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評)
散文詩的探索和创新
____讀蔡曜陽散文詩集<种植春光>
夏智定(香港)
散文詩,是上世紀二十年代漸漸踏入新文學殿堂的一种嶄新的文學体裁,其以魯迅的<野草>起始,那种精煉、明洁、深情、音韵鏗鏘的非詩行排列卻又非散文組段的文學樣式,立時辟有了自已獨特的地位。從此,擅寫散文詩的詩人,也在詩坛上綻放出了自己的光輝。
筆者認為,散文詩,既有散文的舒放自由、隨意和寫意,又有詩的瑰美深情、詩意的內蘊和生發;既有文學語境的艺术上的追求,又有詩句本身的詩魂寄托。毫無疑問,作者本人的中國古典傳統文學的修養和对外國新詩的長期閱讀及熏陶,加上其对人生和美學知识的浸染及學习,所作散文詩作品的品级高下,應可立显于讀者眼前的。
日前,收到本港青年詩人蔡曜阳的散文詩新作<种植春光>,細讀了一遍,洋洋洒洒,居然也有一百章之多。現略抒管見,以筆者自己寫散文詩的學习過程和体會,縱筆而书,由衷而發,也是我讀完此書的一番感受。
其實,凡一章散文詩,其題若帶詩意,必會吸引讀者的心,這也是我一書在手,先以扫覽文題為主,思其題意所在后再細品其全文的原因。是的,讀題后再一索其文,靜讀靜思际,确是一种欣賞過程,也是一种評析過程。
此書中,好題不少,諸如<箜篌>、<二胡>、<舞月>、<南音>、<吹簫老人>、<寒蟬>、<唐寅園>,等,一見即心動,因皆是詩題也。逐章而品,有喜有惜,喜的是作者能切題而落筆,順應人物、事物、景物固有的詩意而开拓昇揚,惜的是如此好題,倘能再挖深挖,再花功夫寫出題外之美、題中之情,则可无漏珠之憾矣。如<箜篌>一章,共分五小節,從第一節的,”一双纤纤素手,悠然彈撥七根弦線,一脉回響悲愴與喜悅”始,到第四節的”特有的中國絃樂器,极盡風流倜傥,在当今崛起一种气勢、一种古典、一种沉凝、一种時尚”,全章,读来很有气韵,令讀者对箜篌這种流行于汉唐時代的类似現代豎琴的古樂器聯想翩翩,只是此題的时空纵横感极佳极深,若是作者能續挖下去后再帶讀者順著敦煌壁畫的手撥箜篌的飛天女神共舞;若是作者再具体地帶著讀者跳入他自己的对一曲<箜篌引>的感受和贊美,則這章散文詩便更完美更深情了。
同理,<南音>一題,也是佳題,可見作者深知音樂和詩情的內蘊艺术量有多大,也即想象度之有多大!
<南音>,素有音樂界”活化石”之喻,乃早在周代即傳唱的千年古樂,一音一声,皆是古音古韵,估計蔡曜阳一听見今日唯有閩南大地尚可一聆無以表述其幽美乐魂的此古曲,立时情不能抑,揮筆即作,連書七節而罢。
”南音,被花香浸透,被阳光照亮,深厚的灵魂底蘊,不斷延伸,更臻妙臻美。” 同上題一样 ,作者若能再從史情上拓揚題意詩象,這一章散文詩一定更臻其美。
<舞月>此題,非同小可,也是历代詩人們的風流之作,蔡曜阳正當青年,豪情所干,意兴飛揚,于是”月下獨舞,舞步曳出月魂” ,于是,”舞步翩翩,舞得滿天云霞灿烂出光华!”
此章散文詩共九節,可能是作者曾有過的月下獨舞意境之体驗,也可能是抒情之作,但字句中有豪情,且抒發了詩人興會所至即那种攬月而舞的詩境感受。
<舞月>之題,本有縱橫古今的意象挖掘,有一种内在的”詩狂”,也是蔡曜阳作為年青的詩人,應去探求并一試其旨之詩題。
筆者曾去參覌過江南蘇州的名園唐寅園,這位才华蓋世卻清苦至老的明代大詩人、大畫家,今人為他所建的紀念名園,永远是如今愛詩者必爱一去的拜瞻之地。
蔡曜阳以八小節,合為此章<唐寅園>散文詩,讀之頗有古意和今恨,他贊美唐寅的甘于清貧而傲世的”萬奌落花俱是恨,滿杯明月即忘貧”的清高自得,也為眼前名園中早無任何唐寅生前之實物可見而悵惘咏叹。此章中,作者以實寫所感所受為詩旨,文句有怨有思,頗可深品。
詩人,特別是年青一代的詩人們,最可貴的詩思是心中深藏一种博愛,這是區別詩人之心是否蘊有大美與否的标准。
我讀此書中的<吹簫老人>一章,心也怦然為之所動:” 吹簫的老人,坐在行人燧道口,岁月的憂傷從簫孔汩汩流出。” 眼前,這是一位以簫声乞討而助生計的老人,作者理解老人”憂郁的心情,美麗的簫声,在訴說,在呼喚,还裹绾著恸心的哭泣。” 此散文詩的末节純為白描手法 : ”燧道口,有行色匆匆,有簫声裊裊。“ 其短短十三个字,余音沉郁深長且凄涼内含,令讀者為現實生活中确有的苦难人們,掬一把同情之淚。
當今的散文詩界,成就不少,問題也不少,誠如著名詩評家呂進所要求的散文詩:“重象征“”不流俗“外。更要忌的是用句口語化、构思平庸化,其中很重要的一奌是:作者要多下功力去煉句、煉意,要在深情蕩漾中落筆,若能出句新,句式精到,內蘊又深厚瑰美,則必為佳品。
蔡曜阳,有詩人之情怀,能認真學习我國精美典雅的古典萹章,加上对人生和人間的觀照深思,相信他會創作出更新更獨特意境的散文詩以饗詩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