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张家发:光荣在党50年 付出青春献终身
王有震 赵世群
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记者慕名来到驻马店市老区泌阳县罗桥村小河南组采访老支书张家发,只见一拨男女老少正在围着一位老人在聊天。一打听原来是两家村民因宅基地边界发生了纠纷,正在找老支书张家发评理呢。今天是第3次调解了,经过张家发实地查看,入情入理的分析,双方当场握手言和。
2021年7月的一天,一枚耀眼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庄严的佩在了年近9旬的张家发胸前。老人挺了挺胸,自豪的说:“我生活在党的怀抱,党永远在我心中!”
说起张家发老人,他的童年是靠吃糠咽菜活命的。解放前,他的父亲曾因是穷人代表,伯父当过八路军,被国民党县大队勒索1000万旧币,差点被杀头。张家发后来当了儿童团员、共青团员,1958年光荣入党,历任生产队长、大队长、村党支部书记。在大队长、支部书记的位置上兢兢业业近40年。
1959年2月,他被群众推选为前进大队大队长,兼大队综合厂厂长。当时全大队将近4000口人,张家发以身作则,和群众一样在厂里吃食堂,从不多吃多占,搞特殊化。1960年食堂解散,张家发团结全大队群众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购买大型农具,建林场、种子站、医药厂、卫生所、代销点、保健所。村办企业、便民服务站点办的红红火火,全县闻名。
1963年前进大队被分为河南和罗桥两个大队,张家发任河南大队大队长。原大队财产按各队人数分配,牲畜家禽低价卖给群众。张家发知道这些牲畜家禽价格便宜,买到就是赚到,但他说他是共产党员,他要把好处让给大家,让给群众。
1966年冬,张家发带100多名民兵,到宋家厂水库参加筑坝工程整整一个冬天,他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全公社22个工程队,张家发所在的河南工程队是第一红旗单位,军事化训练也总是第一名。水库支委书记刘富祥见面就夸:“张家发,好样的!”
在抓革命促生产年代,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张家发,白天虚心向人求教,晚上挑灯夜读,凭着惊人的毅力,硬是学会了《毛主席语录六十条》,熟练背诵《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
为发展农业生产,张家发带领群众挖沟改地,劈坡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建排灌站,引水上山;改革农具,合理密植,改良粮食品种。把“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改造成“三保田(保水保肥保土)”,全村粮食产量当年就翻一番,棉花产量也由往年的亩产皮棉40斤提高到120多斤,成功实现薄地高产,第一次超额完成国家粮食和皮棉统购任务。为此,县里要调张家发去县棉办工作,要端铁饭碗、吃国家粮了,张家发不为所动。他说:“我不能为了自己的铁饭碗而丢下全大队2000多口人不管,我要带领大家共同过上好日子。”
在之后3年时间里,张家发带领大家在丘陵地带挖梯田,种果树,栽油松,200多亩荒山全部绿化。县林站表扬说:“张家发把小河南这片白草窝变成了花果山”。 公社农技站站长李广俊、技术员罗少新夸赞张家发是“土专家”。周围十里八乡都羡慕这里是“花果山”、“米粮川”。当年泌阳县东部广泛流传着一句话“金高邑,银潭园,赶不上前进中的小河南(小河南就是河南大队)”。在公社农业生产总结大会上,党委书记曹国通表扬张家发是“常胜将军”。
转眼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原来的公社改为乡镇,大队改为村委会。1985年,村里决定建面粉厂。当时村里经济条件有限,粉厂的设计、资金、原料及施工,困难重重。张家发带领全村2000多口人,从每人一块砖、一片瓦干起,历时两年一座日产万斤的面粉加工厂建成了。工厂生意兴旺,人流不断,这在当时当地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村办企业,不少人都争着安排自己的子女进厂上班,张家发却教训自己的女儿:“那是全村2000多人的心血,我们不能去沾光。”
当村干部多少年,全心全意为群众考虑的张家发,却从来没有及时拿到过应得的工资,也从没有利用特权截留过从村民手里收缴上来的一分钱提留款。儿子张运甫高中毕业后报名当兵,通过了政审,各方面条件都合格,但张家发本着“好事让给别人”的原则,硬是说服儿子把名额让给别人。
从1988年到1994年,张家发在当时的河南村连续当了6年村支部书记。6年中,不论是农业生产、计划生育还是国家粮食征购工作,依然都是全镇排名前3名。当时邻村罗桥村领导班子瘫痪,工作上不去,镇党委研究决定选派张家发前往罗桥村任支部书记。张家发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顶住来自上下各方面压力,拒绝所有说情请求,顶住排挤、污蔑、诽谤,一步一个脚印的开展工作,使罗桥村各项工作很快走上正轨。
60岁那年,张家发谢绝了镇党委政府为他提供的多项优待,坚持两袖清风,从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了下来。担任支书、村主任共36年,退休后在村委会换届时,张家发依然得票很高,在谢绝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后,继续留任支部委员兼任民调主任、民主理财组长,代管本庄工作。这样又连续工作12年,支部和村委仍让他继续担任监委会主任,89岁高龄的他直到2021年冬才赋闲在家。
人们不会忘记,张家发凭着善良的本性,曾多次扶危济困,帮助生活有困难的人。3年自然灾害中,曾收留素不相识的外乡逃荒者,并接济钱和粮票助其返乡;收留孤寡残疾老人田全,在其去世后予以安葬;20多年如一日照顾烈属秦书令生活起居,直至其去世后,自费为其安排后事没要政府一分钱。也是那个时期,桐柏县人赵景祥流落到大河南村,为了帮助其发展养蜂事业,张家发为其担保贷款400元。后来养蜂人一去不返。贷款连本带息900多元,是张家发东拼西凑替他还上。
为鼓励村民种植烟叶,当年身为支书的张家发主动为困难群众贷款种烟建炕。不料遇上恶劣天气,种烟失败,群众无力偿还贷款,张家发自掏腰包,替村民还上贷款。
在张家发任罗桥村支书期间,曾有人到镇政府反映他有经济问题,政府派工作组进村清查帐目发现,张家发不仅没有任何侵占挪用集体财产的情况,还曾为村里垫支了不少钱款。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咱这一大家人的幸福生活。你们一定要遵纪守法、好好工作,向党、向祖国报恩。”张家发经常对儿孙们谆谆教诲。
在张家发的言传身教下,儿孙们个个都秉承了良好的家风,时刻记着家风、家训,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90载坎坷人生,64年光荣在党。张家发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几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勤勤恳恳为党工作。如今,张家发老人身体倍棒,积极乐观,儿孙绕膝,尽享天伦。平时张家发总是在村里转转,唠些家长里短,颇受乡亲们爱戴。张家发虽然老了,但他的一颗红心依然向党,依然心系村里万家灯火。
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张家发用他始终如一的信仰,诠释出了一个共产党员“不忘初心,永葆本色”的忠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