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较于稳定统一的文字而言,语言的特点则是善变多样。从古至今,不同地域,只要是汉文化普及的圈子,文字基本是固化一统的,以它为载体的文化很容易传承下来。但语言不一样,不但时代变了发音会变,不同地域还有不同的方言。因为语言的善变,以它为载体的文化传承难度就大了些,不但容易发生偏颇,而且甚至会失传。
在声律文化中,入声的失传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汉语因为入声的丧失,导致现在通行的普通话丧失了传承声律文化的功能,再无法担当声律文化的载体,其不良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古声律文化到了今日,已经举步唯艰,几乎已到了无法传承的地步,这确是传统文化之殤。
声律文化的诗歌体裁,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等演变——这些文体的韵律是很松散的——后来一直发展到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即近体诗,其格律与用韵才逐渐严格起来,其体裁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很讲究,不再像之前的古体诗那样可以随意运用,于是便相应有了韵书的出现。
汉语最早的韵书,起源于汉魏之间的反切注音方法,此法普遍认为是与当时梵文佛经的翻译有关。四声在古汉语中虽然一直存在,但直到六朝时代,才逐渐引起了当时文人的关注。至于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作为概念性提出来的,则是梁朝的沈括。当时梁武帝对四声这套新兴的学问甚感兴趣,但却茫然不解,便问大臣周舍何为四声,周舍便趁机拍了一把马屁,说“天子圣哲”便是四声。因为天子圣哲这四个字,分别归属平、上、去、入四声部,所以他以这四个字作为代表来说明四声的发音。

关于四声发音的特点,总结得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日本的《悉昙藏》卷五记载:“平声直低、有轻有重。上声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入声径止、无内无外。平中怒声、与重无别。”后来的《康熙字典》则有《分四声法》歌谣:“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四句歌谣比较形象的概括了四声发音的各自特点。四声的概念确立后,韵书便逐渐应运而生了,开始是不同地域的文人用本土方言将汉字编韵归类。
隋朝一统天下后,当时的音韵学家陆法言编写了《切韵》一书。此书上溯古汉语,下启唐宋,承前启后,堪称汉语音韵学的第一经典,代表着中国研究语音的规则标准,是了解和研究语音史的基础。其书收录了12158个汉字,共分193韵。其中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在当时享有“时俗共重,以为典规”的美誉。是我国隋朝以前韵书史上最完美、详尽、准确的一部韵书。此书虽然亡佚,但继而下来唐朝孙愐编制的《唐韵》(原书亦佚失),宋朝的《广韵》、《集韵》、乃至今天还作为标准韵书的《平水韵》,都是从《切韵》一脉传承下来的。《平水韵》之后,从元朝到清朝都不断有新的韵书出现,可惜的是经元清两朝语言的揉合,最后连入声都消失了,丧失了传承传统声律文化的功能,自然也就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了。
而现代北方语系的文人因为不懂或不重视入声,便根据普通话发音而编写的《中华新韵》,则完全是依据普通话发音而裁定音韵,古汉语的平仄到这里就混淆不清了,而入声至此也终于退出历史舞台,声律文化的传承完全断层,这实在是声律文化最可哀之处。

入声之所以逐渐消失于汉语长河,是因为南宋灭亡后,元朝建立,以大都(北京)话为基础,编订了《中原音韵》来取代之前的《广韵》,此韵书的特点是掺杂了许多游牧民族的语言,并取消了入声,这便是今天普通话的始祖了。这是一次语言大换血,是北方游牧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大揉合,譬如蒙古的马与汉地的驴生出个没有生育能力的骡子来,入声与浊音都消失了,导致北方语系完全脱臼于古汉语。原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中,平声分上平声下平声,而上、去、入三声皆属于仄声,但从元朝开始,韵书却将原来的入声分散到其他三声中去,就是说新的韵书之中,平、上、去三声皆有可能收纳了原来的入声字。纳入平声的入声字如屋、粥、福、息、黑等,纳入上声中的如血、雪、铁、贴等,纳入去声的如列、泄、妾、叶、月等。如果单就平仄而言,入声归类到上声、去声中,对平仄是没有影响的,因为都是仄声,但将入声归类到平声就出乱子了,原先属仄声的入声字摇身一变竟成了平声字。所以依《中原音韵》的标准,原先依《切韵》而作的唐诗宋词,到这里就平仄乱套了。
这不但只是在韵书理论上乱套,实际发音上,因为入声的丧失,古诗词中原先抑扬顿挫的语感也荡然无存了。因为入声是汉语之骨,有点像音乐里的休止符。正因有这种发音短促、一发即收的特点,那种抑扬顿挫的语感才能充分展现出来。但入声消失后,汉语的发音就如同一团无骨软面团,唐诗宋词再也没办法朗诵出原先那种风味了。以致许多南方人觉得,听北方人讲话,感觉很“油”,虽然顺溜却缺乏高低起伏的美感,就因为北方人的话里,已经没有了铿锵有力的入声。在诗词韵文当中,正因为有入声的存在,读起来才显得特别有力道。
