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清明
文||龚国珍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每到此时,我那颗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心又会再一次掀起波澜。那映入眼帘的金黄色油菜花,好像是在向亲人诉说离别的思念,那叶片上的点点露珠似乎是我思绪的泪花。这种刻骨铭心的痛已经持续近三十年了,从来没有为时间的流逝而减轻过。
其实,对于清明的敏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记得孩提时代,到了清明节,就是在老师的带领下,系着红领巾,在《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一路歌声中,来到烈士的墓碑前,默哀、宣誓,当时触动灵魂的就是一定要努力学习,接好革命的班。有时也会吟诵一下杜牧的《清明》,听到由远而近的鞭炮声,总觉得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倒是觉得春天的美景还不错,呼吸一下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回到家后,吃几个母亲包的春卷就算这个节日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慢慢长大,为人妻,为人母,也有了工作及生活的压力,很多年都没把清明当个节日。
真正让我走进清明的是那肝肠寸断,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我才真正体会到“欲断魂”的感觉。以前总以为清明是一道风景,没想到我也成了诗中人。
我是家中的老幺,是在父母快四十岁时才来到人世间的。是兄弟姐妹中唯一的一个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幸运儿。我的哥哥姐姐都大我很多,相隔十几岁,有的近二十岁,这就注定了我与父母亲的感情比起其他人来要深厚得多,正是应了那句老话:爷奶疼的是头孙子,父母疼的是断肠儿。实际上,我与父母亲一起生活的时间最长,在经历过的各种运动中一起共患难,见证了父母亲的酸甜苦辣;见证了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见证了他们老来丧子的悲痛欲绝;见证了他们厮守共白头的恩恩爱爱。我最懂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即便是在我二十岁时走出家门闯荡世界的日子里,也一直在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当我成家立业时,他们都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即使这样,父亲也没有享受退休后的安逸生活,还不远千里带着小脚母亲来到大山深处的国防基地,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后顾之忧,直到他们跑不动了才回到家乡,过着日思夜想盼女归的生活。当我调回武汉后,他们都已走进了八旬,由于我们正在为事业打拼,也无暇顾及他们生活中的艰难,而且兄嫂姐都已进入了老龄时期,尽孝的责任义不容辞的落到我头上。常言道:忠孝不能两全,我是有切身体会的。于是当有一天他们终于熬到了生命的终点,先后离世时,这种切肤之痛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在父母亲相继离世后,除大哥先于父母离世外,大嫂、大姐夫、大姐、二嫂、二哥等熟悉的亲人都追随着父母的脚步,相继告别了世界。这时,清明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泪水泛滥成灾的日子。一年又一年的清明,一次又一次的思念,都会在记忆的长河中掀起波澜。我深深地体会到: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如果加进了人的元素,清明就被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与悲欢离合连在了一起,远远超出了风俗活动的表象,而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一种载体和符号,故而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最重。能够体会到这一点,那才算是走进了清明。
春风已融千层雪,后代难忘先辈恩。今天又是一年的清明节,浓浓的伤感之情又从内心深处走来,由于防控等因素,不能回乡去为亲人扫墓,燃一炷香,是一件憾事。但清明已走进了我的心里,我仍然能面对家乡的方向,尽情地道出对亲人的思念。我也是一位七旬的老人,在偌大的家族中,成为了后辈们心中的最大长者,也想借此机会为所有的后人祈福:愿逝者安息,保佑所有的子孙平安幸福,在风清明月的日子里,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万事胜意!
写于壬寅年清明节(2022.4.5日)

作者简介:龚国珍(网名:兰花草),华中科技大学附中退休教师。喜欢动脑、动笔。已在各平台发表拙作500余篇(首),并有个人专辑出版,时有作品获奖。人生格言:与其在岁月更替中慢慢变老,不如在文字的海洋中找回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