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新诗理论建设添砖加瓦
汪政
十品的诗论结集出版,一定要我在前面说几句话,坚辞而不获,只得勉力写几行以示祝贺。
中国新诗虽说走过了百年历程,但对一个新诗种来说,时间还是太短了,遥想从古诗到近体诗,那是多么漫长而曲折的历程。所以,我总觉得说新诗已经定型,说新诗已经有了自己的传统,说新诗已经有了自己的审美型范都还为时过早。正因为如此,对新诗的一切思考与议论都是必要的,也是有价值的。对一种未定型的文学体裁与文学种类,我们一定怀着建设性的态度,看待一切意见与建议,千万不能唯我独尊,更不能以为自己就是对的,没有哪个人能为新诗立法。真正的新文体的成长生态应该是众声喧哗,应该是林木丰盛,应该是色彩斑斓,应该是杂花生树,所有的立场都应该有其立身之处,所有的观点都应该得到尊重。我非常向往新诗刚刚诞生时的那种欢欣和热闹,连同那些脸红脖子粗的吵架也那么可爱,我也十分怀念新世纪文学之初有关新诗问题的讨论,如果没有“三个崛起”,真的很难设想有其后新诗的高潮。所以,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与文学种类的成长与定型,理论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品当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理论的探索,没有对创作实践的总结与分析,新文学种类是不可能知识化的,而任何一种新文学如果要传播、推广、学习,那就必须知识化。某一文学种类的知识化即是对这一文学性状的总结、概括、抽象。比如近体诗的对仗与押韵就是知识,有了这样的知识,我们就可以学习,可以实践。这样的知识在知识学上称为程序性知识,在这样的知识指导下,人们就可以进入制造阶段,一切生产都是如此,文学也不例外。但这种知识的获得必须依赖理论对创作的分析与提炼,而且这一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在新诗发展过程中,人们已经贡献了许多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历史性的,还没有得到终极认可,比如新月派的“三美”就是非常著名的新诗知识,在它的指导下也诞生过不少名篇,但它并没有被广泛认可。所以,我们的探索还要继续,新诗的知识之路还很漫长。应该感谢像十品这样的诗人,他们并不是专业的诗歌理论家,但却保持着对新诗理论的巨大热情,孜孜不倦地从身边的诗歌现象做起,从同仁与朋友的诗歌实践做起,从自身的诗歌反思做起,对新诗的许多重大的问题展开思考。这些思考是鲜活的,是与诗歌现场密切联系的,提出的是真问题。我以为十品、连同与十品相似的诗歌工作者们的这些思考都是有意义的,它们是中国新诗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的成果应该被诗歌理论界所重视。
我还要说到另一个问题,这就是诗人的诗论。从大的方面来说,文学艺术分为两个大类,一为创作,一为批评。现代社会分工后,好像有一种默契,以为创作是创作,批评是批评,特别是随着现代大学教育制度的成熟与学术体系的建立,创作与批评的分割就更突出了。但是,文学艺术史告诉我们,在美学、文艺学上提出卓越见解,对后代文学创作产生重大而持久影响的有许多都是创作家。其实,以文学而言,我们应该这样看,作家们的理论思考,作家们的批评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他们可能不习惯于理论的严密,不在意遵循逻辑的规矩,但是他们有丰富的经验,有真切的体验,有感性的形象,有生动的语言,他们以另一种话语系统表达着对创作、对作品、对一切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的看法。所以,不但不应该贬低作家们的理论话语,相反,应该鼓励作家们在创作之余从事理论写作,留下他们对创作的思考,留下自己的创作心得,留下他们在文学史上的身影,留下他们与社会和时代的审美共鸣。这些文字不仅是他们艺术生命的另一种证明,也是同行与后来者们的镜鉴,更是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研究的可贵资料。十品是诗人,又是诗歌活动的热心者,更有着广泛的理论兴趣,如果不是他这次坚邀我做序,我还真的不知道他在诗歌创作之余竟然积累下这么多的理论文字,这些文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体现着作者对诗歌事业的热爱,而其中的真知灼见更是值得同行们研读和琢磨。
再次祝贺十品新书出版,祝他创作更多的作品,继续为新诗的理论建设做出贡献。
2021年4月2日(C3764次列车上)
( 汪政:著名文学评论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曾担任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终评委,第七届、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终评委。)







跋:咬定青山 行稳致远
我写评论的“初心”不是想当评论家,而是相当一个诗人,一个好诗人。
我知道,有一个很朴素的道理,就是若想进步就得不断学习,不断汲取。从前辈和大师的作品中获得营养;从同时代的认识和不认识的诗人中学习长处;从生活和生存中发现诗意、发现稍纵即逝得灵感。我在阅读和汲取中尝试着写“读后感”,由此又渐渐地变成了对阅读得全方位追求和写作的深层次思考,以至于抵达诗歌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慎始而敬终,行稳致远”《礼记》中的这句话似乎可以作为我为此努力的一个释语。只有坚定信念,坚持始终,坚守底线,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我相信专业的魅力。医人治病的专业是医生;带兵打仗的专业是将军;教书育人的专业是教师。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社会已经文明到分工很细,专业很多,并仍在继续发展中。就拿体育运动专业中的篮球与自行车来说,就是两个不同的项目,其中专业程度也有各自的差异,如在训练、表现、方式、形态、技能、强度、伤病、心理等都有着更符合自身运动项目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这就是我说的“专业的魅力”。而做好任何一项专业如果不付出一定代价,这个专业是做不好的,更不要说做专业的做成专家了。同样,诗歌也是一项专业,如果不在这行中努力,即使天赋很好,也不一定有好的收获。因此,我的写评论,写诗歌专业方面的文字,写到这个份上,也就有点“开窍”了,这也完全基于我只想当一个好诗人而做出的一种“基本训练"。没有更高的奢望和期待,也没有更远的目标和规划。只是不忘初心,咬定青山,破茧化蝶,成为自己。
正因为没有这许多可以变为“包袱”想法,我所写的所谓评论也就少了一些压力,多了一些自信。在我整理多年的写作积累的时候,遴选了这三十万字的有关诗歌方面的稿子,固也可称之为“十品诗话”。集微成著,付梓出版,甚为欣慰。给自己一个交待,给自己热爱的诗歌一个交待。
十品
2021年3月15日(古盐河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