从元朝初年的韵书《中原音韵》看,北方官话已经没有入声了,后来明朝立国,重新制定了《洪武正韵》,以当时尚保留有入声的江淮官话作为明朝的官方语言。逮清兵入关,对汉语又带来了一次冲击,明朝的《洪武正韵》被冷落,又恢复到元朝没有入声的状态,最多是在先前元朝官话基础上再注入了一些满州话的元素,依然是完全丧失了入声的语言。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在康熙时代重修了一部韵书《佩文诗韵》中,却保留了入声,但这只是为了考场上跟传统的声律文化不冲突,其功用是作为士人科举考试中作诗试帖用的标准韵书,当然也让当时喜好作诗词的人有了用韵的依据,可是这不能据此就认为其书在整个音韵学上有很大的价值。所以说,清朝的文人作诗填词还是依据《佩文诗韵》沿袭了入声的,但日常使用的却是没有入声的普通话,由此可知,他们的作诗填词用韵的处境自然比今天的我们还要好许多。
而时至今日,却是每况愈下,除了部分真正懂声律的诗人能用《平水韵》创作外,很多人还是走了老路,抛弃入声,依照普通话发音编订的《中华新韵》,将普通话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定义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定义为仄声字,不再区分入声字。所以今天的《中华新韵》与元朝的《中原音韵》精神内核完全是一致,都是彻底取缔了入声字,至此,声律文化再一次断层,平仄大乱,试问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声律文化在普通话语境中如何有效的、全面的传承?

以上就依官方的语言体系而论,现实情况又是如何呢?中国是个方言众多的国家,尤其在南方,甚至走过一条村落便出现所用语言已经不相同的情况。中国自古以来的边患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东南沿海,西面高山,天然屏障,在航海落后的古代,沿海边患相对就安宁多了。所以历史上让中原王朝大乱甚至灭顶的兵祸,大多来自北陲,也正因这样,才有了堪称世界奇迹的万里长城防御工事。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主要有五胡乱华、安史之乱、蒙古灭宋、清兵入关四次。这四次历史的大动荡,导致中原生灵涂炭,汉人纷纷南逃避乱,这便是客家人先后四次南渡迁徙的历史事件。中原地区原来的古汉语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冲击下不断演变,而南迁的客家人却将原来的中原古语传承了下来,这便是客家话。而另有一部分南迁的中原人士定居于福建一带,与当地语言相交汇,形成了闽语系的方言。而在岭南一带,秦始皇当年派大军南下平百越,之后驻军便在粤地休养生息,形成了后来的广府粤语。因为岭南一带有五岭作为天然屏障,遭受历代战乱的影响就较小,故粤语得以完整的传承下来。以上这三大方言是入声字保存得最好的语系,此外如江淮官话、吴语、晋语、赣语、徽语、新湘语和平话等方言,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入声。地域主要分布在两广、福建、江浙、江西等地。入声的特点是发音短促,一发即收。我们晓得,按现在的拼音知识,一个音节通常是由声母与韵母相拼而成,也就是辅音与元音,辅音是指发音的时候,从肺里出来的气流,经过口腔或者鼻腔时受到阻碍时形成的音,也叫子音。辅音依元音而存在,辅音与元音相配合,从而产生音节。而辅音发音过程,一般分为成阻、持阻、除阻三个阶段:成阻是指发音的开始阶段,即发音过程中阻碍作用的形成,发音器官从静止或其他状态转到发一种辅音时所必需的构成阻碍状态的过程。持阻为中间阶段,即发音过程中阻碍作用的持续,发音器官从开始“成阻”到最后“除阻”的中间过程。除阻是指发音过程的最后阶段,即阻碍作用的消除,发音器官从某种阻碍状态转到原来静止或其他状态的过程。如发b时,嘴唇由闭而开;发k时,舌根离开硬腭后部。而入声的最大特点,是辅音的发音过程中,有成阻与持阻的过程,但到了除阻的最后阶段,它却没有将这个即将爆发的塞音发出来,就好像开车突然急刹一样,硬将这个即将爆破发出的音“吞”了回去,不出反入,所以便叫“入”声。这种发声表现出来的效果就是极其急促,像斩钉截铁一样,戛然而止。所以但凡以押入声韵的诗词,在朗诵时,那种顿挫的效果非常鲜明,感染力是非常的强大。但改用如今的普通话朗诵,因为入声消失了,这种效果是无法体现出来的。举个例子,如岳飞的《满江红》,它押的是《词林正韵》中的第十八部入声,用短促的入声字(-t̚韵尾)作韵,以抒发其极度愤恨的情感,但用普通话朗诵时,这些韵脚许多已经变成了平声,朗诵起来语感完全是一股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味道,根本就无法体现作者当时那种愤慨激昂的心情了,但你如果用尚保留有入声的粤语来朗诵,则还能完美地表达出作者当时那种亢奋的感情: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hiat̚];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liët̚]。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ngüat̚];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tsʰiët̚]。靖康耻,犹未雪[süët̚];臣子恨,何时灭[miët̚]。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kʰüët̚];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hüët̚]。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kʰüat̚]!
