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 家 专 栏
作者〡毛梦溪

初心可还在
不问三世 不问姻缘
有你就有爱
不为风动 不为雨藏
只为你等待
左手研墨 右手写你
满纸真情怀
两情若相悦 光阴也不老
春暖花就开
不求荣华 不求富贵
唯愿爱总在
相约一生 相伴一世
偏偏有更改
世事无常 花落指间
雨中芳华葬
海枯了思念 石烂了诺言
爱情不再来
用心爱你 用情暖你
只为永不分开
肩膀我给你 哭笑我陪你
初心可还在
何年花好 何时月圆
长夜真难捱
当初相遇 红尘相依
幸福不徘徊
今夕何夕 你已陌路
结局实意外
独立在南窗 望兰舟渐远
好想你还在
用心爱你 用情暖你
只为永不分开
肩膀我给你 哭笑我陪你
初心可还在
如你不在 如花不开
清风何自来
情在人间 有缘再见
怕是空等待
劳燕双飞 却又分飞
注定是悲哀
缘来会缘去 缘聚还缘散
初心已不在
缘来会缘去 缘聚还缘散
初心已不在





你的天涯我的海角
一颗心孤单着
鸳鸯蝴蝶擦肩过
绿酒初尝人易醉
情到深处是寂寞
两个人一团火
如胶似漆恍如昨
烟花易冷人易散
物是人非烟熄火
你和我
你回你的天涯
我回我的海角
爱恨交织
悲欢起落
谁是谁的烟火
吴侬软语
给了沉默
有话不再想说
你是你的天涯
我是我的海角
别了亲爱
这一场烟火






桃花信笺
对不起是我荒乱了时间
居然忘记表白对你的喜欢
谁说最深的爱最是无言
害我错过了太多的机缘
谢谢你陪我走过这些年
无怨无悔就是你说的永远
我要借取一江明月和秋水
为你写一曲迟到的爱恋
笑容不见,落寞万千
你的思念藏着我的抱歉
即使今生注定只能和你擦肩
我也要真心守候在你的屋檐
笑容不见,何止思念
我的心思绝对天地可鉴
即使爱情从此不再需要语言
我也要为你写一生桃花信笺



爱在祁山之南
东风吹暖碧潇湘,
闻道浯溪水亦香。
最忆故园秋色里,
满山枫叶艳惊霜。
谁居庙堂之高颂故乡?
闻道浯溪水亦香。
故人情倾秋色里,
字字珠玑思念长。
祁山依然菊花黄,
碑林浯溪连宋唐。
小调渔鼓清宵韵,
祁剧人生映江南。
谁处江湖之远唱家乡?
三吾大地尽朝阳。
幸福永驻湘江岸,
年年春燕筑新房。
风物已然放眼量,
千年草席稻花香,
米粉一热心坎暖,
十万茶林出凤凰。
有一份念想永生难忘,
有一种爱恋西楼月满。
念就念在书岩万卷,
念就念你泮沼回澜。
有一份念想永生难忘,
有一种爱恋西楼月满。
爱就爱在祁山之南,
爱就爱我家乡祁阳。

作者简介
毛梦溪,湖南祁阳人,中国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民进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河南郑州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出版有《无语也夕阳》《遇到最好的自己》《幸好与你遇见》等作品集13部;发行有《红袖添香》《谢谢你让我遇见你》等音乐专辑5部;举办有“空港神韵”毛梦溪作品音乐会。音乐代表作:《我们在这里》(吴碧霞、陈珠珠)、《背条大路回故乡》(穆维平)、《红袖添香》(苏玮)、《你若在》(陈燕)、《闻香沉迷》(罗中旭)、《带路》(乌兰图雅)、《今夜我们静听》(陈珠珠)等。
---相关阅读--
毛梦溪:我把青春交给了诗歌

毛梦溪,湖南祁阳人,出版有《无语也夕阳》《遇到最好的自己》《幸好与你遇见》《红袖添香》等诗文集、音乐专辑18部,举办有“空港神韵--毛梦溪作品音乐会”、“我们在这里--毛梦溪、王沛忠诗书画联展”。曾任人民政协报《文化周刊》主编、贵州省毕节市长助理兼金沙县委常委、副县长。现任中国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民进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郑州师范学院兼职教授。

