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短片】
王维正:风雨老三届
---苏卜盖的故事
1
金风吹熟了土默川大地,大地便穿起了丰收的盛装。金黄的糜子、谷子,火红的高粱,别着棒槌的玉米,跳出地面大脑袋的甜菜,一样一样的大秋作物,都兴高采烈地报告着自己的成就。
这是1964年的秋天。在新中国遭受了近百年中最严酷的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继去年又获得了一个大丰收。全旗人民喜气洋洋,各生产队龙口夺食,,确保颗粒归仓,为社会主义建设多做贡献。
美中党支部响应上级的号召,遵照教育局的指示,及时地安排了支农活动。
中秋节一过,我们就开始下乡。我们支援的生产大队是苏卜盖大队,时间是7天。
星期一上午8点钟,我们全班同学排着队,说说笑笑地出发了。领队的是班主任侯老师和英语王老师。
苏卜盖是个很大的村子,有十几个生产小队。从美中出来一直向南走,有十五里的路程。中途要经过美岱召火车站。
一路上,大家都兴致勃勃,谈天说地。大个子王文斌骄傲地炫耀,电影《小兵张嘎》里,演嘎子的那个小演员就是苏卜盖的孙子,叫安吉斯。他爸爸叫克力更,是老革命。他奶奶和我姥姥是邻居。我和嘎子一起上过树,撇过榆钱。我们就很向往这个村子,更觉得王文斌了不起。
走了半个钟头的时候,前面横出一条小渠,流着满满的洪水,把踏石都淹没了。小渠有5米多宽,只能淌水而过了。
男生当然不是事儿,一个个挽起裤腿哗拉哗拉就淌了过去。
渠水不深,不到2尺。但时令已是中秋,水温冰凉。四位女同学和王老师也开始脱鞋袜挽裤筒准备下水,让候老师阻止了。他说 :“你们不能下水。现在水都冰凉了,容易带下疾病。让那几个大个子背你们。”女同学连声说不用不用。候老师说:“听话。”回过头来对着已过去的男生说:"张吉柱,范洞娃,柳雨祥,王文斌,赵德和,你们5个人过来把女同学和王老师背过去。”他们5人便又淌了过来。
我们那会儿,男女同学很忌讳肢体接触。现在几个女同学也是很不好意思让背。候老师说:“你们都是兄弟姐妹,不要不好意思。遇上水路,男生背女生,很自然的事。”
侯老师最后一个淌过了水。
继续说笑着前进。一声哄亮悠长的火车鸣笛传来,这是火车要进站了。"呜一一鸣_一一”有人学着南沙梁的口音喊道:“外一一,那火车是骑凉,还是坐凉?”大家哄地大笑起来。又有人怪声怪怪调地拉长声音喊道:"外一一,那一,赶火车的一一站住,那我是那一一南沙梁的一一干部一一”大家又是大笑起来。
说笑间,已经来到铁道前面。正好一列去东的客车出站。几声短促的鸣笛之后,便呼哧呼哧地开了过来。黑色的机车前面大大地写着"东风"两个字。烟囱上一股浓黑的煤烟滾滚向后飘散,气筒里雪白的蒸气像云朵一样朝天上升。巨大的车轮碾压着锃亮的铁轨,发出铿铿锵锵的、十分有节奏的、悦耳的声响。我的耳膜里又似乎听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行进的壮歌。
过了火车站,又走了半个钟头,将近11点,我们到达了苏卜盖大队第7生产小队。
队干部和乡亲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中午吃的是炖羊肉炸油糕。
2
下午2点钟,队长给我们配备了镰刀就出发了。向南出了村,然后向西走,大约二里地,就来到了阵地。
