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砖,穿越千年尘土、烽烟,保存当年被竹篾被老茧被模具固化的风采。
大吉。莲花。
福寿双全等吉语、纹饰,分明寄托古人的心底柔软与哭泣。
一片古砖,一份固执!
一个汉字,一幅纹饰,以朱砂拓出。
于是,鲜活了一个遥远的汉家时空。
于是,我触摸到了一滴苍凉。
无边,无际。
2
把风雨风干,把幻梦成真。
让幽幽的春闺梦在芳醇酒香里安然。
深巷。高檐。
小镜。金钗。
那些曾经的刻骨铭心,那些望断双眼的天涯长路,如今陷入土与火的交响。
月色皎洁哦苍山莽莽,谁把送别的骊歌唱成板桥上的寒霜?
谁把难舍的哭泣铺成漫漫的长夜?
3
秦汉已经远去,隋唐成浮云。
不曾消失的是抱紧大地的汉字笔画,深深刻画在出土的砖石。
如金戈,如雷霆,亘横眼前的大野、大江。
曾经的爱恨情仇,曾经的咆哮与绝望,黎明与黑夜,那些背弃与坚决,都被厚实的泥土与烈火吞噬,
于是,悲伤与欢喜,都化为虚无。
光影移动,时间凝滞。
热爱祖国:
首先请熊亮老师,详细介绍中华诗学和散文诗历史由来及沿革发展。并从理论的角度对作品创作的背景,表达层次,主旨和写作特点是等进行全面解析。

大家好!下面我们就开始今晚的分享。
01
中国诗学的特点
中国从诗经开始写诗,也属于散文诗一种。中国诗歌的历史没有中断过,早在《尚书》中成有“诗言志”的说法。奠定了中国诗学的基础。
我国的诗歌理论与艺术理论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诗歌理论与书论、画论、乐论等互相参照才有新的开拓。现在,所谓现代诗歌,很多人包括研究者的一个大忌事即将古人现代化,用现代人的一些概念比附古人的思想,把古人没有的东西强加给古人。
02
“新文学大系”与旧文学
“新文学”是相对应“旧文学”而言。以“断裂”为基点,陈独秀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文学革命论提出的“三大主义”。1917年,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提出:“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
同年,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著名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通过三大主义,中国文学进入了话文时期,同时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过渡。
1956年开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当代文学”的名目从“新文学”中断裂而出。
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学史”发展的最高阶段,纯粹的(无产阶级的)文学脱颖而出。
散文诗
散文诗,顾名思义又像散文又像诗歌。散文诗现在是一个年轻的文体,可以说,她本身就是现代的产物,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流行起来是在十九世纪以后。
散文诗需要有情怀的文字,注重情感的抒发。
散文诗具有独特性以及多样性。
我对散文的理解
《马头琴》、《秦俑》、《大峡谷》等,这些熊亮创造的散文诗作品借鉴了古体诗,赋体诗,民歌现代汉诗。
对于散文诗的创作,每个作家都不应该为世俗所局限,散文诗人要坚守文学的“冷”和寂寞,不为名利和喧嚣等诸多诱惑所动,才能出精品。同样的,喜欢文学喜欢诵读艺术的好声音家族群团队的各位老师,也一样要有用好声音把优秀的文字打磨成精品的意识。要有信心与耐心。
散文诗是天地之间的一朵空寂静观的小花,她开在心灵的某个欣欣自得其乐的角落,文字的光辉总是照耀她。
散文诗不喧嚣,不浮躁,她具有深深的悲悯。
她不需要太多着墨,就勾勒出事物本质。
她不长于叙事和议论,却又让事件清晰。
散文诗就是一幅水墨画。
散文诗在我看来,既有民歌的粗犷,也有交响乐的庄严。
散文诗,就是散文诗!
格调。对于散文诗而言尤其重要。
格局大方能有大容量有大作为,散文诗首先要有大的气魄胸襟。
如醉如痴,绵绵不绝,
能提起千斤能抗击无数次震荡冲击,能将所有的震撼瞬间化为一缕风一朵云,这便是散文诗带给人们的享受。
散文诗之为散文诗,因为她的独特的美与韵味。
这种韵味不是靠铺张不是靠面面俱到,是在作者与读者的心心相印。在作者写的时候运用文字传情达意,引起共鸣。
散文诗的格调,应该是清、雅、善、淡。
或者是浓淡相宜水乳交融。忌讳人工雕琢与泼妇骂街。
06
散文诗《古砖拓片》。
是我前年与江西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同仁一起去红色老区莲花县谈革命教育基地有关情况回来写的。
在那里,我有幸遇到一位热爱古砖瓦收藏的吴老先生,并参观藏品。都是出土的砖,非常精美。有年号铭文。老先生用朱砂拓印赠送一份给我。是隋朝大业七年的。
因为这些古砖大多数是墓砖,少数城砖。沧桑感特别强烈。
隋朝大业7年是哪一年?公元611年。
大业七年,王薄率领民众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起义。
您问的这个问题,恐怕侧重岁末农民起义的话题。简单罗列重要事件如下:
隋大业六年(610年)翟让起义
隋大业七年(611年) 王薄起义
隋大业七年(611年) 刘霸道起义
隋大业七年(611年) 孙安祖起义
隋大业七年(611年) 高土达起义
隋大业七年(611年) 窦建德起义
隋大业七年(611年)张金称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七月 刘元进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 杜伏威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三月 孟海公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 韩相国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九月 彭孝才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 宋子贤起义
隋大业九年(613年) 杜彦冰起义……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关卡。当我看见这些从几千年古墓出土的墓砖,墓砖上精美的花纹与吉祥祝福语,那些寄托来世美好祈愿与生离死别,就如同洪钟大吕敲醒许多的执迷。
于是就有了这个散文诗。
请大家现场线上诵读下我这个作品。让我们鲜花与掌声有请!





