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父亲出生于1932年农历6月15日,因年迈体弱、灯枯油尽,于公历2019年3月15日下午2点38分,在家中与世长辞,走完了他一生的88个春秋。
岁月无涯,人生苦短,生命是那么脆弱,一不小心,人就走了,留给我们后辈的是沉重的悲痛和深深的哀思。
父亲自小出生在贫苦家庭,是爷爷奶奶的独生子。我苦命的父亲不满三岁,就失去了自己的母亲,成了没娘的孩子。到17岁,又失去了自己的父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孤苦伶仃的他,咬紧牙关,自强自立。不顾路途遥远,吃苦受累,远走他乡拜师学艺。
解放前,他只读过几年私塾,充其量只能算个小学文化,但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终于掌握了木工技艺。由于他有手艺在身,能独当一面,加上家门中长辈和亲戚的说和与帮忙,早早便与我孤单的母亲成婚(如图2)。

从此两人相依为命,生活中同心协力、克勤克俭;与人交往中心地善良、无事无非。靠着春夏秋冬的辛勤劳作、改变面貌,恰又赶上万象更新的新社会,家中的日子总算逐渐好了起来。
父母的爱是伟大的,父亲的爱犹如大山。从我记事起,父亲对我们兄弟姐妹,是温中带火、常含苛责的。他时常教育我们要读好书,多思考,做好人。他始终秉持耕读传家的传统、教育我们要勤劳节俭;曾经手把手教我们练毛笔字,学木工,干农活。并时常叮嘱我们:要认真做事,用心做事。并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父亲吃苦耐劳、诚实热情、宽仁厚德、善良厚道的奋斗精神和优良品格,给了我们以极大的感染和熏陶,从而也使我们年少立志、奋斗上进,成长为对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有用之才。
小时候我们兄弟姊妹多,生活拮据,为了维持生计,养儿育女,父亲常年在空军36师营房科和5702厂干木工活。尽管早出晚归,忙碌不停,但一年下来,换成工分,仍然是短款户,分下粮食也不够吃。
办法总比困难多。于是,父亲就充分利用晚上和下雨天,在家中的窑洞里加班加点,悄悄干起繁重的木工活。以此来补贴家用,尽量让我们这群孩子都能吃饱穿暖。
在最为艰苦的那十几年时光里,除了小妹外,我们其余兄妹五人都打小跟父亲拉过大锯、解过木板。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反而练就了我们吃苦耐劳的忍劲和不畏困难的勇气,那段时光虽然艰难,但却让我们一生难忘!

图为三十多年前,老父亲与长孙其乐融融的留影。
记得我12岁那年,一个冬天,父亲把积攒了好几个月的木器成品(有门窗、架子车厢、纺线车、案板、风箱以及锄头把、锨把等)装满鼓鼓一架子车,准备拉到50里外的老武功河滩会上。为躲僻工商和税务的检查,怕被查处没收,大智若愚的父亲利用黑夜赶路,他驾着车辕,我在前面弓着腰,紧拉着绳。非常吃力地上了村子北边砖厂的坡后,路才平坦了些。在寺照村和长宁镇南堡子,这段四五里的长坡路上,我们父子俩拉着沉重的一车木器,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一步一个脚印的缓慢前行。汗水湿透了身上的棉衣、棉裤,中途休息了好几次;在从长宁中学到长宁坡这段路上,北风呼啸,我们内热外冷,父亲看我实在走不动了,就停下来,从布袋里拿出一个煮鸡蛋给我。吃过鸡蛋,我慢慢打起精神,继续前进。
大约到了晚上十点钟,我们才赶到了贞元东边的铺邑村,歇息在村上的刘德才木匠师傅家。吃完饭,热情的刘师傅帮助我们爷儿俩,用麦草火烘烤着打湿的棉衣棉裤。第二天凌晨五六点,天还未亮,我们又趁早起程,拉着架子车赶往河滩会。
几十年过去了,这些艰辛的生活场景和画面,点点滴滴、历历在目,使我永生难忘……
回想起父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他一辈子为家庭、为儿女,真是操碎了心、出尽了力,同时他又是个充满爱心、和善热情、待人诚恳、助人为乐的大好人。平日里,他能凭借自己的木工手艺,帮助了不少亲友和乡邻,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爱戴。