眼前是望不到头的糜子地,仿佛一大幅浅黄的油画。穗头深深地弯下去,好像给我们鞠躬。队长和侯老师商量后,说总共30亩,两大块地,全班一分为二,同时进行吧。一人割个来回,也就弄完了。回过头来又对新过来的年轻人刘会计说:“建国,你带上一半人去南边那块收割。"然后提高声音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听我说说割地的方法和要求。虽说你们都是农村的娃娃,割地都不差生,可是你们又是念书娃娃,不经常劳动。所以,要匀匀(慢慢)地割,不能猛(快)。猛了容易溜胯(臀部肌肉受伤),容易割破手,那就疼得什么也做不成了。腰要弯下去,镰把要放平,拉一镰刀向前一步。这样才能割净,才能不溜胯。手要把镰刀握死,松了就会打泡。”队长边说边做了示范。
接下来班长把人分开,我们便开始了劳动。4人一个组合,3个人割,一个人捆。我们全班五十多人便在这糜子长成的金沙滩上摆开了气势宏伟的战场。
要论割地,每个人都是熟练工。只听得嚓嚓嚓的镰刀声,身后就出现了一行一行整齐的糜铺。割过的地方只留下零零落落的杂草,还有一垅垅高出地皮的糜茬。两块地一条线地向前推进。如果从远处望去,一定会像钱塘潮那样壮观。队长和刘会计也和我们一起割。又时不时地转一圈,随时指导我们。侯老师和王老师出身市民,不熟练割地,主要在我们后边拣那些掉落地上的糜穗。有时也接替几个女同学。
虽说已近晚秋,但是这几天的气温仍然很高,没有风,太阳热辣辣地照在身上。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汗流浃背、口干舌燥了。腰也开始酸困起来。
站起来向前望去,还是看不到地头。这是东西长畛的大地块,足有半里的地畛。现在才割了二分之一的距离。
忽然听得队长大声喊道:“同学们,休息一会儿,喝一碗绿豆汤。”
两位大嫂担来了一担绿豆汤,还有一筐碗。来得太及时了。队长真想得周到。
这绿豆汤太好喝了。又甜又凉,一碗下肚,浑身的燥热和疲劳都跑光了。
候老师说:"大家唱唱歌吧,振奋振奋干劲。"大家快乐地鼓起掌来。又有人喊,先让女同学合唱一个《红梅赞》,众人又使劲地鼓掌。吕秀英,金连叶,韩丽,连凤英,又拉上了王老师,站在一起,深情悠扬的歌声便飘荡在四周一一
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
……
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万朵,
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齐开放,
高歌欢庆新春来。
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
唤醒百花齐开放,
高歌欢庆新春来,新 春来!
这歌声唱在辽阔的田间上,回荡在云天间,更给人一种甜美亲切振奋的力量。
大家又热烈地鼓掌。
刘会计长得很帅气,差不多1米8的个子。他突然站到前面来,说:"我叫刘新国,也是美中毕业的学生,比你们早三届。是你们的学长,一见了你们就感到很亲切。我也给大家唱一个《二月里来》一一
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盼望着今年好收成,多捐五谷充军粮。
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
种瓜的得瓜,种豆的收豆。
谁种下仇恨,他自己遭殃。
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
……
加紧生产呀加紧生产,
努力苦干努力苦干,我们熬过这最后的阶段,
反攻的胜利就在眼前。
………
刘会计嗓音浑厚清亮,唱得非常好听。随着歌声的旋律,眼前浮现了根据地和抗日战争的场面。
又开始了割地,干劲倍增。
队长告诉我们,刘会计从美中考到了萨中念高中。念了一年,他妈得了病,姊妹五个,都上学了,就他爹一个人挣工分,连口粮也挣不够。他是老大,就退学了,回来当了小队会计。吃苦能干,有文化有头脑,是个人才。对了,新国还是大队晋剧团的主演,唱红(须生),辕门斩子唱得很有名。…
