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二姨
作者/汪江萍
今年清明因疫情管控不能赶回北大荒祭奠父亲母亲是个遗憾,而在北京赶上清明也正合了一个心愿,便是去祭奠我的二姨孙秀锦。
二姨的陵墓在北京太子峪陵园。从房山到太子峪坐公交951 路算是比较方便。按照北京市民政局疫情下清明祭扫要求,一家人在寒食节这天早早起来,查看了手机中提前预约的祭扫码和北京健康宝,带好身份证等相关证件,便匆匆赶往公交站点。
二姨的老家不在北京。1959年,二姨从山东招远农村考进北京广播学院,正是北京广播专科学校升格为广播学院的第一年,也是新闻系首届本科招生。这届学生被中国传媒大学称之为“黄埔一期”、“新闻系长子”。今年春节过后,我和爱人在北京拜访了二姨的老师曹教授。谈起二姨,曹教授说:“你二姨是从农村来到学校的,岁数比城里来的同学要大点,所以你二姨成了59级新闻班同学口中的大姐,她刻苦学习的韧劲也是同学口中公认的大姐。”而在我的记忆中,姥姥口中那个“半吊腿裤子、纳底子鞋”的山东妮,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北京上大学的二姨印象。
姥姥育有四个女儿无子嗣,姥爷去世早,一个小脚女人在重男轻女的山东农村养育四个女孩子那个难可想而知。偏偏二姨生性好学,没钱进学堂念书,就偷偷躲在学堂窗下听教书先生讲学,看着黑板上写的字,就拿着小棍在地上照猫画虎地练。待先生发现拉着二姨找到姥姥时,姥姥明理但又难掩囊中羞涩不敢答应先生让女儿上学,但先生还是把二姨安排在学堂最后一座成了旁听生,就这样开启了二姨的学习生涯。
1959年二姨接到北京广播学院录取通知书,小村子沸腾了,但姥姥却找不到一件像样的衣服给二姨上大学穿,现纳底子做了双方口布鞋,一条半新还露着脚脖子的裤子一直是姥姥对一个妮子去京城读大学的愧疚,最终还是左邻右舍的帮济和教书先生的资助才算有了二姨的盘缠和学费。对姥姥家来说,要供出一个北京大学生,靠姥姥炸麻花和帮人浆洗挣的小本小利实在太难。9月,二姨进了北京上学。同月底,二姨的妹妹也就是我的母亲响应“屯垦戍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毅然报名带着206名招远支边青年去了北大荒。姥姥听说北大荒是个“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的好地方,知道三姑娘去了北大荒饿不着还能挣工分。临上车,姥姥一再嘱咐:“如果能多挣些工分就给你二姐姐寄点”。就这样,母亲到了北大荒,把每月20元的工资除留下自己的伙食和仅有的零用钱,其余都按月寄往北京。对姥姥来说,家中的四个孩子,大姑娘出嫁,二姑娘到北京上学,三姑娘又在北大荒,只有小姑娘和她在家中艰难度日是多么不易。那时候正赶上全民大炼钢铁,粮食又不丰收,姥姥和小姨在农村的生活更难维持。二姨惦着家又不能丢了学业,便给在北大荒的妹妹我的母亲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当时身为虎饶县人大代表的母亲正担任着八五二农场五分场八队妇女队长,工作的繁忙劳累加上对家的牵挂,母亲找到了连队指导员。经组织介绍,1961年五一节,母亲与老实厚道的抗美援朝老铁兵我的父亲组成了一个能让娘家人落脚的家,于是六十多岁的姥姥和十多岁的小姨从山东老家来到北大荒。一结婚就要维持四口之家的母亲不能再按月给二姨寄生活费,学院得知了情况,以最高助学金给予二姨生活补贴,终于帮着二姨走完了在北京的求学之路。
1963年,二姨临近毕业正值在哈尔滨广播电台实习,听说母亲生下我和孪生妹妹,异常兴奋地赶到我家,她喜欢我柔顺的头发,抱抱这个摸摸那个。这年秋天,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采编专业毕业的二姨也响应党的号召“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自告奋勇报名去了新疆,在乌鲁木齐广播电台开始从事新闻记者的工作。
新疆地广人稀,雪山连绵,戈壁沙漠,飞土尘扬。恶劣的环境考验着二姨这个农村来的女记者,加之新疆拥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兹别克、俄罗斯等13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不同民族的语言给刚出校门的二姨工作生活着实出了很大难题,即便深入牧区采访有向导和翻译陪同,也常常让二姨采写回来的新闻留下许多无法弥补的遗憾。但二姨是个好学倔强的人,她不仅学会了一些少数民族的常用语言,还学会了在大草原上策马扬鞭。一次二姨去巩乃斯高山夏牧场采访,哈萨克族的向导和翻译第一次见到汉族年轻女记者在大草原上骑马,既兴奋又好奇,彼此用哈萨克语简单交流几句便飞奔上马,扬鞭急驰在绵延无际的大草原上。绿色的牧草,五彩的野花,白色的毡房,云朵般的羊群,夏日的草原风光旖旎,马背上的二姨英姿飒爽。听着两个壮汉“加克斯!加克斯!”(哈萨克语“好!好!”的意思)的喊声、笑声,二姨忘却了路途的颠簸,忘情地快马加鞭向夏牧场飞奔。但二姨怎么也没想到,用牛皮制作的马镫绳会把两腿内侧磨得又红又肿,坚硬的马鞍把尾椎骨周围的皮磨得血糊糊地和裤子粘在了一起。当二姨忍着钻心的痛完成采访任务回到县委招待所整理稿件时,只能一会站着写,一会跪着写,身边摆放的木凳子似乎成了马鞍子,无论如何不敢再碰。在苦、累、痛并快乐中,二姨的一篇让牧民喜听也让领导满意的通讯《欢腾的夏牧场》完稿播出。
