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学习心得体会之二:
寻觅美与善
作者:才斗

关于“美”与“善”的话题,老子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来并加以阐述了,一直流传今天。一个不老的主旋,不管它历史多么久远,哪怕再过千年,对照现实仍然有它的意义存在而成为永恒,这就是经典。因为它是有生活原型的,有血有肉的,富有生命力的。
我是在比较,映衬,呼应之间,阅读本章的。比如:美与丑,善与恶、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徜徉在这种对偶式的辩证关系里,才发现这些人性的、距离的、位置的、方向的、声音的,都与“道”沾亲带故。

悟出美“道”,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如果从美学角度来表述美,应该属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 》了:
千里莺啼绿映江,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诗人写江南春天的诗句,莺啼、山水、佛寺、楼台、烟雨,描摹出秀美江南一幅画。
那么我的北方,是不是也有这样美丽画面呢?
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是诗人用形容笔法,描写塞北冬天纷纷大雪,好似梨花绽放。其实写的不是真的梨花,而是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这是冷俏的美。
我是认可这两幅画的,说明我完成了一次想象。

如果从人生角度来悟美的“道”,当属笔下的江南女、手擎一把油纸伞,走小桥的风韵犹存,琴声悠扬。
还有北方村姑,燃起炊烟袅袅,热炕头的古朴火辣,喊一嗓子,浓浓塞北风情。
真正看到江南女、北方村姑,聆听父辈们讲述不老歌谣的场景,是在几年前的一次文学笔会。我看到了她们的美,还有她们以坦荡胸怀,迎接我时,那种热情与善良。后来知道了有的女孩出嫁了,做了他乡新郎的新娘,而且与夫君一起奋斗创业,风生水起,依然为生她养他的故乡,奉献善良。

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发现、描述美与善,是现实中悟出的美道,基因源于善良。善良是本真的、纯朴的,真诚的。当然了,也是我虔诚寻觅而坚守做人的“人之初,性本善。”
“善良”一词起源,出自《礼记·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孔颖达 疏:“良亦善也。又能招求善良之士。”
它的含义是:
善:好,美好……
良:善良,贤良,良善,良佐。良药,良田……

善良是有温度而温柔的,与恶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善良自古以来就是属于一种美感的。而美感又分为“单一美感”(对单一事物产生的美感)和“氛围美感”(很多事物的合力整体美感)。而善良是很多事物所引发的整体情感,又是好的。所以,是属于“心理氛围美感。”
这里说的“单一”与“整体”与“心理”走进心灵的时候,自然会萌生出一种思考或疑问:当人们生活被物欲横流占据的时候,还能坚守奉献自己的善良吗?当人生价值观扭曲的时候,善良还能值多少钱?当美感变成了时髦、装饰品的时候,善良姓氏名谁……
太多的思考与疑问,我不禁一声长叹:“是谁把善良、大爱给吃了?”

前不久,看了一篇有关善良的文章《一碗剩饭》。说的是一位母亲吃隔夜剩饭的事,她总是把新做的饭给家人们吃,自己吃剩的。有一次因为吃剩饭,食物中毒,吓坏了儿子、儿媳,让妈妈以后不许吃剩饭了。母亲向儿子讲述了从前邻居家的一碗剩饭救活了你大舅一条命的故事。
过年了,吃饭的时候,母亲还要昨天那碗剩饭,找了一圈也没找到。
妻子刷碗的时候问老公:“今天米饭吃出了什么味道?”
老公心领神会:“哦,吃出来了……”
妻子笑了:“今天我们俩吃出了奶奶和妈妈曾经吃剩饭的味道。”
这是多么善良、充满爱的一家人啊!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吃剩饭时的情景。母亲是辽西人,有点大家闺秀的传统。她吃饭的时候从来不先上桌,等家人们吃差不多了,她才上桌。这是家风,善良与爱的传承,同时也是女人善良与美的象征。

故事讲到这,我又问了:“前面提到的疑问种种,是不是应该认真反思?善良与爱来自心灵美决定了我要为善良,大爱,美德,树碑立传,留下一曲善良道歌。
因为人在做,天在看,天性的善良,从骨子里自然会弘扬善意的。相反,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绑架善良,扭曲人性,是人性的悲哀。有一句话说的好: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母亲那一辈人渐渐远去了。传承善良,大爱,美丽的人生重担,落在吾辈肩上,还有下一辈人肩上,祖祖孙孙。原来悟道也是一件任重道远的活,所有一切都是自己塑造的有型有色彩的人性,原来“道”是人生一座天平。生于斯,长于斯,悟道也。
心中有道,不会“头重脚轻根底浅”,就像“家中有粮心不慌”,别忘了深情土地把你养。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原创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