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辽文友共育文苑之花总第(251)期

献给母亲的诗
作者/赵铁军
初审:文丹兰
复审:学与问
朗诵:沧 海

我创作《山娃子》组诗纯属偶然。2011年11月,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休。闲暇的时间多了起来,这促使我向年轻人学习,先后在几家知名网站开了博客。最初,在博客中发的文章主要是政论性杂文和时事评论。开博半年后,一天我在网络上看到一位名叫子非的网友发表的一首新体诗《旧时光》,让我十分感动。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旧时光,而那旧时光,让人无限怀念。特别是人到了退休的年龄,眼前的事往往忘得快,偏偏是童年、青少年时代发生和经历的事,反而历历在目,就像昨天发生的事情。我很久没有感动或激动的心绪了,而这天读一首青年诗人的诗作,却激动不已。读着读着,我的诗就出现了,而这时我已经泪流满面••••••
《回望旧时光》:追忆已成往事/青春不再回来/假如能把童趣留下/我愿时光倒转/童年的记忆虽然已经模糊/而那山、那水、那人/成为雕像/永驻我的心田。
假如还有来生/我会留在那山里/永不留恋/那繁华、喧嚣与虚荣/回望旧时光/我已泪流满面/追忆我的梦中山/山风敲打我的心弦。
回忆旧时光,其实还是回忆母亲最多。人的一生最忘不了的人是母亲。她给了我生命,她哺育我成长。母亲生在有钱人家。我记得,我家的生活用具与别人家不一样,我家用的都是值钱的铜器和漆器,如铜锅、铜洗、铜炉、铜火盆•••别人家都是土陶做的。这些东西是母亲的陪嫁品。姥爷是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小的时候,我看到姥爷在炕柜上雕刻的篆书、楷书、行书,写的是“龙飞凤舞,花鸟文章”八个字。现在,想起来,那字写得很好,我是写不出来的。姥姥说,将来你能写出你姥爷那样的字,我就满意了。而我现在连字都不写了,只在电脑前打字。但是,姥爷24岁就因病去世了。母亲当时还没有出生。姥姥抚养母亲到18岁。这一年东北解放。由姥姥作主,母亲嫁给了父亲。父亲是穷人,是三代以上的穷人。太爷是河北人,燕赵之地,我的姓应该是以古国为姓。祖先,是逃荒到东北的。我推算是光绪年间。
母亲与父亲的结婚是新时代的必然结果。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好。但是父亲与母亲出身于不同的阶级,价值观、人生观的差异还是蛮大的,为此而常常吵架。譬如,父亲安于现状,留恋大山。他曾经于东北光复前夕在鞍山樱桃园铁矿当过矿工。家乡土改后,他立即返乡务农。然后娶妻生子,过着几十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觉得很满足。他常说,哪地方都没有家好!而母亲则不满足现状,几次进城工作的机会都被父亲和姥姥阻止了。为这件事,母亲埋怨父亲几十年。
母亲有文化,读完了伪满洲国高小六年级。整个村子,她是最高学历了。印象中,她每天都捧着线装本的古书看,也看现代小说,直到她去世为止。她最爱看的书是《石头记》,等我能看书的时候,这本书丢失了。很遗憾。母亲的好看书,在家乡的女人中属于另类。她每天捧着书本读书,不知有多少女人斜眼看她,她似乎全然不知。幸亏有姥姥帮她做家务,否则家庭生活就难以维系了。
母亲爱读书,对我影响极大,自从上学后我就是个书呆子。为此,父亲对我很不满意。他一门心思让我学习农活技术,我却悟不进去。他责备说:“看看你二叔家的小文子,人家样样农活都会干,你什么都不是,将来可怎么办?”小文子是我堂弟,比我小几个月,十岁左右,就能赶车、扶犁、播种、除草、施肥•••而我则不服气地说:“小文子学习成绩不好,我学习成绩是第一。”父亲摇摇头。母亲对我像她一样爱看书,深表满意,并批评父亲“目光短浅”。
母亲偏爱文学。小时候,刚上学第一天,老师问我:“将来长大后想干什么工作呀?”我说:“不知道,我妈没有告诉我。”放学后,我问母亲希望我长大后干什么工作。母亲说:“我希望儿子将来考上大学,学文科,当一个作家、诗人、新闻记者。”
而后来呢?因为发生文革,我连高中都没有机会读,更谈不上读大学了。18岁那年我当兵去了,在那个时代是最好的选择了。不过,我是1969年年末参军,当时珍宝岛上空的硝烟还没有散去,中苏战争一触即发。我要去当兵,亲友们自然是反对的多。父亲、母亲的态度是即不支持,也不反对。到最后下决心时,母亲说:“你还是出去闯闯吧!一辈子呆在山里头,和你爹就一模一样了。”离开家乡那天天气很冷,积雪很厚。追忆当时的情景,我写了一首诗,题目是《出山》。
记得那一年/是个多雪的冬天/有一个山娃子/走出了大山/记得那一天/ 他挥挥手向双亲道别/我走了/我已经成年/记得那一刻/两行热泪冻成了冰串/回望那袅袅炊烟/不知是何年/他的行囊很沉很沉/脚下皑皑的雪路无限延伸••••••
我的故乡在辽北山区,群山挡住了人的视野,仰望苍穹也没有辽远无垠的感觉。记得童年时,我与爷爷有过一次对话,现在我用《山问》这首诗作了真实记录。
童年的我/ 问了一个傻问题/山的那边是什么/哦,还是山/ 爷爷说/听说,还有海和平原•••/咳,很远很远/我能离开这大山吗/能,等你长大以后•••
走出大山,是母亲的期望,也是我的理想。我不想重复父辈的生活方式,而终
老于大山之中。我参军四年后,到复员的时候了。一天,出早操,全连集合在操场上,指导员宣布团党委的任职命令,我被任命为通信连二排排长。这意外的惊喜,让我傻愣了半天。我提干了,要穿四个兜的军装了!那时,没有军衔,官兵的区别就在军装的衣兜多少,士兵是两个兜。后来,我先后在团部、师部、军部担任新闻干事,其工作性质就是随军记者。我在39集团军政治部工作时,进修了辽宁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这既是工作需要,也是圆了自己的上大学梦。最初,我在解放军报、前进报等报刊发表新闻通讯稿件,我都精心剪裁下来,寄给母亲。让母亲分享我工作成果带来的喜悦。我的成长进步,算是圆了母亲半个期望。母亲也把我的作品给乡亲们看,我虽然没有看到母亲的笑容,但我知道她内心的滋味是甜的。在转业前,我当了两年师部宣传科副科长。一晃,十七年过去了。回首这段旧时光,需要记录的东西太多,不是这篇文章能容纳的。我用两首诗记录了我的心路历程。