太阳靠近西山的时候,两大块战场彻底扫除完了。
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往回走,快乐地说着各自的感受。
(文革中,刘会计推荐上了北京电影学院,一直是饰演刘伯承元帅的特型演员。)
3
我们下乡支农,都是和社员们同吃同住。返校时给东家将伙食费按学生伙食标准交付结清。虽然乡亲们不乐意接受,但这是纪律,学校不能违返。
早晚时候,我们都要帮东家扫院担水,像解放军战士一样。
我和刘文明、郭爱柱、三个人住在张大爷家。张大爷将近60岁,中等身材,国字脸,黝黑红润,浓眉大眼,留着大背头,腰杆挺直,十分精俊有风度。他读过私塾,有一肚子故事。
张大娘高挑身材,脸上常挂着笑容,干活特别利落。她老人家每天给我们变换着饭菜的花样,每顿饭都吃得十分香甜。
每天早上和中午傍晚收工回来,大娘总是把洗脸水、烫脚水温好,还有减暑的绿豆汤。总是亲切地叮嘱道:“你们是书生,这么样受苦,最容易上火。要天天认真地泡脚,喝绿豆汤。”我们虽然确实腰疼腿困十分疲劳,但就像在家里享受着爹娘的疼爱,又十分愉快。
每天吃罢晚饭,张大爷就给我们讲苏卜盖的故事。
一一
苏卜盖,全称叫苏波罗盖,是蒙古语,意思是有塔的地方。由来是原来村北面有一个寺院,叫做“苏波罗盖召"。这个寺院是为纪念西藏四世达赖云丹嘉措而建造的。院内有一座白塔,据说是寄放着云丹嘉措的心脏舍利。
云丹嘉措的祖辈父辈家族都是阿勒坦汗的后代。云丹嘉措是阿勒坦汗的曾孙。那时候,他们家受封辖守这一地带,负责给美岱召供给牛羊肉食。后来务工的蒙汉人们渐浙地多起来,开始垦地种粮,渐成村落,就依寺院定下了村名。
云丹嘉措就是出生在苏波罗盖村的前身。
据史料记载,云丹嘉措的前生留下遗嘱:来生投胎于蒙古土默特成吉思汗孙辈苏木尔夫人,于明朝戊子(1588)年,仲春新月三日,即二月初三,化白色婴儿,如手持念珠的样子诞生。
万历三十(1062)年,西藏的甘丹(今拉萨市南57公里甘丹市)、哲蚌(今拉萨城关区)、色拉(今拉萨市区)三大寺,正式派出使者迎请14岁的四世达赖进藏。土默特部落专门用一色的白骆驼驼队驼有很多财物,又派5000名骑兵护送。云丹嘉措抵达甘丹寺、拉萨时,受到藏族最高礼遇和最隆重的欢迎。
第二年,云丹在热振寺举行继位典礼,拜甘丹寺池巴(主持)根敦坚赞为师,受沙弥戒(接受教规的仪式),开始主持教务。
这年,云丹四世达赖派遣12岁的迈达里活佛到蒙古主持教务。明万厉三十四(1606)年,迈达里活佛为美岱召弥勒佛开光,并驻锡美岱召,宣教传教数十年。迈达里活佛离开美岱召后到内蒙东部传教,把黄教(藏教分黄红两教派)扩展到整个蒙古高原,完成了三世达赖没有完成的事业。这是四世达赖的主要功绩之一。
万历三十五(1607)年,云丹嘉措前往后藏扎什伦布寺向四世班禅(前藏叫达赖,后藏叫班禅,都是领袖、大学者之意)罗桑西吉拜师求法,受比丘戒并约请四世班禅到蜇蚌寺讲法。此后不久,云丹嘉措任蜇蚌寺十三任池巴兼色拉寺十五任池巴。
万历四十四(1616)年,明朝派黄教某首领及汉官前往,赐四世达赖重礼,邀请莅临明朝宣教,云丹欣然应允,但终未成行,于本年十二月十五日,在蜇蚌寺圆寂,年仅28岁。
翌年,四世班禅南来,亲为四世达赖举行法会(火化)。会后,土默特的赴会代表捧云丹嘉措心脏舍利而归安置于福田(福极之地)。
万历四十八(1620)年,土默特首领集议在云丹嘉措的出生地建立一处召院,院中建一座白塔,安放四世达赖的心脏舍利。寺院取名"苏波罗盖召”,与正北方向的美岱召十五里相望。
从此,苏波罗盖召成为蒙古地区喇嘛教(黄教)的圣地,香火极盛。该地居民日益增多,遂渐形成村落。因召院取名“苏波罗盖村",又节缩为"苏波盖",又演变成今之"苏卜盖"。
