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时节忆英雄(组诗)
文:张蔓燕
这场抗疫战,打了800多个昼夜
一页页摁满红手印的“请战书”
一声声不计回报的“宣誓词”
一张张奔赴一线的“背影照”
历历在目
*刘智明:用生命完成最后的坚守
两个小时,把普通门诊部
改成发热门诊和留观病房
从转移499名其他疾病患者
到增加床位、调配医务人员、解决物资
这么短的时间,普通病房改造成传染病房
难度极大
不眠不休的3天3夜
硬生生从“巴掌大”的西院区里腾出了504张床位
建好300张隔离床位
“一张床位就是一条命,能多一张就能多救一条命!”
在嚣张的病毒面前
他毫不惧怕
坚持带头查房,与病毒零距离接触
“折腾了一晚上……我以为我要死了。”
就这样,硬是把一个个患者
从死神中救了回来
从院长转变成病人后
也没放下肩上的担子
“我是院长啊,我丢不下!”
牵挂着病人收进来没有
院内感染防控是否做到位
接打电话,回复微信,不停地忙碌着
“不要给我插管!”
在生死一线之间
他惦记的竟是同事安危
还拒绝了同在疫情一线工作的妻子照顾
“她给更多的人带来生的希望”
危险,却留给了自己
四百多名重症患者治愈出院
而他跟病毒的战斗,一直坚持到
2021年2月18日10时54分
生命的刻度,永远定格在51岁
*彭银华:最美的遗憾
“我还年轻,让我上”
90后的呼吸科医生,立下誓言
“疫情不散,婚期延迟”
主动请缨加入到疫线队列
全力投入救治
不分白天黑夜
驻扎在科室里值班
与时间赛跑,与死神对决
没有铜墙铁壁
没有金刚不坏之躯
由于过度劳累
不幸在抗战中感染新冠肺炎
走了,带着他最美的遗憾
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用年仅29岁的生命
铸就了救死扶伤的医者本色
用实际行动
彰显出时代担当
*夏思思:病好后“我俩一起上一线”
这个冬天,很冷很冷
以至口罩护目镜防护服
都抵挡不了疫情的凄清
真的好想,看清她的脸
在黑色的呓语里
恐慌的心,无法平静
是她,坚毅的眼神
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
温柔的话语,化解患者的恐慌
年轻的身影,在我们的心里
越来越高大
越来越清晰
那天,一位70多岁的老人
病情加重,刚下夜班的她
返回医院,救治、会诊、检查
随后几天,担心老人病情
主动留在病房。就这样,商量好的
病好后“我俩一起上一线。”没能兑现
两岁的儿子还以为她在上班
可她的生命永远停留在29岁9个月零20天
思念用淡墨化的笔触,将记忆
加深,慢慢地扩大
再扩大
*王春天:有他在的地方就是春天
这个春天,他很忙
以至把妻儿送回岳母家
“这样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心无旁骛
踏上战疫一线
8个小区200余栋楼的巡查
重任,毅然挑起
连续20多天没回家
一直吃住在派出所
忙着排查辖区店铺
忙着劝居民赶紧回家
与妻儿的合照
是他累了、冷了的精神支柱
每天,把辖区内的重点小区
走了一遍又一遍
每隔3天,24小时的值班
一个一个地打电话
询问辖区人员户籍地
到齐齐哈尔的时间
有无发热症状
和社区工作人员并肩在一起
他,热心肠,肯办事
他,脑瓜儿能琢磨事儿
他,腿儿勤,“聊友”多
却因劳累过度,晕倒在工作岗位上
无法兑现与妻子的约定
“我保家卫国,你教书育人”
他恪尽职守,忠诚奉献
为维护辖区稳定
保一方平安
献出了32岁的生命
这朵“英雄模范”花
绽放在春天里
*梁小霞:把爱和温暖从南国绿城带到江城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
“救死扶伤,医者天职!”
“我们自愿出征湖北抗击新冠肺炎……”
没有犹豫,不需要动员
她2月5日写下请战书
主动请缨奔赴湖北抗疫前线
“我服从医院的安排!但我愿意
成为第二批支援湖北抗疫医疗队队员”
“我有重症患者护理经验,请组织派我去湖北!”
一次次的请缨后,她终于成为
广西第七批支援湖北省抗疫医疗队队员
2月21日晚,抵达武汉
2月24日,穿上人生第一片成人尿不湿
在重症病区,陀螺般旋转
每十五分钟观察一次患者病情变化
接着写记录、做治疗、给患者吸痰
护理患者吃喝拉撒
处理呼吸机参数调节、心电监护等技术操作
咽拭子留取、动脉血气采集
“她把爱和温暖从南国绿城
带到江城,传递给了患者们。”
2月28日凌晨5点
接连上了三个夜班的她
前往武汉市协和医院西院重症病区
9:30突然晕倒,经医护人员就地抢救
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
“等疫情过了再相约去做美容!”
“等我回来,我们再一起搬家。”
都只是记忆中最痛的遗憾
2020年5月26日12时27分
年仅28岁的
广西第七批支援湖北省抗疫医疗队队员
南宁市第六人民医院先进工作者及优秀护士
南宁市“最美巾帼奋斗者”
广西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这些最美的形象,化作
最美的霞光,作别东湖
魂归故乡,永远定格在
壮乡青山绿水间
*白晓卉:抗疫前沿的“侦察兵”
疫情爆发以来,她带领检验医师
一直奋战在一线
虽不与新冠肺炎患者面对面
却与病毒魔鬼正面交锋
是离病毒最近的人
是冲锋在抗疫前沿的“侦察兵”
2020年6月,北京疫情爆发
她担任“山东医学检验队”
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
支援北京。总协调,优化流程的工作
迅速提出了实验室的改建方案
分工协作,争分夺秒
在48小时内紧急改造核酸检测实验室
每天检测1万份样本
创造“山东速度”
结束在北京20多天的战斗
新疆又出现疫情
在隔离期间,写下了
激情澎湃的“请战书”
再次援疆医学检验
核酸检测,理论授课,实操培训
她和队友们“以干带教”
为当地培养了
一支带不走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队伍
3月9日凌晨,她再次出征
在抵达威海后,带领4个小组
全力投入到繁重的核酸检测工作中
不喝水、不吃饭、不上厕所
是每次检测的工作常态
防护服厚重封闭,被汗水浸湿了
俊俏的脸上布满了护目镜的压痕
2022年3月20日6时45分
一个美丽的灵魂,走了
这位80后,两个孩子的母亲
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
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副主任、主任技师,研究员
齐鲁最美职工
一个个角色,一份份责任,一串串荣誉
让她在这个春天骄傲地绽放
就是这些人
不畏前方道路难行
不畏疫魔顽固难战
走出“最美逆行”的风景
成为永久的记忆
作者简介:
张蔓燕,就职于北部湾大学,系广西写作学会理事,广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教师》《中国农垦》《中国文艺家》《中国乡村》《鸭绿江》《广西教育》《北欧日报》《河南科技报》《广西日报》等国内外10多家报刊。先后荣获10多项文学奖,其中《留我的思念(外五首)》获第十二届中国诗歌大赛金奖。已出版诗集《生命的画布》《秋的记忆》,散文集《心和之美》,小小说集《兜售微笑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