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追思二先贤
韩焕峰
清明节将至,先贤圣哲们的遣词诗句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不去引用,还是自己说说自己想说的心里话吧。

年逾古稀的我,随着清明节的临近,无不让我追远怀念,追思泪目!在我少年时失去的父母双亲和中年时期匆匆离去的前妻。他们历尽了人间沧桑和抚育儿女的含辛茹苦,却未能享得清福,就早早地离开了我和这个世界……

生老病死,乃是人生规律,我的一些良师益友、同道,他们其中亦有部分先后撤手人寰,当回忆起他们,令我无不伤感!这就是人世间的无奈和人生苦短。唐代诗人杜甫曾有诗云:“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梦境中也时常梦见亲人和师友,双目相视,静思无言……偶尔我也会思念托梦,老泪湿枕,临节尤甚。



说来也巧,昨天我翻找资料,突然发现了两件东西。一件是2011年12月2日的《沧州日报·渤海周刊》,大版面刊出一篇报道,题目是《魂牵梦绕二十载 归来老泪挂滿腮》副题是“一一《啊,黄骅港》作者杨钧启故地重游”;另一件是我写的打印稿《音容犹在 魂牵故里》副题是“一一深切怀念黄骅籍著名画家白丁先生。”二位年龄都长于我,杨先生长我15岁,白先生长我2岁,可谓亦师亦兄又亦友。前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执笔写的这篇通讯报道曾在《沧州日报》刊发,因当时情况未署作者姓名,故出现了到处找该文作者的报道,最后终于落实到杨钧启先生名下。


相继官方与杨先生取得了联系(杨老师专退休后客居天津老伴处),请他返回沧州参观黄骅大港,故在《沧州日报》上刊出了“《啊,黄骅港》作者杨钧启故地重游”这篇报道。因我与杨先生关系甚密且一直保持联系,我见此报道倍感亲切,便将当时的样报及时地寄给了杨老。

天有不测风云,2017年12月27日杨钧启先生突然病逝于天津,享年84岁。次日上午,我突然接到夫人李超女士亲自来电说杨老去世,令我无比哀恸!因为当时我正在去西安途中,未能前去吊唁和送行,成为一大遗憾!

我与白丁先生是在2010年秋,黄骅市举办“墨海乡情”~~黄骅籍书画家作品展时有缘相识,白丁先生时任上海华侨书画院院长,因我们很谈得来而结成为好友,并且我们一直保持着友好联系。

2013年冬天突然患病不治,于当年12月31日在上海不幸逝世,享年仅68岁。惊悉先生噩耗,我悲痛难禁,为悼念生先并让家乡人民进一步了解他对家乡的情怀及艺术成就,我便写了怀念他的这篇文章,整版发表在2014年3月31日的《黄骅报》上。白先生非常眷恋家乡,生前留下遗嘱,将自己骨灰撒在家乡大地上。不久,他夫人郝敏女士遵丈夫遗愿将骨灰带回家乡,于4月4日上午,撒骨灰仪式在南大港湿地简朴而肃穆地举行,我专程去参加并主持了撒骨灰仪式。《黄骅报》4月9日在头版刊出《黄骅籍著名画家白丁先生魂归故里》并刊出我写的《清明祭白丁》一文。

光阴荏苒,似水流年。斯人已去,百感交集!二位先生均为我黄骅乡党,我能认识二位先生乃是我一生中最大荣幸,因他们做人作艺作学问均是我学习的榜样。杨老一生执教,是位学者型教授,他才高八斗,多识博学,文笔超群,学富五车,著作甚丰,要不怎会有《啊,黄骅港》一文横空出世而惊动世人,且通过媒体到处找他?



白丁先生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以画山水最为擅长。他笔下的峻岭溪瀑,黄山松云,山峦叠翠,沟壑层林,均能达到水墨至臻,画境绣锦。故他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制作巨幅主题山水壁画,使其精作登上最高殿堂。

结交友朋,亦师亦长,又亲又爱,胜似兄弟,清明临至,感慨万分。今年清明时节,非雨纷纷,而是天朗气清,万象春盈。我敬一束鲜花,举一樽热酒,不仅纪念并献给我双亲父母、前妻,还有受我尊敬的杨钧启、白丁二位先贤及安享冥福的诸师友、同道们。

你们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岁次壬寅清明节前夕


(文/韩焕峰)
编辑:孔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