张大爷分三次给我们讲完了四世达赖的故事。我们的心里对这一位出生在当地的圣人的敬重感与日俱增,对"苏波罗盖召"的神往象豆芽一样,一天天长大起来。
4
张大爷还给我们讲了另两位苏卜盖的名人。
他说:苏卜盖的蒙古族还有一位大人物,叫克力更,汉名叫云福林。他1916年出生,现在48岁,如今担任内蒙工业厅厅长。
克力更比我小7岁,我们住得不远,有时也一起玩。克力更这小子15岁时去北京念书,后来就参加革命了。1937年被党组织派到国民军第11军从事秘密工作。后来到了延安,再后来被派回内蒙。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内蒙政府工作。你们看过电影《小兵张嘎》吧?那个演嘎子的小孩,就是克力更的儿子,叫安吉斯。他差不多每年暑假都回来和奶奶住几天。和你们差不多大小。
我便相信了来时路上王文斌的吹牛。张大爷又说一一
对,苏卜盖还一个大人物,是国民革命军东北挺进军骑五师的少将副师长,抗日的名将。日本鬼子听见他的名字就骨软三分,把鬼子整大队整大队地消灭。叫什么?对,叫刘盛武。他年纪和我差不多。
……
在张大爷家住的这几天,真学到了不少知识。
割了三天糜子,又掰了一天玉米,起了两天半甜菜,我们的支农任务马上就要完成了。
今天是第七天,还有半块甜菜地没起完。早上出发时,队长告诉我们:再干上一上午,把剩下的甜菜起完,就全干完了。中午队里犒劳你们,吃一顿肉包子。下午休息,晚上大队剧团慰问演出。明天就可以返校了。
说到返校,我们既是高兴,又有些依依不舍。
干活中间,我问刘会计晚上演什么戏,他说演《杨八姐游春》。你演什?宋王。大家便先给宋王鼓了掌。
起甜菜的活儿不累,我们两班儿人轮换着起和削。削甜菜的要求是把带着叶茬的青头用刀削光,接近白色。
苏卜盖的土地土质疏松,肥力好,很适宜块茎作物生长。这块地里的甜菜长得个头很大,每个都差不多二斤重,圆头楞脑,胖乎乎的。但是性格脆弱,较高地扔起去,掉在硬地上,就会摔碎身体。所以我们都很小心地攒堆。偶有碰裂的,刘会计就说:"变烂的卖不成了,你们如果渴了可以分开吃掉。”于是大家就分享起来。
不吃不知道,一尝吓一跳。真没见过这么好吃的甜菜。甜得像蜜,没有筋,特别脆,一点也不辣麻,比芋头好吃多了。我们家乡种的甜菜又柴又麻,很难吃。
……
下午自由活动休息。有的洗衣服,有的看书,有的睡觉。
我和爱柱、文明一直惦记着"苏婆罗盖召”,便去那里一饱眼福。
召院在村北大致三里远的地界,一会儿就来到了。
眼前出现的是,在田野之中,一处气魄宏伟的寺庙巍然而立。围墙是暗红色,门楼高高耸起,大殿金碧辉煌,白塔塔尖伸向空中,洁白耀眼。召庙与正北方的美岱召形态一样,只是规模小了一些。属于美岱召的属庙。
那天张大爷告诉过我们,这处寺庙解放以后,基本上停止了佛事活动。但一直有僧人住着。现在是本村一位蒙族老人住在里面照门。平时都锁着,不让外人进去。
召院的四周长着饱经风
霜的松树、榆树、柳树,零星地开着白色和黄色的野菊花,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
我们围着寺院围墙转了一圈,又回到门楼前观瞻。
木头大门紧紧关着,红色的涂料斑斑驳驳,颜色又暗又旧,如同一位久病的老人的颜面。
门楼建在弧形门洞上面,有两丈高,青砖青瓦,飞脊叠檐,气势雄伟。
正在我们指指点点的时候,大门开了,出来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衣着整齐,气色红润。
老人看见我们,笑迷迷地问:“你们在这儿做什么?”我们说是美中支农的学生,早听说这儿有一个召庙,明天要返校了,下午休息,我们特地来参观。我趁机说:“大爷,我们想进去看看,行不行?”
