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请人吃饭不容易
张国领 /文
在北京,邀请人吃饭是一件令人为难的事,不是不想请或没钱请人吃饭,是想请的人会不会出席你组的饭局。
所以,吃饭容易,邀请别人来吃饭却颇费心思。首先要考虑你请的所有客人,能不能相安无事地坐在同一张桌子边吃饭。比如甲乙丙丁都是我的朋友,但不代表甲乙丙丁彼此也是好朋友,甚至可能他们之间是相互厌弃的损友。但他们两两之间的关系,有些是我知道的,有些是我不知道的;有些是甲知道的,有些是甲不知道的;有些是丙知道的,有些是丙不知道的;我不知道的不代表乙不知道,乙不知道的不代表丙不知道。
如此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的就像一张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大网,有的交际是开放的、包容的、联通的,而有的却存在着外人不知道也难解开的恩怨、过节。即便是朋友与朋友之间,互相欣赏的多,但也有互相猜疑、互相鄙视,甚至明争暗斗的。
因此,组个饭局、请人吃饭这件事,并不简单,往往是吃饭的时间远没有考虑请人的时间长,聚在一起的几个小时,需要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来酝酿和铺垫。
其次,请吃饭还要拟定一个主题,有了这个主题,才好围绕着它决定请哪些客人来赴宴。比如说你的主题是为了某件事或某个人,那你邀请的客人们,就要与这件事或这个人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样大家坐在一起,彼此既不陌生,也有话可说,不会出现冷场的尴尬。同时还要从这些有关联的朋友之中,筛选脾气合得来的,相互赏识的,这样大家坐在一起,才能酒逢知己、其乐融融、尽兴畅谈,至于男女比例和年龄长幼,倒成了其次,不一定非得多讲究,但来客的兴趣、爱好、性情、修养,一定要讲究。
有一次,我请几位诗人吃饭,阴差阳错也来了几位写小说的,大家都是文人,刚一见面都聊得很开心,但几杯酒下肚后,从国际时事、荤素笑话就聊到了诗歌和小说,诗人聊诗,小说家聊小说,本是一桩相得益彰的美事。哪知聊着聊着,言语之间却渐渐有了一股子火药味,小说家流露出了对诗歌的鄙夷,诗人便开始对小说表现出了轻蔑。
文人相轻自古有之,谈论诗歌或小说体裁的不足,作为学术探讨,各抒己见,无可厚非,但话题很快却从文体延伸到了作家和诗人的身上。
开始时有人声讨的还是不在场的外人,但不在场的那个人和在场的某个人是有关联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对一个人的褒与贬,便引发了另一个人的喜与怒。当甲贬低的人恰是乙的好朋友时,乙便立即回击、表达不同的观点,于是乎,攻击的目标马上从不在场的人那里转到了在场的人这里,眼前的酒桌成了他们的战场,战争的等级由轻视演变成谩骂,由唇枪舌战升级为指指点点、肢体接触,甚至存在着大打出手、一决高下的可能。
看到这种不愉快的场面出现,我这个“主席”及时站起来举起酒杯,打断并转移了他们的话题,可事已至此,主人的面子他们好歹是给了我,大家也都附和着端起杯来一饮而尽,然而争论者心中的气并没有消,有的人酒杯还没有放下,接着就又吵了起来。我看到这种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局面,只好宣布散席,一场原本理想中的欢宴,结果在现实中草草收场。
回家之后我越想越感到莫名其妙,好事居然办成了坏事,联谊差点弄成了友尽。估计莫名其妙的不是我一个,那些刚喝过酒、刚吵过嘴的朋友,回到家里酒醒之后,也意识到了自己表达观点的方式和场合选错了,有发信息的,有打电话的,都向我表示歉意和谢意。
我耳朵里听着他们的道歉和感谢,嘴里说着正常,心里想的是,以后这样的朋友,不能再请了。
说是不请了,但人活在世上,不能不交朋友,不能没有朋友。过不了多长时间,就好了伤疤忘了疼,又要请人吃饭了。
有的朋友,你任何时候请他吃饭,他都不问理由,不问有什么人参加,只要有时间,都会爽快赴约。有的朋友接受邀请的同时,会问一句“都有谁参加?”。有的朋友是先问有谁参加,再决定自己是否参加。次数多了,对朋友的爱好、性格、脾气,也就心知肚明,再请吃饭时,知道甲和乙不能同时请,乙和丁不能同时出现,如果同时请了,碍于面子他们也不会不到场,但双双到场后出现不愉快、不融洽的气氛,那是大概率的事情。
请人吃饭之难的因素很多,除了上述这些情况,还要看你请的人能不能参加。而这一点,事先组局的人心中是没谱的。北京这个鬼地方,不光人多,每个人的事儿也多,请吃饭的人也多,被人请的机会也多。所以,请人吃饭都要提前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进行筹划和思谋,请谁都要提前打招呼,不然他和你是朋友,和甲也是朋友,和丁也是朋友,你请他吃饭,别人也恰巧请他吃饭,或者他正好要请别人吃饭,要是招呼打晚了,他就只能说“实在抱歉,不能参加。”
