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老家的榆钱树
文/李广勇
花开花又落,春去春又回。伴随着几场春雨过后,又到了玫瑰绽放、梧桐花开、槐花飘香的时节。我爱春天大自然的百花争艳,芬菲烂漫,抚媚鲜丽,更尤爱着老家榆钱树上那些貌似铜币、似花非花的串串“榆钱”。
老家深居大山,植被茂盛,林木葱茏。儿时记忆中,村居的房前屋后,大山深处,沟渠堰边,山岭荒滩,多以生长着乡下人称谓的“榆钱树”。
老家的榆钱树,满山满壑。树干疙疙瘩瘩,多呈灰褐色,树皮布满裂纹。不过,榆钱树适应力极强。无论土地多么贫瘠,无论环境多少的恶劣,它都以其坚忍的品格,倔强地展现着生命的顽强,并在风雨飘摇中凸显成独特的自然景致。特别是榆钱树中的果实“榆钱”,亦可以生吃,亦可以煮粥、煲汤,烙饼之用,尤为受到山里人喜爱。

民间俗语:“年好过,春难熬。”我每每在想,山里人如此钟爱榆钱树,或许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把“榆钱”当做度过春荒的“救饥”缘故吧。
儿时记忆中,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老家的榆钱树便萌动出挤挤压压的榆钱儿。起初,只是若隐若现的嫩芽,但不出几日,或经过一场蒙蒙春雨,那串串的“榆钱”则瞬间变大,仿佛一夜间,便由懵懂无知的幼童,长成秀美可人的少女。那绿绿的、圆圆的、嫩嫩的,且泛着金黄的榆钱便缀满枝头。
到了“榆钱”串串肥厚的时候,山里孩子攀爬大树的“本领”也就凸显出来。有一次放学后,贪玩好动我突发奇想,准备去大山里摘“榆钱”。在家的侄子听说后,高兴地非要随我去。于是,我俩结伴同行,挎上一个用柳条编织的篮子,从依山而建石砌的墙壁上,顺势爬上老屋房顶,然后,从房顶翻越到大山里,直奔山坳的榆树林。

这大山里的榆钱树,源于自然生长的缘故吧,多数成林成片不成行,突兀生长,漫无边际。有的树身粗大高挺,有的细小呈墩壮形。不过,大的榆钱树结出的“榆钱”一嘟噜一嘟噜,密密麻麻,偶有风儿吹过,摇摆的榆钱儿银光闪闪,煞是喜人。而墩壮形的低矮榆钱树,所结出的“榆钱”既小又散。因此,我一般不喜欢小树上的“榆钱”,专捡树杆高,而且“榆钱”大而厚的采摘。
这时候,善于攀爬的我,巧妙地拨开树身的杂枝,蹭蹭几下爬到大树的枝杈上,然后,让树下的侄子把篮子递上来挂在树杈上,一手抓住树枝,一手捋下一把嫩油油的榆钱,直接塞到嘴里生吃起来,丝丝甘甜,味道鲜美。而树下的侄子,不敢爬树,仰着脑袋,眼睛睁得圆大,看着我在树上吃,馋得口水直流,不住地大呼小叫。于是,我顺手给侄子折下一枝,他拿在手里,边吃边开心得笑个不停。后来,我感觉到,这一把一把摘“榆钱”费力费时,极不划算,于是,我索性把成枝成串,大而多的“榆钱”枝折断扔下来。这法子不错,眨眼功夫,树下立马堆起一堆,侄子跟着叫好,我俩每人肩上背起一捆,满载而归。
当时,我和侄子背起这些“战利品”,心里美滋滋的。因为,在我儿时那个年代,我们山村多旱少雨,靠天吃饭,生活困难。从没有种植蔬菜的习惯,一日两餐,多以地瓜为主,玉米、小麦少得可怜。因此,到了草木萌芽的时候,大山里的杨树叶、香椿芽、洋槐花、榆钱、以及田间的野菜,都成了山民们餐桌上的美味,更何况这鲜嫩美味的“榆钱”,想象就让人垂涎欲滴。我和侄子越想心里越得劲,回家的步子也快了许多。
回到家中,我和侄子把“榆钱”兴高采烈地交给母亲,嚷嚷着母亲给制做“榆钱饼子”吃。母亲心地善良,看到我因爬树划出血印的手臂,既心疼又好笑地责怪道:“树也是有生命的,折断榆钱树的枝杆,这棵树也会疼啊。”母亲的话,让我懵懵懂懂,我扮了个鬼脸,愣愣地站在母亲面前,用企盼的眼神盯住母亲给做菜饼的动作。
家里吃饭的人口多。因为有了“榆钱”,母亲这顿饭算是给家人改善伙食。一是制作“榆钱贴锅大饼子”,二是熬制“地瓜榆钱”粥。此时,只见母亲先把洗干净的地瓜放到加水的大锅里,招呼二姐升火烧锅。然后母亲则把“榆钱”从树枝上一串串撸下放到筐里,稍稍用水清洗后,全部放到一个和面的大盆里。当时记得母亲用葫芦做成的面瓢,盛上两瓢地瓜面,一瓢玉米面,放少许白面和食盐,把“榆钱”同面粉掺合一块揉和,瞬间做成大菜饼子。