老人笑着说:“平时不让外人进来。你们是学生,想看一看就进来吧。"然后就领着我们往里走。
墙角有一只大黄狗,见进来生人,就汪汪地朝着我们咬。咄!老人喝了一声,大黄狗便乖乖地卧回窝内。
老人一边领着我们参观,一边给我们介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导游。
他说,这座召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八年,到现在已快400年了。纵横都是120米。从大门到正殿是50米的距离。
我们来到大殿前。这大殿高12米,形似美岱召万佛殿。虔诚地进入里面,只见檐壁彩绘,朱红廊柱,镶有楹联,雄伟壮观。
正堂内供奉着云丹嘉措四世达赖雕像,身形高大,穿金色藏袍,披红色袈裟,形容慈祥,神采奕奕。老人说:左右两堂供奉着别的佛家神像。我们挨着进行了参观。座座神像都神采非凡。正殿两旁有耳房,原来为办理佛事,僧众日常生活所用。现在都闲置了。
在正殿东南20米处,有一座白塔巍然耸立。塔身高15米,塔基一米。塔顶阁楼有佛 龛 ,供奉着四世达赖的心脏舍利。我们仰望塔顶,神圣而崇高的情感充满全身。
大院整洁干净。行走其中,只觉得无比的肃穆与庄严。
5
苏卜盖村的剧场在街中心,座东面西。戏台很高很大,戏场也很宽阔。我们傍晚7点去了戏场,那里给我们在正中靠前安排了座位。4盏大汽灯把戏台照得雪亮。开戏前为给观众兴,唱了个顶场,是两男两女搭配唱山曲儿一一
(男) 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五十里路头眊妹妹。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看哥哥。泪蛋蛋本是心头的油,谁不伤心谁不流。
(女)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半夜里想起哥哥你,狼进了羊圈里也省不得追。
(男)对面的圪梁上桃花花开,我要把二妹妹娶回来。城墙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站着还想你。
(女)山丹丹花儿梁梁上红,你有什么心事慢慢来。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小妹妹想你由不得哭。
……
这山曲唱绝了,唱词撩拨着姑娘后生的心扉,曲调犹如黄河的流水,从天上下来,九曲七十弯,向远方的远方流去。
8点的时候,一通锣鼓过后,八姐九妹翩翩上场。八姐穿玉蓝春装,九妹着水红便服。姐妹俩边唱边舞,如春燕衔雨,如蜻蜓点水,如彩蝶同飞。俩人穿梭,林间草甸,百花之间。她俩,唱万紫千红尽开遍,唱惠风和畅丽日鲜。唱,湖山畔,青山边,云蒸霞蔚蜂蝶恋。
她俩听,一边燕喃软又甜,莺儿呖呖脆又圆。
她俩看,一边桃呈鲜艳,一边绿柳垂线。
她俩说,无边光景少得见,告母亲,日后少存深闺怨。
……
八姐九妹游兴正盛,那边却是皇上驾到。宋王简装简从,有二丞相相陪,也是偷闲春游,放松一番。君临美景胜地,巧遇俩仙子下凡,只看得眼睛发直。
这宋王正是刘会计所扮,那气宇轩昂,长冉拂胸,绝妙的天子风范。观众真是见到了活的皇上。
八姐九妹不意犯驾,慌忙向圣上陪罪请安,实在是忐忑不安。这本来是皇家园林,没有圣喻相邀,任何人不得进入游览。姊妹俩是背着母亲偷偷地跑来的,想不到犯下这等大事,。
再说宋王见得八姐美貌天仙,立时喜欢到天上,对姊妹俩温和地说:
“春色如此美妙,朕自当与众卿共赏。没事的,玩
去吧。”
……
宋王回到宫中,便着王丞相持圣旨到天波府向太君提亲:圣旨承诺,封八姐贵人,杨府人人晋级,小孩也全加官爵……
老太君叩迎圣旨,暗骂无道昏君,十万里江山你不爱,偏爱我杨府戴花人。有心许配嫁八姐,便是祖辈作奴臣。有心不应这门亲,哪个胆大敢抗君?低头一计计生心,要上个礼单无处寻。
老太君主意已定,便打轿入宫谒见皇上。当面答应这门亲事,但按礼数敬告彩礼。付清彩礼,当即送女儿进宫。着请王丞相笔笔记下,便留下一份千古绝唱的"彩礼单"一一
我要那:
东至东海红芍药,南至南海牡丹根,西至西海灵芝草,北至北海老人参。八尺高的珊瑚树,金碟玉碗翡翠盆,水晶帐子玛瑙枕……
我要那:
一两星星二两月,三两清风四两云,五两火苗四两气,七两白雾八两琴音,火烧龙须三两六,桶粗牛毛要三根……
老太君不卑不亢,面带答容,件件要来,只要得皇上偷偷溜走。
……
苏卜盖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终生的记忆,半个世纪过去,依然历历在目。
第二天一早,我们返校了。
附注:①克力更之子安吉斯,13岁扮演了红色经典电影《小兵张嘎》中的嘎子,塑造了一个永恒的英雄儿童形象。之后,没有在影视界发展。先当了兵,后上北大。从北大毕业后,一直在中直机关工作,改开后下海经商。
②苏波罗盖召在文革破四旧中,被造反派拆毁,只留下房基遗迹。2017年,市政府决定在原址启动重建工程。

作者简介
王维正,內蒙包头人。中学高级教师,包头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曾任内蒙语文学会理事,包头市语文学会常务理事,市教教研中心核心组成员,《中学生报》(高中版)《试题研究》特约撰稿人。知名文学评论作者。发表著述广泛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