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主播简介

《大哥走了》
文/诵:聽琴

春寒料峭三月雪,
梨花纷落一地白,
阴云密布风刺骨,
冷雨萧瑟送亲人。
清明节前,我的长兄我亲爱的大哥走了,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享年八十八岁的大哥走的很安详,临终前,他见到了他想见的亲人们,连远在异国他乡因疫情不能回来的至亲,也通过视频连线与他相见了,他清醒的认出了他们并清楚的叫出了他们的名字。就这样,大哥在家人的陪伴和亲人的祈祷声中,明明白白干干净净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我们已过百人的大家庭中,大哥是最年长者,也是我们兄弟姐妹的主心骨、定盘星。我们兄弟姐妹八人,只有大哥没有读过书,他从小就跟随父亲出海捕鱼养活全家。父母去世后,大哥承担起长兄的责任,对弟弟妹妹们关怀备至护爱有加。他婚后也有四个儿女,最大的侄女比我们的老弟小不到几岁,他一家六口住进了一间十来平米的小屋,把三间大房留给了我们他的弟弟妹妹们,这让我们倍受感动。他吃亏忍让,大事不糊涂,小事巧处理,身先士卒,以爱心维护并传承着家族的和谐美德。

大哥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不仅是驾船捕鱼的行家,还会得一手精细的木匠活儿。在生产队他会排新船修旧船,闲时还会做家具,大到立柜衣箱,小到桌椅板凳。退休后他也是闲不住,为我们兄弟姐妹做了许多装饺子的木盒、包饺子的抹子,还有精巧的梭子、筷子、挖耳勺……和蔼可亲的大哥以他平凡细微的行动向我们传递着他对弟弟妹妹、侄男外女们满满的爱。

大哥八十岁那年也是他和大嫂结婚六十周年,全家近百人欢聚一堂,为大哥祝寿并庆祝他们幸福的钻石婚。大哥大嫂结婚六十年互敬互爱,相濡以沫,我们从未见过他们有大的吵闹。可亲可敬的大哥大嫂为我们兄弟姐妹和晚辈们树立了和谐幸福美满婚姻的榜样。
2010年,国家城镇建设飞速发展,家乡北塘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老土坯房旧瓦房全都拆掉了,一座现代化新城拔地而起,屹立在美丽的渤海之滨彩虹桥畔。

家乡拆迁重建那几年,大哥的身体越来越差,好几次在外边遛弯时晕倒,多次住进医院。有一次我去医院看望他,他对我说:“看我这身体怕是回不去家乡了”。我安慰他说:“您要好好地治疗休养,好日子还长着呢!”也许是回家乡的信念支撑着他,大哥终于战胜了病魔,挺了过来。

2015年,在外临时居住了五年多的北塘人欢天喜地的回来了,大哥住进了带电梯的新楼房。转年,我们为大哥的八十二岁生日祝寿,只见他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侃侃而谈,再也不是两年前病歪歪的样子了。他兴致勃勃的跟我们讲述着他的快乐生活:每天早晨他下楼骑上三轮车去吃早点,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最爱吃的是煎饼果子豆腐脑,还有驴肉火烧和馄饨,每天都换着花样。我吃惊的问他:“您都这岁数了还骑三轮车呀?”他毫不在乎地说:“没问题!我这年轻时出海在船上落下了老寒腿的毛病,走不了多远路,骑三轮车还行,稳当着呢,我还想换个电动的三轮车呢!”说完哈哈大笑起来。他接着说:“我每天都骑着三轮车从镇西头转到镇东头,每看到一处新鲜景儿,就回忆着过去这里是什么地方,转累了就回到家门口楼宇间和老哥几个聊聊天,回忆着,对比着,心里美滋滋的!”他说着这些,从心底里散发出来的幸福感全都洋溢在脸上,我们听着,也被感染着,感动着,和他一起幸福着。

2018年,我家也从开发区搬到了离北塘十几里路且一桥之隔的中新生态城,我曾开车接大哥来过我家。去年中秋节我去看望大哥,大嫂对我说:“你大哥最近经常骑车到彩虹桥边,想过桥去看看他的老妹子呢”。我听着这些话心里暖暖的。这才过去几个月呀,大哥说走就走了!大嫂说,临住院前几天你大哥还能骑车出去吃早点呢!
大哥住院那天,一场罕见的春雪鹅毛般飘飘洒洒纷纷扬扬,天地一片洁白,好像预示着大哥不久的归期;一周后,大哥走的那天,乌云密布阴风刺骨,淅淅沥沥的小雨寄托着我们无尽的哀思……

大哥呀!您为家族美德和谐家风的传承奉献了一生,您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您的坚强隐忍,乐观豁达,您的音容笑貌和美好形象已深深扎根于我们心中,在我们的脑海里发亮闪光!敬爱的大哥,我们会永远怀念您!
刚刚送走大哥又迎来了清明节,无尽的伤感与哀思挥之不去,怀念父母,追思先辈,悲泣之余也心存感恩,我们的父母和先人们,经过几代和多代人的努力奋斗,创造了家族的兴旺发达。人脉的传承,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和良好的家风,我们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亲爱的大哥,九泉之下,愿您和爹娘及先人们,安息吧!
——聽琴写于2022年清明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