现在通行的古诗韵《平水韵》,是南宋时期江北平水人刘渊编著的,作为官方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平水是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是当时全国的出版印刷中心,因为该书刊行于此城,故名《平水韵》,刘渊将宋代官方颁布的科考标准韵书《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注明同用之韵,悉数合并,共107韵,成书于宋淳祐壬子年。后此书佚失,只能从元初黄公绍、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一书了解到一些概况。但据钱大昕《十驾斋养新録》卷五考证,刘渊之前,另有金人平水书籍(即山西平水地方管理图书印刷的官员)王文郁所编的《平水新刊韵略》,此书成于金正大六年,分106韵。又据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考证,谢启昆《小学考》载《山西通志书目》录有毛麾《平水韵》一书,毛氏于金大定十六年授教书郎,所以王书又在毛书之后,那么后代所谓平水韵,应当是肇自于此。以后元、明、清各代,都以《平水韵》106韵为作格律诗押韵的依据,一直沿用到现在。
《平水韵》与《广韵》206韵比较,合并韵部达一百个,这可能反映了南宋和金代汉语语音的实际变化。到了明清时代,平水韵成为做诗用韵的标准,因此又称“诗韵”。《平水韵》虽然出自南宋和金朝时期,但它是沿袭唐人的用韵来编制的,所以唐诗的用韵与平水韵是一致的。《平水韵》原书虽已散佚,但元明清三朝都有它的重修本,现在通行的《平水韵》是清朝《佩文韵府》一书中重新修订的,与原书差别不大。清人戈载的《词林正韵》作为填词用韵,其所分的词韵十九部,事实上也是进一步归纳“诗韵”即“平水韵”而来。
《平水韵》将汉字按平上去入四声共分为106个韵部,其中入声字有十七部,分别是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这十七部入声字,如果懂得粤语等方言,这是很容易分别的,只要你能正确发音,便能辨认出它是入声字,根本不用死记硬背。但对于想用传统古韵作诗,又不会入声字的,那就相对困难一些,通常只有用“死记硬背”的办法了,但这并不是一般人轻易能做到的,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中华新韵》产生的原因了。关于入声字的强记,现在也有不少这方面的技巧记忆法。有需要的可查找相关的资料,这里不作详细叙述。
总而言之,入声对于汉语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它是汉语的骨骼,譬如一个人,只有强健的骨骼支撑着,才是强健有力的,没有了强健的骨骼,就如同春蚓秋蛇一样了。汉语也是这样,它那种抑扬顿挫的美感,完全是依赖入声才能完美展现的。2004年,虽然中华诗词学会认为并提出“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的四条诗词创作用韵方针,但对于弘扬入声部的力度还是不够的。当入声丧失,古汉语的发音之美也黯然失色了。而入声最为重要的,是它在声律文化中的价值。作为以平上去入四声为载体的声律文化,传承到今天,却因为入声的丧失,犹如一张四脚的桌子少了一脚,再也无法健全的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了。而不幸中的万幸,是中国尚有一些入声方言的存在,能在一定地域、一定程度上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不至湮灭。
【作者简介】梁国德,岭南洪拳名家,现居羊城。幼读经史,余涉诗文,笔耕不辍,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诗刊》《中华诗词》《环球日报》《南方城市周刊》《诗词月刊》《当代诗词》《岭南诗歌》《诗词报》《高凉诗词》《新华在线》《广州日报》《茂名日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