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作回眸11——徒步春游乐趣多
荣玉奇
阳春三月,风和日暖,是踏青春游的季节。记的九年前(2013年),我退休时间不长,当时我感觉身体还不错,特别喜欢徒步和爬山。我和几位网友相约来到郊区的西黄村,爬上一座山,游览了两个寺庙,曾经写下一篇散文,被刊登在《牛城晚报》上。
下面就是这篇散文:
郊游踏青西黄村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风和日丽,正是郊游踏青的好时节。周末应一位好友的邀请, 和几位网友到西黄村的方山踏青游览。那儿的山上有两个寺一一圆通寺和圣水寺, 虽然香火不太旺盛,但游览古寺名刹,倒也颇有一番风趣。
从西黄村东边的学校附近上山,一路蜿蜒而上,不到半个小时,就看到圆通寺了。这是建在半山腰的一座寺,寺内有大殿,寺外有古塔,寺庙远处还有两座高僧的塔坟。圆通寺最引人注目的除了寺外的古塔,就是寺内两座铜制的香炉,造型精美,玲珑别致。
从圆通寺继续爬山,山势陡峭,崎岖难行,没有台阶,也没有路,只是人们攀爬踩踏出来羊肠小路。小路两侧的柳树,已经抽出嫩芽,柳条随风飘舞,分外妖娆,不禁使人想起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脚下的山坡上,小草也开始发芽,近看三三两两,参参差差,绿色不是太浓;但是远看,却是一片新绿,浓浓淡淡,格外耀眼,那么新鲜,那么生意盎然。啊!我忽然想起韩愈的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他对生活的观察是细致的,其诗句是很有道理的,这星星点点,传递着春天消息的绿色,虽然近看不易察觉,但远望就是一片绿色了。爬上山顶,颇为平坦。举目四望,群山起伏,烟雾缭绕,极似怪兽,面目狰狞,令人心生恐怖之感。谁知,一会儿太阳露了出来,顿时烟消云散,山峰矗立,气象万千,不禁令人心潮澎湃。那座座山峰,好像向你招手致意,竟然显得可亲起来。记得圣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等爬山网友, 虽然算不上什么“仁者”,但爬爬高山,对体魄的确是一个锻炼。特别是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望,顿感心胸开阔,心情格外舒畅,一种肃穆和淡远在心头油然升起,这样的感受,在城里和家里肯定是体会不到的。
山顶上还有一座古堡,据说是很久以前一位绿林豪杰在此占山为王,修建了这座古堡。如今还可以看到用石头垒砌的城墙和院落,有不少只剩下残垣断壁,令人看了,只能发思古之悠情,感叹时空的转换。
告别了山顶的古堡,徐徐北行,还会看到一个规模不大的道观叫做“圣水观",其中有圣母殿和三清殿。转过圣水观,穿过一座石头墙,就可以下山了。下山之路,比上山的路好走多了,全是一级一级人工铺设的台阶。走到山下,就到了另一座寺庙——圣水寺。现在看到的圣水寺的规模不是很大,为近代重建,可以看到两三个僧人。传说圣水寺建于周朝,定名于汉代,而寺名和光武帝刘秀有关。据传王莽追赶刘秀至此,在刘秀驻地洒下毒水,致使刘秀兵马普遍染病。后来突遇神人指点,寺内有一眼神泉井,甘甜醇厚,喝下之后,可医沉疴。后来刘秀大军饮用了寺院中神泉水后,疾病立除,军心大振,一举荡平天下。于是刘秀封此泉为“圣水泉”,寺名亦改为“圣水寺”了。
圣水寺最有名的就是那座古色古香的无梁殿,显现出古人高超的建筑艺术,可惜殿前那块最原始的石碑,毁于“文革”。现在看到寺内有一座高大的石碑,为清代康熙年间所立,记载了重建圣水寺的过程,可知这次重建距今已经有300年的历史了。
(原载2013年3月30日《牛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