刻,过目不忘。

读书就象吃饭,吃饭要不挑食,读书也要读百家书,方能取长补短,各取所需。《读者》《家庭》《知音》等杂志也不错,有些文章短小精悍,寓意深远,给人以深刻启迪,象饱经风霜的老人,娓娓道来人生的哲理。有几次邻居和朋友的孩子参加公务员考试,我推荐他们阅读《读者》《青年文摘》中的带有哲理性的短文,结果真的碰上了,孩子高兴,我也有成就感。


我没有其它爱好,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这些新的旧的书刊杂志,于我来说是宝贝,是朋友,是情侣……常常翻出来看看,像面对久未谋面的知音,又像手捧心爱的宝贝,那些弥漫着时代气息的小说、散文、诗歌,历久弥新,在我心里永远新鲜,永远温馨,也永远可爱可亲。
作者简介

张书成,生于1956年12月,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政府公务员。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市诗歌学会会员,丹凤县作协理事。从上世纪 90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在《金秋》、《先锋》、《共产党人》、《当代陕西》、《教师报》、《陕西教育》、《工商时报》、《农民日报》、《陕西农民报》、《法制周报》、《文艺报》、《商洛日报》、《丹江潮》、《山泉》、《丹水》等发表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数百篇(首),《万湾农家乐》、《旅游遐想》等获丹江旅游征文二等奖。部分散文、诗歌被收入《采芝商山》、《丹风文学》丛书,巳由北京团结出版社结集出版《棣花细语》散文集。
编辑:任静
审核发布:家在商洛 商洛碎心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