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清明后语
作者:王春光
朗诵:南屏晚钟

清明已过,但有些话清明前没想起来,这两天看了不少网友们的大作,受到了启发有了点想法,于是来个马后炮,故名之为后语。
清明既是24节气之一,也是祭祀逝去亲人先辈和追思英烈的日子。据传清明祭祀起于先秦的周代,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有一种说法,说是清明前一天寒食节不能用火,于是清明这天除居家生火之外,还要大烧纸钱,以慰亲人在天之灵。

《左传》里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说明那时候这两件事非同小可,用现在的话说,一个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一个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祀指的是祭祀,戎指的是战争。一个是内务,一个是对外,祀好比是咱们清明的慎终追远;对咱老百姓来说,戎乃国之重器,属肉食者谋之,轮不到草民置喙。而祭祀则差不多家家都实践过,可以说道说道。
古代的祭祀是分等级的,天子、诸侯、士大夫、百姓祭祀什么都有明确规定,最高领导敬天地宗庙(天坛、地坛)诸侯士大夫祭山川,百姓祭祖先、灶王等等。此外还有民间的各种神祇。

祭祀既是礼俗,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经历过“破四旧”之后,以前的一些民俗,常被归类为封建迷信,未免失之武断。想起在华人聚居的新加坡和台湾,社区路旁随处可见的冥纸焚烧桶,纸钱香火烟雾缭绕、水果点心常供常新,清明、中元、重阳、寒衣,初一十五敬天法祖,实际上就是心到先人知,勾连着现世和往生亲人的一点儿念想,一丝寄托,完事儿以后再神清气爽地去打拼。除了对祖先的追思,也保有一丝丝的敬畏之心。

想起1966年“破四旧”时,一个邻居家的发小,成了中学的红卫兵,他爷爷在家里常年供着祖先的牌位(木主),那年的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老爷子正要烧香祭祖,这孙子领着一帮红卫兵闯进门,不由分说就把祖宗牌子拿下,到院子里用斧子劈碎,老爷子又气又急半身不遂了。多年后我读史书,写着周武王伐纣“奉文王木主以行。"不禁想到,古人对先人那是真心敬畏,而现代号称接班人的小将,竟如此的数典忘祖!想起老一辈革命家陈毅元帅在《梅岭三章》中也写道:“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在漫长的岁月里,一方面是百姓代代相传的清明礼仪风俗的传承,一方面是对这种礼俗文化的记录和反映,如关于清明的诗词俯拾皆是,仅节选几例:
风光烟火清明日,
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
谁家又葬北邙山。
(唐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
泪血染成红杜鹃。
(宋高翥《清明日对酒》)
正当离乱世,
莫说艳阳天,
地冷易寒食,
烽多难禁烟。
(明李渔《清明一日》)

眼下,各国都有以国家名义设立的公祭日、纪念日等,如我们国家确定12月13日为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公祭日,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日,9月30日为人民英雄纪念日等等。也属于国之大事。
祭祀从个人、家庭、团体、社会直至国家,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但它感恩的内核没变,它凝聚家族,慎终追远的核心价值观没变,每当我们站到先辈的墓前,仿佛就会从心底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

2022年4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