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苍狼 收稿/云霞万里
图片/网络 作品所有权归属于作者





浅谈《寒食节》
文/张连贵
上巳已过,清明将至,还有多少人记得,今天是《寒食节》的呢?《寒食节》一个最不应被淡忘的中国传统节日。
在我国的古代中,寒食节并不如现在这般被人们淡忘,而是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之一。
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球、牵句、斗卵等风俗。

因为紧挨上巳节、清明节、所以在历史的发展中,寒食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渐渐被许多人淡忘。
作为曾经民间的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有它自己的特点和意义。
今天我和大家聊聊这个不应被遗忘的节日吧。
寒食节起源: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追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祭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习俗:
禁烟冷食。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这天为了纪念介子推,家家户户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且把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形为。
寒食饮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白水等数十种。
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法。
插柳标明。

柳为寒食节像征之物,原为纪念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时记》就有“三淮间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微、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
踏青郊流。
踏春,盛兴于唐宋。如宋李云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乐荡秋千。
秋千本是古代寒食节宫廷好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亊》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重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聚众蹴球。
盛行于唐,《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州府之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乐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
借物咏诗。
寒时节时,文人们或思乡恋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

今天寄情赋诗为证:
寒食节
文/张连贵
塞北消融驻雪微,寒食游子念堪悲。
古时宿日无烟火,仗义明君为子推。
仲春无处不生芽,寒食东风度柳斜。
日暮家家仍蜡亮,晨曦无奈走天涯。
旭日春光翦翦风,白杨细柳柏青松。
少童入梦秋千索,厦阁朦胧烟雨中。
田中草色和青绿,梁上衔泥筑燕巢。
自有人间春意在,轻松潇洒度烟郊。
春梨蕊映白杨素,尽是游离折柳处。
冥冥响泉哭又思,萧萧暮雨人归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