这个时候,大锅里的水已经沸腾,母亲端起做好的菜饼,嘴里不住地吹嘘着锅内散出的蒸汽,把一个个饼子沿大锅四周依次贴满。约二十分钟左右,母亲打开锅盖,呵!一锅带着黄橙橙锅巴且香甜可口的“榆钱大饼子”出笼了。霎时,一屋子的热气夹杂着诱人的香味弥漫开来,直惹得我猛劲地吸着鼻子,口水不经意间从嘴角流了下来。这时候,我急不可耐地抓起几个榆钱饼,顺手从锅里盛上满满一碗“榆钱地瓜粥”,蹲坐在院子一块石坐上,不顾嘴的热烫,狼吞虎咽起来,直吃得大汗淋漓,小肚溜圆,满嘴打嗝才罢。记忆中的那个香,难以言表,悠远绵长,留给我无限的回味。
离开老家三十年之久。随着前些年村子规划,易地搬迁,大山里那些老屋、老树、老井、老路已不复存在。特别是我尤爱着的“榆钱树”,还有儿时母亲精心制作的“榆钱地瓜粥”。如今,只能变成了印记中的一种回味,只能定格在儿时我美好的记忆中。
春暖花又开,榆钱正嫩时。此时,我多想再一次回到老家,还原儿时母亲做过的“榆钱地瓜粥”味道... ...

李广勇简介:
李广勇,男,1961年生于东平县接山镇,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91年至今,先后担任东平县人民广播电台编辑;电视台记者、编辑;电视台新闻部主任;电视台专题部主任;制片人;对上宣传部主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泰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东平县作家协会主席;东平新阶联副会长、常务理事。
其作品陆续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山东工人报》、《青年思想家》、《青年记者》等30多家中央、省、市级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各类作品2600多件,有85件分别获得省、市级好作品奖励,并出版发行了《东平湖的传说》《科技与发展》《老家朝阳庄》《美丽之变》《家在东平》《东原作家》等书刊。

🇨🇳 都市头条因您而精彩!感恩相遇【都市头条.爱心传递】【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头条号】【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文学社】【共赏好诗词头条号】【河头店文学社】老师们!【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下设37个编辑窗口!如下:【主编.李红】【儒子叟国娇】【向幸福出发编辑部】【蓝天白云】【影子】【真心对你】【荷塘月色】【香】【乡愁】【姜海修】【品墨竹】【你安好我安心】【西门吹雪】【雪冰心】【吴金祥】【雨后初晴】【清风入心菲】【黎明】【布衣诵者】【警剑、】【五之堂主】【徐凝】【诗人:编辑:记者:丁雪深】【孙世伟(超越)】【春有百花秋有月】【千里与君同】【一片冰心在玉壶】【同醉唐风宋雨中】【诗意】【诗意朦胧】【田园风情】【诗情】【书香】【墨兰】【小雅】【鸿雁】本团队下设65个专题!如下:【都市头条.爱心传递】【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文学社】【河头店文学社】【沽河一叶舟】【歌缘友聚好声音】【文学范耕净土】【中医中药益寿延年】【共赏好诗词】【向幸福出发编辑部】【美声主播乐园】【专注原创字画】【专注原创歌曲】【专注原创摄影作品】【专注原创对联作品】【唐风宋雨寄君情】【千里与君同】【同醉唐风宋雨中】【有缘千里来相会】【唐诗宋词知多少】【东风送情笛声悠】【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蓝天白云书屋】【都市茅棚】【温馨书苑】【月湖草堂】【闲庭竹韵】【真心诗苑】【荷塘月色】【香】【南湖書香斋文学社】【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清风入心菲】【安好】【布衣诵者】【警剑、】【五之堂主】【五之堂主/新诗集】【五之堂主/系列词律分享】【五之堂主格律诗词专题】【雪深文学社】【永城市】【徐凝】【高山流水遇知音】【情与感】【诗意朦胧】【心有灵犀】【诗意】【灵犀】【田园风情】【宁静致远】【书香】【墨香】【红梅】【墨兰】【诗情】【画意】【大雅】【小雅】【空谷幽兰】【幽芳逸致】【鸿雁】【轻舟】。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感恩相遇【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老师们!自2021.2.22日起本编辑部将免费为身边有团队精神的、有困难的、有利于大众的人和事做宣传!《用行动传递爱,用爱将心相连》

非文友拒加!拒闲聊!拒加群!非诚勿扰!本作品配图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