《路在何方》:山娃子走出了大山/ 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春风吹拂他的面颊/飞舞的蝶与花让他迷乱/他回首眺望那蓝色的依稀山峦/发出一声感叹/为什么我要离开家园?
你是行者/生命的意义就是探险/不能停下脚步/ 这里不是你旅行的终点/迎面走来一位花仙子般的姑娘/哥哥,你往哪里去/ 我不知路在何方/ 身心已经疲倦/前面有一家驿站/那里是你休憩的港湾。
《与先哲的对话》:大海啊/你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沉淀/山娃子面向苍茫的海/ 一声大喊/大海没有回声/一切的声音都被涛声消融/他感到孤独和无助/怆然滴下泪水。
恍惚间/从蓬莱仙山飘来一位长髯老者/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你希望像水一样智慧/还是像山一样仁厚/只能选择一项/不能鱼和熊掌兼得/我是山的儿子/我更爱大山/哦,你的行者之旅有了答案。
1986年10月,我转业到鞍山工作。又一晃,20多年过去了。鞍山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生活、工作的时间要比在故乡还长,如果把当兵在鞍山、海城的时间也加进去,四十余年矣!故乡的山水人情反倒不如鞍山这么清晰了。在鞍山,我虽然亲属少,但是曾经在一起工作过的领导、同事,却情同手足,给予我的关爱、支持、帮助、教诲,使我永生难忘。

退休,对我来说,又是一次人生转折。我的博客名字是自由关东行者(新浪网)、关东行者(凤凰网),取行者的名字,是因为我喜爱旅游,又含有苦行僧的意思。表现了我性格中的另一面。在博客中,我把退休后的心情和志向用一首诗作了袒露。
《行者的路》:生命没有终止/旅行就没有终点/至于山娃子走向何方/不是他的目的/山娃子双鬓染霜/行囊已空空荡荡/迈出更坚定的步伐/ 毅然走向远方/行,是他的宿命/ 智,是他的追求/ 仁,是他的理想/ 行者的路/从大海转向蛮荒/他愿在那里把自己埋葬•••
《山娃子》组诗在博客上发表后,有许多网友给予我热情鼓励和支持,希望看到我更多的诗歌作品。有网友说:“你很有诗人潜质,会成为诗人的。”其实,我在开博客前,没有写过诗歌,仅仅为了追赶当年年轻人的时髦,写过不少格言诗一类东西,博客中以《朝华拾掇》为题的格言诗,就是那时的墨迹,真正的文学作品以报告文学为主,在报刊杂志发表30多万字。这与我长期做新闻宣传工作有关。虽有收获,但自认为离作家、诗人的水准还差得远,辜负了母亲对我的期望了。转业后,我先在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到中年时到国有企业和市总工会担任领导职务,与母亲的期望相去甚远了。我退休前是鞍山市总工会党组成员、秘书长。我一生平平凡凡,碌碌无为也!
网友的鼓励,对我固然是惊喜,但是我已是年过六旬的人了,还能圆文学梦吗?想到那仙逝的母亲,想到她的期许,我还是鼓起了勇气,开始创作诗歌,发表在博客上。半年下来,已经发表四十多首新体诗和古体诗,反响还不错,认识了好多诗人朋友。我将继续写下去,以告慰在天堂的母亲。


作者:赵铁军,网名自由关东行者,辽宁开原人。转业军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发行诗集《等你,在时间坐标上》、《一片叶子》、《独上高楼》;专著《先哲的智慧——诗解周易》;主编报告文学集《火凤凰之歌》;参与编审《鞍山文化丛书》。现任鞍山市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诵读:沧海,爱好文学,喜欢诵读。用声音传递真情,弘扬传统文化。
欢 迎 加 入 我 们
投 稿 请 扫 码


管理团队
主编:文丹兰
副主编:琴 馨
编辑:成于乐
音频总监:沧 海
此贴谢绝高额打赏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