再者请吃饭的时机,也是极难掌控的。遇到有的特殊时期,还真请不到人吃饭。比如重大节日、重要活动、关键节口,请人吃饭多半是要被朋友婉拒的。不是人家不给面子,是他们确实抽不开身。
一次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召开,我请一位从省里来参会的朋友吃饭,想找几位诗人作陪,可打了一圈电话,愣是没有请来一个人,他们不来的原因和我相同,也要请老家进京开会的朋友吃饭。
好不容易组好了饭局,这饭局设在哪里,又成了要提前考虑的大问题。因为,吃饭的位置也是影响朋友能否按时出席的重要因素。
一般请人吃饭都是将饭店地点选在自己家或单位附近,因为附近的饭店多数去吃过,相对熟悉,哪家的订餐电话是多少,菜品是什么特点,环境怎么样,卫生能否达到要求,服务是否周到,可以根据要请的朋友的习惯和爱好来安排,随身携带酒水也方便。可有时候不能全为了自己,还要为参加饭局的朋友是否方便考虑。
北京太大了,对外说起来都是北京人,都是住在北京,可北京不是小县城,东南西北就几分钟的车程,快到饭点时出发也说到就能到,北京是大都市,虽然也是交通最发达的城市,地铁网络可以说四通八达,但说走就走容易,要想说到就到,谁都不敢拍胸脯保证。若是想答应朋友去赴约,先得掏出手机百度地图查一查,路途有多远,通不通地铁,有没有公交直达,打多少提前量才能到达,宴席结束后回程时,能否搭上末班车,要是散席晚了,公共交通会不会停运等等。
这决不是北京人小气,而是大家的居住地并不都在天安门附近。有的在西五环边上上班,住的地方有可能在东五环外,有的说是在北京,其实是在平谷或延庆。你不能说他不在北京,但你要把他理解成三环内的北京,还真是谬之百里了。
如果要请的朋友多数在城东边,就要考虑在靠近城东边的地方找饭店,如果是住在西边的人多,就尽量安排在靠近城西边的地方,东西两边人数差不多,就安排一个居中的地方。如果有路途远的朋友,就要找一个靠近地铁站的饭店,毕竟地铁是出行最快的,不堵车、更准时,运行时间也是最长的,这样远处的朋友就会省去很多周转麻烦与行程波折。
我是个比较守时的人,也希望请的朋友都能按时到场,可北京由于地大人多交通复杂,中途遇到什么情况的都有,而有些干扰交通的因素不是自己想躲开就能躲开的,所有人一齐准时到场并不容易。好在大家都是住在北京,都了解首都的交通状况,早到的朋友便会自觉、耐心地等着后面的朋友,不抱怨、不指责、不介意。
请一桌人吃饭,虽然喝的是一样的酒,吃的是一样的饭菜,朋友却是来自不同的方向,有的人说不定就是赶了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路程,来参加你的饭局。他们在家肯定不缺好酒喝,吃的饭可能也不差,为什么要几经辗转、浪费时间和精力,可能还要放下手头重要的事情,来参加你的饭局呢?说白了,就是一条,他在乎你,他看重你,他珍视你们之间的情谊,他不愿你发出的盛情邀约,得到的却是哪怕是多么委婉和真诚的回绝。
每个人,都会请人吃饭,请客的心理也大致相同。假如你用心用意请的人,轻易就把你拒绝了,你明知道他肯定是有重要的事情脱不开身,可你的心中还是会有些许的失望,失望多了,就会觉得他对你有成见,难免心存芥蒂。
请人吃饭,有男有女最好,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请人吃饭,兴趣相投最好,酒逢知己,言语契合。
如果你请的都是你的好朋友,而那些好朋友之间互不相识,气氛也难免会冷清,无法尽兴,因为待彼此开始熟悉、渐渐热络起来的时候,饭局也就该收尾了。
每天每晚,偌大的北京城中,不知排开了多少场大大小小、各种名堂的饭局。一场饭局的滋味,局外人固然是无法感知的,即便是局中人,也很难做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而更难的是,在北京请人吃饭,不是简单的有好酒好菜招待就够了,酒菜之外的功夫和分寸,才是吃饭的重中之重,不然花了钱、费了劲、拿出了时间,不但不能加深巩固朋友之间的交情,相反,还可能会为以后的感情减分,那又何必张罗一场适得其反的饭局呢。
(图片来自网络)
————————————
张国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代军旅作家、诗人,现居北京。主要著作有《张国领文集》十一卷等。
——————————————
丽鹿:当代作家,发表作品300多万字,现居郑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