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拾起“老本行”
文/高延新
俗话说得好,“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这就话用在现如今的父亲身上再恰当不过。自从村土地流转后,父亲就处在一种“待业”的状态。过惯了忙碌充实的日子,突然间让他“闲”下来,父亲反而有点不适应。按理说不让种地了,可以好好歇歇了是一件好事,可老父亲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我深知土地在父亲心目中的位置,我更懂得父亲对一亩三分的的感情。种了大半辈子地的父亲,视土地如自己的孩子,照顾的细微体贴,精心周到,所以每年亩产的收成都排在村里的头几位。土地成了父亲的命,土地也成了他形影不离的“伙伴”。

父亲大半辈子跟土地打交道,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可以说样样精通。眼看大半辈子积累的宝贵经验没了用武之地,父亲自然而然心有不爽。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又是谁能改变的了事情。
往后的几年父亲也常识着去放下,父亲跟着村里的包工头干过建筑,跟着老木匠打过箱橱,跟着电焊工做过焊接,跟着……短短几年间父亲涉猎多个工种,虽然工资尚可,丝毫看不出父亲的工作激情。一个人心里有事,从他的言行举止就能洞察得一清二楚。不种地的这几年父亲苍老许多,额头的皱纹就像数九寒天冻裂的大地,纵横交错,深浅不一。一头油黑发亮的头发不知何时被霜雪一样的白所替代。每次吃饭时,老父亲都不敢用力搓洗那双被岁月侵蚀的手,一道道血口子着实扎眼,大小不一的创可贴虽包住了表面的裂缝,却藏不住他内心的疼痛。一家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我们多次要求父亲不要再去干零工,都被父亲拒绝。倔强的父亲说,“物欲横流的社会,挣一分花十分,我多干一天,就能给孩子买点零食,给你们买点青菜,补贴家用。”我跟大哥自打分开家后,日子从清贫起步,锅碗瓢盆,油盐酱醋都是重新置办,日子虽谈不上一贫如洗,也算刚刚能赶上趟。起初我们是拒绝父亲的,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日子会让人放下尊严与强硬。父亲怕两个儿媳妇有偏见,也尽可能一碗水端平,打零工的钱五五对半分给我们。由于我比大哥过的差点,有时父亲还会偷偷把钱塞在我的沙发垫下面。无知的我不敢声张,更不敢去询问。有时我在醉酒后偷偷跑到父亲的院子里哭泣。

没有人知道我是真醉假醉,更没有人知道我的泪水里面有多少心酸与痛楚。只有父亲能懂,只有父亲。
多年的心情的压抑,外加天天咸菜馒头辣椒酱父亲的身体出了状况。半边身子出现麻木。我们兄弟二人与母亲商议,建议父亲暂停打零工,先把身体调整一下。倔强的父亲是死活不肯。在医生的严厉批评,劝导下父亲才答应。医生并叮嘱我们一定要想法让父亲改变心情,让他重新开始那种喜欢的生活。医生一语点醒梦中人。是的,父亲是该换一种心情了,
换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父亲一辈子也没什么爱好,最喜欢的就是
扛起锄头下地,他就是喜欢这种悠哉乐哉的田园生活。在父亲住的小院里,那些“下岗”的工具被他打磨得铮明瓦亮,多年不用依然锋利。每当闲暇时间他就坐在门台上用油布一遍又一遍擦拭,我看在眼里,却没有去深入理解。经医生这么一说,我才恍然大悟。

为了尽快让父亲重回田园生活,我与哥哥沟通后决定让父亲在老家空场种植蔬菜大棚,这样父亲既能重新老劳作在田野,又能重拾被蹂躏挫伤的信心,一举两得。
说干就干,我与哥哥偷偷瞒着父亲,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在老家空场打造了一个原生态的蔬菜大棚。决定在父亲生日那天给他一个惊喜,并当做生日礼物送给他。
大棚的筹建由我跟大哥合作完成,“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嘛。大哥负责大棚选址,构架部分,我负责土壤的合理搭配,温湿度设备的安装,水电管道的铺设。大哥主外我主内,工作进展平稳、速度,为顺利交付使用奠定了基础。这是新农村建设以来,我们村,我们办事处第一个蔬菜大棚。无论从大棚的建设速度,还是大棚的设施配备都领先其他村镇街道。大哥跟我都是父亲看着我们光着屁股在黄土地长大,从骑在父亲背上到帮父亲牵牛犁地,再从开拖拉机跟父亲拉种子化肥,深知父亲对拾种田地的严格程度。竖看成线,横看成面,哪一步不到位父亲宁可不吃饭也要去整好。所以我跟大哥从小到大在父亲的熏陶下端正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做人做事的态度。这次兄弟二人合伙帮父亲搭大棚既是对我们的一次锻炼,更是对我们的一次考验。还好大棚能赶在父亲生日前顺利完工。现在回忆起这件事,我跟大哥还是感到无比的骄傲。

