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天铸老师题字)
图源网络
作品由李华敏老师推荐
主编:姚京平

云汉说书第七集
《寒食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朝诗人杜牧的短短两句,便将清明的清冷凄凉衬托得淋漓尽致。
在中国,清明、中元、寒衣被称为三大鬼节。最为国人重视的就是清明节了。

清明节又被人们叫做寒食节,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姫重耳为逃避迫害,流亡异乡,几天没吃饭的重耳饿昏了过去。追随他的臣子们乱作一团,始终伴随左右的介子推看着昏迷的重耳,狠了狠心,走到小树林里。他撩起衣襟,割下了大腿上的一块肉,忍着剧痛,把肉煮熟了喂给重耳吃。有了充饥的食物,公子重耳捡回了一条生命。

流亡19年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重返晋国,登上了国君的宝座。为了感谢那些当年与他患难与共的臣子们,给他们加官进爵,并且赏赐大量财物,唯独冷落了介子推。介子推心想:贵人多忘事,可与同甘共苦,不能共享富贵啊。于是,他什么也沒说,便回乡了。
晋文公听说介子推走了,十分懊悔,因为他连恩人都给忘记了!便亲自到介子推在乡下的老家去请罪。到了介子推家,只见门已上锁。询问邻居,才知道他早已带着老母隐居绵山了。

晋文公想:我一定得把他找回来,重谢他的救命之恩。便带领官兵来到绵山。但是,搜遍了全山,也沒见介子推的影子。这时有人献策说:″我们不如放火烧山,他那么孝顺,肯定不忍老母受苦,必定会下山来”。晋文公便下令放火烧山,等在路口的晋文公一行,直到大火熄灭,也沒见有人从山中出来。下令进山再找,终于在一棵大树下发现了已被烧焦的介子推。死前,他还背着自己的老母亲。
晋文公见状,恸哭,命人将旁边烧剩下的残木劈成板子,做成木屐,穿于脚上,让嗒嗒作响的木屐之声,时时提醒自已,不重蹈覆辙。木屐由此而产生,流传至今。晋文公下令改绵山为介山,每年放火烧山这一天,举国上下禁火默哀,全民只能吃寒食。寒食节由此而来,后来寒食节的习俗也就移到了清明节上。寒食节渐渐被人们淡化。

朗诵家简介:马书汉,1959年出生,二十年北京铜厂企业经历,十年机关经历,近十年游泳教练经历,花甲之年的文体参与者。
(如侵权原图删除 文责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