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话铃声响叮当
胥全迎
我每天都离不开手机,好像人人也都离不开手机。周边的人,十有八九正在玩手机看微信……
想想改革开放的前前后后,通讯变迁的一幕幕展现在眼前。小时候,在电影中看到过手摇电话机。先按住黑乎乎的电话机,握住摇把,再使劲摇几下(大概是发电启动联线),然后对着话筒说要哪里哪里。1971年我和同事到农村外调,打过这样的电话。但那是人家摇好了找到人了,我讲话的。那种电话,要打通,得技术和力气搭配得好才行。

城里的电话就先进多了,所谓的人工交换机,就是把电话机轻轻地提起,给“总机”(也就是值线话务员)说要多少号或要哪里。你说得要清楚、要柔和、要客气,否则,有的“总机”(并不是全部)会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恶声恶语地训斥你!
如果是要长途电话,那可难了。你先给“总机”挂上号,要哪里的电话,然后就凉在旁边等吧!有时快一些,半个小时。更多的要等上两三个小时。这时又不能让别的人不打电话,怕影响接长途。你说急不急人?你要催多了,难免被“总机”贵怪;打电话嗓门大,就是那时候形成的习惯所致。因为通了,也难免信号不好,“喂!喂!喂!”拼了命地喊!全无隐私而言。

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清江市公园百货工作时,单位有两部电话:一部21号,主任办公室用。一部是清江市22号,其他人共用。我后来做营业会计,同几个人一个办公室,我桌上就是清江市22号的电话机。我打电话方便了,但是外面来电话找谁谁谁,我还要去喊一声。不过,那时候打电话的人也不多。
当时清江市所拥有的电话很少。单位的电话不多,家里有电话的更是凤毛麟角了。我们公园百货有几位军人家属,其丈夫是市军管会的干部,家里配电话。多羡慕啊!曾与我同在一个柜台的刘大姐的丈夫姓董,他们居住在人民巷的清江市委宿舍,家里就有电话。
当时,紧急的事情要发电报。电报按字数收费,挺贵的。不到万不得已,人们不会发电报。到营业厅(当时清江市就西大街邮电局有电报业务),你把内容填好,交给营业员。一般第二天对方所在地邮电局收到,明码一解:什么“货已发、钱已汇",什么“某某病危,速回”,等等,由电报投递员骑着摩托车送上门,收报人签收。
碰上紧急的事情要是写信,五六天后对方才能收到。如北京、上海,都有24小时营业的电报大楼和长途电话营业厅,电话,有的地方无电话(如农村),只有发电报了。大的城市,真的方便了群众。



说起电报,从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到前两年的电视剧(悬崖)都看出,那时地下党传个消息真难呀!我单位的唐处长,以前在部队时当过报务员,学过电报。他说每个报务员发的手法不一样,是谁发的一听便知。你侦听到电报也没用,你没得解码本,看不懂。
1980年,我从部队退伍回来,清江市新装的电话号码才刚刚升到1000号以上。
大概1985年,淮阴市上马了程控交换机系统,各单位用上了拨号电话。

后来,又升级换代,改为按键式电话机,容量更大了!我记得,淮阴市开始的程控电话号码数是五位数。随着发展,逐步上升到六位、七位、八位数。容量翻了成千上万番!

即使这样,依然不能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对现代通讯的需要。那时候,电话资源紧张,老百姓家庭要装电话真不容易,要等、要找关系,不过,市民家庭基本上都陆陆续续地装上了电话。在自己家里就可以电话聊天、电话拜年等,老百姓真高兴。1992年,我到一单位任党委副书记、副厂长,因为工作需要家里装了电话。是当时市里较早用上家庭电话的。
1994年,我当上了企业的一把手,用上了手提电话。我当时不是第一批用,第一批用的是“大砖头”,现在看来多笨重啊。

我直接用的是相对小巧玲珑的摩托罗拉的翻盖式手机,型号记不得了。只记得是“模拟信号”的,号码是9字头的。那时候,用手机的人很少,因为初装费高,老百姓消费不起,除了大款,基本上是企业领导人用。机关干部也没有这个条件。

20世纪90年代,还一度时兴过BB机,也就是传呼机。大约7公分宽,3公分高,2公分厚。使用人根据传呼台的数据提示,回传呼人的电话。

至20世纪90年代末,老百姓个人有买手机的了。渐渐的,买手机的人越来越多。从领导干部、企业家、私企大老板到街头三轮车夫,都有手机。
以前听说日本发达,商家送手机。我们听说了真的很羡慕!现在我们国家,充话费送手机比比皆是。就是买,各种价位的手机都有。现在,大人、小孩都有手机,家庭里的固定电话几乎都不用了。人们家里安装了网络,用QQ视屏聊天,大洋彼岸如在眼前。除了网费,不另外收钱。
手机从2G提升到3G,又提升到4G。现在,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视屏通话,随时可以在网上浏览信息。

现在,手机的功能不断增加,手机上网、手机收发微信一—手机彻底改变了通讯方式,更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重要的传媒工具。还有手机淘宝、微信支付等等,功能太多了。就说照相功能吧,像素越来越高,这边照后即随手发微信,多方便呐!手机通信马上又要提升到5G,信息容量和速度等,超出你的想象,你说爽不爽?
电话铃声响叮当,一代更比一代强。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奇迹。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这个时代正不断描绘出越来越精彩的绚丽图画。
原创于2015.7.29发表于《淮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