父亲生日那天,我们兄弟二人跟父亲完成了交接,大棚的法人是父亲。那天父亲高兴的像个孩子,不胜酒力的父亲连干两杯,结果父亲大醉,我跟大哥被母亲责怪一顿。
现在父亲母亲两人拾种着大棚,父亲边学习,边种植,把蔬菜大棚打理得井井有条,反季节蔬菜更是长势喜人,不出家门口就能吃上新鲜的瓜果蔬菜。“人老心未老”,“舞台有多大,心就有多大”,父亲通过这几年的摸爬滚打,在原有经营方式的基础上,也开始接触网上带货,把我们家大棚的有机无公害蔬菜销往全国各地。听母亲说,父亲为此又重新配了一副花镜,看样子这是准备大干一场。现在父亲一人兼有多个职位,去年更是被乡村聘请为大棚种植技术顾问,连续多年被评为“乡村振兴先进个人”、“村模范带头人”。现如今在父亲的影响下,四周的几个村也大批搭建蔬菜大棚,村连村,镇通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父亲有时还被聘请去指导工作。劳动致富,精神文明先要富,现如今我们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村也从街道最穷村跃居最富有的村。父亲成了大家学习的标杆。面对这些,父亲说他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更大了,也许这是父亲做的最好的一件事,也是父亲做的最用心的一件事。

临近春节,我跟大哥抽空去了父亲的大棚,勤劳质朴的两位老人正在大棚里物理灭虫,被烟火气薰蒙的二老,竟把我们当成了来采购的小商贩。惹得我们哭笑不得。现在再看父亲,面色红润,精神抖擞,腿脚有利。“脱胎换骨”、“涅槃重生”、“返老还童”,我实在是想起再用哪个词语来形容父亲。父亲开心了,我们可高兴了。何为“孝顺”,有孝也有顺,邻居们夸我们兄弟二人做的对。
父亲重拾“老本行”,开启了幸福的人生篇章,他不骄不躁,智慧学习,亲力亲为,反复研究,好好给我们年轻人上了一课。我打心眼里敬佩我的父亲。我更敬重我的父亲。
劳动不仅可以改善幸福生活,关键时候也可以消除一个人压抑的心情,救活一个人的命。劳动中的人最美,最靓,最疯狂是一点也不假啊。别看父亲年近六旬,走路带风,说话如钉,不仔细看根本不可能知道他的年龄。劳动让人变年轻,尤其是心态的转变,给风雨飘摇中的人们吃下一颗救心丸。

父亲说今年大棚里的有机韭菜非常好,说话间母亲给我们一人割了一大捆。并嘱咐我们大年三十晚上一定要包最美味的韭菜猪肉水饺给他们送过来。各式各样的瓜果父亲给我们摘满了车尾箱,这种自家人,自家大棚种出的甜蜜最甜,飘出的果香最香,传递出的幸福最温暖。
父亲笑了,笑得那么含蓄,笑得那么自然,笑得那么耐人寻味,笑得两眼眯成了一道线……
2022.4.8

作者简介:高延新,山东滨州市惠民县人,企业职工,文学爱好者,多篇作品发表在省市公众号,刊物。“写好文章,做好人”是他的人生格言。他感恩时代,传递正能量,现是邹平市阳光志愿者团队成员,闲暇时间跟着团队奉献爱心。代表作《分家》、《三月桃花醉故乡》、《回望来时路》、《我与父亲的春耕故事》、《老井》等部分作品获征文优秀奖。现如今积极学习,用最朴实的文字,最真实的情感来回报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