回忆,比眼前更容易“发现”美好。很多时候,即便是难以忘怀的痛,到了当下,也多少会不由自主地选择了理解、宽谅,甚至相反地拿来作为谈资与骄傲!
学生生活,在人的一生,就是最纯真美好的,又不失彷徨与迷茫的符号。每一次拼搏,都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每一次泪水,都浸透着可爱和清纯。于我,亦然。现在想来,早已淡去了苦涩的成分,回忆是满满的甜美味道。
时间返回到上世纪80年代,中学生文学如雨后春笋,仿佛一夜之间布满了大街小巷,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了文学社,每一所学校都有着那么一些执着“走异路的人”。我就是其中的一位,而且是较早介入其中的一位。记得组诗《友谊的天平》在《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上发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天十几二十几封读者来信,让我们的老师很头疼很震惊。为了我的学习,班主任多数给“保管”了,就是这样,也免不了有不少漏网之鱼。网有宽窄,但架不住鱼多。
我是从成人文学期刊开始介入文学创作活动的。第一篇散文就发表在湖南省零陵地区文联刊物《潇湘文艺》上。收到样刊的当晚,就在宿舍的楼道上,抱着样刊,浮想联翩,美美的睡了一晚……
高一那年,所在学校湖南祁阳三中成立了浯溪文学社,有幸参与其中;还因为诗歌,远赴苏州参加了“江南雨”第二届全国中学生文学笔会。
高二那年,“在六月一个血的早晨,在少女般绰约的湘江岸,一群狂人,裸露着古铜色的脊背,在南风的吹拂下,拥在了一起”。此时,我已开始不怎么受中学生文学创作群体的局限,虽然仍担任着浯溪文学社的社长,我更与这些诗歌“狂人”走在了一起:“趁目光开掘的河道/还没有流水/趁口哨打出的心语/还没有回音/我走了/去远方。”
还是高二这一年,语文报社《中学生文学》诗歌特大号上推出我的诗歌《走过黎明》。湖南省作协理事、零陵地区文联副主席李长廷,在《致祁山诗坛的一封信》中写道:“如果我记得不错,毛梦溪还是个学生,他的《走过黎明》已经在想那么深那么远的问题,这是我辈所不能及的。”当时《中学生文学》的任悟老师,也是满怀欣喜:“我们感到欣慰,我们为他们深深庆幸,他们的生存意识觉醒在张望世界的山坡上……”
这些经历之后,便开始有了收成,各种荣誉也有些扑面而来,《语文报》《中学生学习报》《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中学生文学》《校园文学》及各种选本是各种推荐与报道,至今还能想起当年《语文报》蔡智敏老师的鼓励与约稿,想起1988年《语文报》的头版头条人物通讯报道——《大山的梦之溪》。后来还有一篇,写了3个人,其中也写到我——《穿红衬衫的毛梦溪》。
近年,由于受够了口水歌曲的直白与无聊,也想为文艺歌曲的回归做一点自己的努力,于是,很多创作,开始从诗歌、散文等,转向了歌词。国务院参事、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说我的歌词“有真情,很美很顺畅”,“诗词功底相当不错”。任悟老师称赞我的歌词是“中国当代诗或歌缺少的格调”。我深知他们的用心与鼓励,所以,我只有感动与感恩,但俨然已经没有了当年感动得“热泪盈眶”的场景。在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年代,在家长、老师齐心指责的年代,李长廷、蔡智敏、任悟老师的肯定,对我们这些被说成在走异路的中学生文学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影响便是一生。
有人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道理很透彻,也很简单。虽然,中学生文学创作如雨后春笋,但相对神州大地的千山万水,毕竟还是十分有限。我们这些走着异路的人,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那会,我在学校,在社会,尽管还顶着很多“荣誉”,但更多地是顶着何去何从的阵痛与压力。当然,我们也有我们有失偏颇的地方,我们中的很多人,因为爱上文学创作,或偏科,或成绩走低,最后大多数无缘大学校园。
其实,也怨不得写诗,其实即便不写,也未必能有多少改观。人有喜好,也必然有着各自的长处与短处,不能全部归咎于某一件事情。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有幸上了大学的,更能发挥所长,即便是没有上了大学,或去了部队,或走向社会,也还是带着一定的才华与特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代的中学生文学创作,形成了一股势可惊人的风潮,冲击了中国的应试教育,引起了全社会的大反思。“破格录取”,“特招入伍”,还有各种“破格”与“免试”,成了当时的一种风尚。尽管,杯水车薪,独木一桥,但毕竟为有特殊才华的人提供了一线希望。《中国教育报》《北京青年报》等很多媒体也在带头反思,我有幸被成为了其中的一个案例。
天壤之别,能不能上大学,对于当年的我们,很有可能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水火天两重。尽管如此,现在想来,虽然心有余悸,但更多是幸福的情形。
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很庆幸,在《语文报》《中学生文学》的影响下,我把我的青春交给了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