二姨在新疆工作了24年,与当地各民族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二姨的老家烟台迅速在沿海城市中发展起来。1986年,二姨和姨父从新疆调回黄海之滨的烟台,这对既是北广同学又携手人生的夫妻,一同在烟台广播电视台继续从事着新闻工作。从那以后,在我家里,每当临近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前那句“烟台北极星石英钟为您报时”的广告响起时,全家人仿佛听到了二姨的声音,因为二姨就在烟台电视台广告部工作。二姨常说,是北广这块精神家园改变了她的命运,也是新闻专业让她干了一生喜欢做的事。我想,当一个人走过一生,身边有一个相濡以沫的同窗伴侣,有一份终生喜欢的专业恰又是干了一生的事业,那他的一生必定是幸福而没有遗憾的一生,二姨就是那个幸福并拥有无憾一生的人。
近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在太子峪陵园南门测了体温,扫了健康码,提交了预约码,出示了身份证,一切按疫情管控手续验证后,一家三人沿着陵园北侧爬坡而上,按着路引很快找到了陵园中13区二姨的陵墓。这个陵墓是姨父带着孩子们2019年3月17日安放的,因为北京是二姨做梦、圆梦、变梦想为理想改变了她一个农村姑娘一生的地方,让二姨的灵魂静静地长眠于北京是姨夫全家人的愿望。二姨一生喜欢整洁清静,我们特意带了清水和纸巾,把墓碑擦得干干净净。插进花瓶里的花是二姨喜欢的鹅黄色。碑座上依次摆放在纸盘里的祭品是二姨生前喜欢吃的稻香村点心、酥脆咸香的烤馍片,还特意摆上一盘蛋糕是因为我的母亲生前给姥姥祭奠的时候总要带上蛋糕,说是先人能保佑后人一代更比一代高强。为了寄托好的寓意,我们用心挑选了带有“康”和“安”字样预示着健康平安的稻香村点心。摆完了苹果、香蕉、桔子等水果后,我的女儿又从包里拿出一瓶酸奶摆放在中间,她记得二姨姥姥喜欢喝酸奶。墓前一切摆放停当之后,我们一家三口恭敬地在二姨墓前三叩首:一叩二姨天堂安好;二叩保佑姨父和孩子们健康平安;三叩保佑外孙女——我的女儿继承二姨喜欢的新闻事业顺利兴盛。
说起我的女儿、二姨的这个外孙女,和她冥冥之中有着太多的机缘巧合。她们有同月同日之缘,还有同出一门之缘,更有同出一师之缘。
1957年10月14日,二姨和同为广播学院新闻采编专业的姨父在新疆结婚,时隔25年,1992年10月14日我在北大荒生下了女儿。直到2017年的这一天,姨父发给我一张他们夫妇在烟台海边月下老人雕塑前拍的金婚纪念照时才得知了这个值得纪念的特殊日子,10月14日既是二姨和姨父的结婚纪念日也是我女儿的生日。从此女儿在过生日的时候便有了另一番纪念,也更坚定了她做一个像二姨姥姥和姥爷一样的新闻宣传工作者。
2013年9月,二姨和姨父应邀参加中国传媒大学首届广播学院新闻系59级毕业生50周年校庆,此时的女儿也报考了这所新闻传媒行业排名第一的国家重点211大学而发奋考研。二姨当年报考的是新闻系的新闻采编专业,女儿报考的是新闻系的网络新闻与新媒体专业。2014年,正值中国传媒大学60华诞之际,女儿在大四如愿通过了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的笔试、面试,顺利取得了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资格。同是一所大学的同一专业领域,二姨和姨父很高兴,我们全家更高兴,祖孙秉承了中国传媒大学“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共同践行新闻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责任使命,这是家族中半个多世纪的传承啊!
考进中国传媒大学的女儿,在2015年春节期间,应二姨托付去看望恩师曹教授,当曹教授得知女儿师从的导师与二姨一样,也是她的学生时非常高兴。研一女儿参与了《互联网+时代音频媒体产业重构原理》一书中第三章和第六章部分章节的编撰。研二女儿进了央视新闻频道实习,研三毕业后又考取了北京市选调生,成为基层宣传部一名新闻工作者。立足北京后的女儿和曹教授有了更多交流,这位德高望众已八十多岁的老教授,跨越半个多世纪,在我们家祖孙两代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上都给予了很大关心和培养,对二姨和我的女儿来说,同出一门又师从一人,真乃何其有缘又何其有幸啊!
抚摸着二姨的墓碑,似乎有一种通灵之感。多想再和二姨唠唠家常:二姨,您说最爱听外孙女在中传学习上的成绩、在工作岗位上的成绩。二姨,您的外孙女取得了人民网的优秀论文奖学金、是中传新闻学院的优秀共产党员、是北京市的优秀选调生,在新闻宣传岗位上已经成长为基层一名年轻的科级干部,她继承了您的优良品质,延续了家族中新闻传播的血脉,传承和发扬着“中传基因”,和您一样没有给中国传媒大学丢脸,而是信心满满地践行着新闻宣传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二姨,拜您护佑家族后代兴旺顺遂,岁岁年年清明时节总有后人奉以感恩的祭典。
惟愿二姨天堂安好!

汪江萍,垦荒二代,北大荒作协会员,文学爱好者,有灵感时喜欢随笔抒发,遵从本心,保持本真,是个守静之人。
投稿加编辑微信:zxq13910331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