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建志
如今西安的城中村已很少了,用寥寥无几来说一点都不为过。二十多年前,西安响当当的城中村“北池头”更是赫赫有名,它收留了大批的外来务工者,这么多年过去了,记忆中的“北池头”在我的脑海里还很清晰,我也是位对北池头有着特殊感情的人。

北池头,因唐朝以前在曲江池的北头而得名。在村子里地势高的地方有个“古北池”的门洞,不远处还有一座不大的庙;这个村子因古时制作豆腐而远近闻名;古乐、铜器也很有名,“西安古乐”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就跟北池头有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村子的房客一年一年增多着,流动人口更是川流不息,尤其是早晨和晚上,村子的南北街道上更是挤满了匆匆的行人。从西影路向南到三兆去的方向不远处,也就是一二百米远,就可以从几个路口走进北池头村。
那时候,从北边通向村委会的南北街道是主街道,一进村子,街道的东边和西边开着不少家的饭馆,当然也少不了商店和裁缝店之类的门面,河南人开的还真不少,可能跟河南人在这个村子住的很多有关吧。河南人开的饭馆里卖的最多就是水煎包、揪面片等。有些饭馆的卫生状况实在是差,店面的墙壁被烟熏得黑黑的,光线也很暗。不过,很少有食客挑剔过,这与光顾这里的顾客身份和收入有着很大关系,收破烂的很多,一般也是河南人。当然也有卫生和环境比较好些的,来这里的自然是些收入相对高些的人,有做生意的,还有在单位上班的,那时打工的可没有现在这么多。那么多的饭馆,也包括四川、湖北等地人开的,很少有做不下去而关门的。因为这里的饭很便宜,一碗面只要2元钱,米饭也很便宜;早点也很便宜,有一块五毛钱就能吃饱,一碗稀饭,二个馒头(包括花卷),一盘小菜。而早上,在村委会前的广场上就有好几家买早点的,有三家卖包谷糁稀饭的,都是用农村人习惯端的粗瓷布老碗盛的,喝起来甚是暖和,尤其在冬天 ,也最符合农村人的饮食习惯。这些饭馆大多都是早晚最忙,中午相对闲了许多。村子虽然不是很大,可外来人口能顶本村人口的十几倍,晚上已是夜深了,村子里的街道上还有不少人从外面回来,还有吃饭喝酒的人,总之,这里热闹而纷杂。
那时候,在北池头住店可以说在全西安市是最便宜的。一般都住通铺,一个人一晚也就8毛钱,最多1块钱,因而许许多多在西安打短工或者短时间停留的人会首选这里住宿。一个房子睡通铺,睡上十人左右是没问题的,一般也不用担心会丢什么东西,当然自己也要小心些。要是跟房东熟悉了,二个人合住一月或者几个月,一个人一天1块钱也就住下了。正是住房便宜,才会吸引着无数的来人员来到这个村子住下来。另一个原因,北池头的地理位置也太好了,离西安的“大雁塔”实在是太近了,一些游客也会选择北池头住店;再就是,这里的交通很方便,很多线路的公交车会经过这里。而去三兆公墓肯定要经过这里的,而清明扫墓的市民更是川流不息,熙熙攘攘,这个村子不繁华才怪呢。而那时,在村子北边,也就是村口,有好几家炒瓜子的,主要是批发,那生意更是好得不得了,把人忙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北池头村也在变化着。房租也涨了,房子也一层层高了起来。房东租房的收入一个月下来也是不菲的,有些人啥也不干,一年下来吃房钱,咋吃也吃不完,也难怪好多城里人和乡下人都羡慕呢。北池头毕竟是个有悠久历史的大村子,村里的集体活动当然就不会少了。我记忆中,每年春节都要在村子中央,也就是村委会前的小广场上,村里爱热闹的人就会敲起锣鼓来,那阵势,既热闹而又壮观。村子还有个叫“王诚”的球迷,在陕西省体育场,国力的主场出尽了风头,给陕西乃至全国球迷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北池头村的人日子过得也就滋润多了,当然也有好多人干着自己的工作,也在辛勤劳作着,靠收房钱而参加工作的只是一部分。北池头人也是值得人们尊重和学习的。

既然是城中村,而且北池头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国家拆迁政策已经出台之后,拆迁安置就不可避免。尽管千百年来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的人们难离故土,谁也会留恋故乡的,这是人之常情。人们虽然不愿离开这里的土地、这里的房子和乡党······。不过,国家的拆迁安置政策,肯定有着长远的考虑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发展国际化大都市的蓝图。可爱可敬的北池头人相应了国家的号召,依依不舍地搬出了老祖宗留下的家园,那场景,让人看了都流泪。回迁后,村民的居住环境就能有很大的改观,在经济上也得到了一定的补偿,日子还会越过越红火的。

虽然我时常穿梭在西安的好多地方,可路过北池头时的心情是不一样的,毕竟自己在那里居住过,对那个村子自然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虽然现在几乎看不到原来村子的一点面貌,可在我心中,北池头的记忆是不会泯灭的,它将成为我一生中美好的记忆,难忘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