散文诗:朝花夕拾
熊亮老师为五位朗读者做点评和指导
在聆听大家的精彩诵读后,与看文字的感觉又不一样。
各位老师的朗诵水平都很高,很认真,有感情,让人感动。
百合:深巷、高檐。小镜,金钗。需要注意分开停顿。
亮书堂.熊亮:
玉荣:“于是,我触摸到了一滴苍凉。”这句要有沧桑感。“隋唐成浮云”这句读的好。“光影移动,时间凝滞。”前四个字要处理下,后四个字好。
亮书堂.熊亮:
太阳花:“深巷。高檐。
小镜。金钗。”四个字还要琢磨下。“谁把难舍的哭泣铺成漫漫的长夜?
”这句里的“长夜”要读出呼号无处的感觉就好。你这个读的很好“于是,悲伤与欢喜,都化为虚无。
光影移动,时间凝滞。”也不错的感觉。
亮书堂.熊亮:
爱丽蜜儿:语速感觉快了些,要放慢些。有点像读课文的。
空谷幽兰:整体不错。“那些望断双眼的天涯长路,如今陷入土与火的交响。
”这句里的“如今
”要读出人间变化苦痛感觉就好。
热爱祖国:
非常感谢熊亮老师的精准点评和悉心指导!您对每段、每句、乃至每个字的理解以及提出的演绎拿捏尺度掌握的建议,太宝贵啦!是我们受益匪浅!
接下来进入答疑解惑,互动环节。
请珍惜这难得的机会,踊跃提出你的心中的疑问,尽情地与诗人面对面交流吧!🌹
玉荣:
尊敬的熊亮老师:请问,读您的作品之前,是一定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创作背景的吧?
亮书堂.熊亮:
能了解创作背景更好,万一不行,就要找内心感觉。散文诗的妙处在于文字是活的。好的作家写出来的一般具备通感,就是让人自然产生种种联想,共鸣。诵读就要找到这个通感
太阳花:
@亮书堂.熊亮 老师,今天诵读作品前,我大概在百度网盘上查了您创作作品背景,内心感觉还是没能把握好。
怎么才能产生共鸣?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艺术修养,多吸取各种艺术所长亮书堂.熊亮:
清风拂面:
感谢老师的分享!有幸参与了沈阳好声音《马头琴随想》百人诵读,作为一个蒙古族的后代更是非常喜欢这篇作品,老师生活在内地南昌的人,您写《马头琴随想》的初衷是呼唤大家关心草原文化并关注草原生态,还有什么特殊的情感呢,想请教一下老师写马头琴随想背后的故事,谢谢老师!
亮书堂 .熊亮:
太阳花:
明白了,要加强艺术修养,多汲取各种艺术所长。[OK][抱拳][抱拳][抱拳]
太阳花:
非常喜欢老师的作品,给人一种异样的想朗诵的冲动。
听海:
@亮书堂.熊亮 老师好!“深巷。高檐。小镜。金钗。”四个词四句,这个画面是什么深意呢?
亮书堂.熊亮:
清风拂面:
感谢老师精彩讲解!好的文章能提高读者的眼界和格局并带给人反思。
文学界名人赞誉,与沈阳好声音朗读群跨界成功合作的感想

评论家涂国文这样评论我的散文诗:熊亮擅长散文诗大制作,他的长篇散文诗,激荡着一股充沛的生 命元气,奔涌着一股殷红的青春热血,磅礴着一种旺盛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他的散文诗,具有六大特 点:一、激情澎湃的生命律动;二、雄奇浩荡的想象;三、瑰丽苍茫的历史意识;四、沉郁悲美的现 实意识;五、恢弘的结构制式;六、融汇古今的笔墨。
我与沈阳好声音朗诵艺术团是缘于《马头琴随想》,这是一篇长篇散文诗,很意外很高兴被沈阳好声音 朗诵艺术团合诵,感谢导演吉宁先生、感谢艺术团左波先生以及各位热心热爱好声音与好文字完美融 合的朋友们。
前几天再度推出了我的散文诗《圣山--离天最近的长歌》。一经推出,就迅速引起广大 听众的极大热情,才两天,阅读量就超过10万。《马头琴随想》更是超过32万之多。这充分说明朗诵 艺术的巨大魅力与张力。尤其是好声音朗诵艺术团导演吉宁先生具有不同一般的声音把控、演绎 能力。有各位诵读艺术家们的不厌其烦的打磨,使得散文诗更加光彩照人!走红大江南北!还有许多各地散文诗前辈给我散文诗创作许多鼓励鞭策,都让我铭记在心。

热爱祖国:
有人说:“品读熊亮的散文诗,总能令人感觉到一种熔铸古今的宽阔胸襟,气势恢宏的历史厚度。读罢,掩卷遐思,如听韶乐,余音绕梁;如嚼甘饴,齿颊生香。令人油然而起浩荡之思,生奇逸之趣”,我深以为然。
非常感谢熊亮老师,您今晚的精彩分享,使我们耳目,醍醐灌顶,如僵硬躯体任督二脉被打通般神清气爽;同时也使我们对今后散文诗,特别是长篇散文诗的诵读更有信心。
期待熊亮老师不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散文诗以满足广大读者和诵读爱好者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