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原兰州军区文教中心主任、现任解放军边海防学院正教授陈扶军特题。

图3 为原兰州军区书画院秘书长、军区司令部直供部王长云大校所题

图4 为原沈阳军区电视艺术中心主任、中央电视台军事部编导姜宝才所题。

图5 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常务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丶陕西榜书协会副会长徐松林敬题。

图6 为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美展金奖获得者、陕西国画院院长、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张立柱乡贤方家敬题

图7 为父亲二十多年前在村上传帮带青年敲鼓。

图8 为原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文忠民政委(正军职)题写的书艺。

图9 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九州书画院副院长欧阳前林敬题

图10 为原兰州军区将军书画院副院长、新疆生产建设基团军事部政委独佩星少将题写。

图11 这是原三秦书学院副院长、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张华强战友敬题

图12 这是骊山书画院副院长、省监狱管理局干警张正学敬题

图13 图为先后任陕西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省政协(常委)科教文委主任雷涛和华达集团董事长、省劳模、原武功西安商会首位会长张俊海以及武功文联主席杜晓辉等,特地赶到李荣国朋友家去为其父祭奠留影。
父亲是个满肚子装着戏文和故事的人。小时候,每年的三秋大忙,晚上一家老小坐在大堆玉米棒旁,一边剥着玉米,一边听父亲讲着《杨门女将》、《下河东》、《薛仁贵征西》、《包公出山》和长长的《瞎话三》等善恶有报的故事。他讲的绘声绘色,出神入化,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有时他来了兴致,还会忙里偷闲,给我们拉一段悠扬的板胡,或者吹一段动情的笛子。
到了上世纪九年代,父亲年纪大了,木工活干得也少了,可闲不住的他,在做务好地里农活的同时,还在家门口的空地上点瓜种豆,浇水施肥,精心务菜,收获多多。可以说,当时他是率先这么干的,在方圆十里八乡,他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普及和带动作用。
新千年以来,父亲常给年轻一辈说当年的不易,忆苦思甜,激励孙子辈上进有为。他用自己小时候的苦难经历,教育后辈要不忘过去,珍惜当下的好日子。
他 为了让村上特色鲜明的锣鼓家伙得到传承和发扬,曾经与志义叔整理和编排了一套完整的鼓谱,并亲手教会了村上的几个年轻徒弟,为活跃和提振村民的文娱活动,尽到自己的心力。

图14 这是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会长、骊山书画院院长胡承海战友敬题
图15 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三秦书画院院长鹿正宏所题
一晃有十年时间,由于我母亲半身不遂的病情逐年加重,为了就医和生活方便,在大弟的安排下,父亲陪同我母亲在兴平西城居住。虽说那里的条件不错,但他时刻不忘家乡,总挂念着村上的一草一木和父老乡亲。一有机会,他总要回村里看一看、转一转,这样才觉得非常惬意和满足。
终生不言十指苦,累世但求一家安。近几年,体弱年迈的父亲先后几次住院,我们兄妹都是轮换着精心伺候照料,力尽着孝道。然而,父亲却总怕给我们添麻烦,曾向我们一再表明:今生他已很知足了,去世后,叫我们不要胡操作,节俭办丧事。并反复叮咛,只要把宾客和乡亲们招待好就行了。此外,还时常讲一些厚养薄葬的道理。
今年春节后,我们发觉他说话有点含混。人虽然日益消瘦,但饭量未减,睡眠、饮食都还比较正常。谁料想,这次回到老家,前后仅四天时间,忽然发觉他吃得越来越少,我们变着法子让他进食,加强营养,也给了他仔细、周到的临终关怀。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可以说是寿终正寝,安然地离开了人世。
哦~父亲选择在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春天,从容地走向了安静的极乐净土,他是带着笑容,到天堂世界里,去追随与自己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我的母亲,并去寻找从小一起成长的许多老伙伴去啦。

在此,我衷心感谢亲朋好友在百忙之中,从四面八方,前来参加父亲的祭奠安葬活动;并深情地祝愿老父亲一路走好、安息成仙、自在无边!
李荣国2019年3月21日叩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