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波三折说班固
文/朱双顶
“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尤其邈兮亘地界,封神邱兮建隆碣,熙帝载兮振万世。”汉军一扫匈奴三千余里,斩名王以下一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等百余万头,收降北匈奴种落八十一部,约得二十余万人口。一千九百年前的班固,随窦宪大将军北击匈奴,登上燕然山,汉军气贯长虹、声威远震,他受命欣然勒石留铭《封燕然山铭》,想到自己年届58岁还主动请缨北上抗击匈奴,竟然大获全胜,这是何等的无限荣光!随军南归时,本以为可就此安享功成名就之晚年,谁想却将自己永远定格在61岁这一年,走上了不归路,却留下了一部不朽史学巨著《汉书》,让他与司马迁齐名,获得“班马”之名的荣耀而载入史册,《汉书》也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因祸得福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大臣、史学家、文学家。他出身儒学世家,自幼接受父伯教育和熏陶,九岁时便能文诵赋,十六岁入洛阳太学就读。他博览群书,穷究诸子百家学说,熟悉汉中掌故,为他后来的撰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父亲班彪博学多才,专攻史籍,是汉代著名的儒学大师,远近闻名,著有《史记后传》六十五卷时,撒手人寰。班固因父丧回故里,接过父亲的遗作进行整理,认为父亲的《史记后传》叙事未详,而潜心继续撰述,自汉明帝永平元年(58年),开始了编纂《汉书》,力求精美。他在父亲已成的《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利用家藏的丰富图书,正式开始了撰写《汉书》的生涯。永平五年(62年),正当班固全力以赴地撰写《汉书》时,有人上书明帝,告发他“私修国史”。这还了得,“私修国史”可是惊天大案,汉明帝下诏扶风郡收捕,班固被关进京兆监狱,书稿也被官府查收。
蒙受不白之冤,眼看大祸临头。此时,他的弟弟班超听说后,急忙连夜奔赴京都解救,为班固上书申冤,引起明帝重视,特旨召见班超核实情况。班超将父兄两代人几十年修史的辛劳情况如实地进行了禀告,说是修史是为了宣扬“汉德”。扶风郡守也将查抄的书稿送至京师。明帝听了班超的申辩,看了查抄的书稿,对班固的才华感到惊异,称赞他所写的书稿是一部奇作,不以为是私修国史,下令释放,并将班固召进京都洛阳皇家校书部,拜为兰台令史,掌管和校定皇家图书,这让班固大喜过望。之后,他受命与他人共同编撰汉光武帝的事迹《世祖本纪》出色,得到明帝赏识,迁升为“郎”官,负责整理校对皇家图书。这官价虽低,却多了与明帝见面的机会,使他得以展露文才,逐渐得到明帝的宠爱。
安定的生活,优渥的条件,让班固既有条件接触并利用皇家丰富的藏书,又有充足的时间来实现撰史的愿望,更重要的得到了明帝的支持。汉明帝鉴于班固具有独力修撰汉史的能力与宏愿,也希望通过他来进一步宣扬“汉德”,特下诏让他继续完成所著汉书。从继承父志,接过父亲未完成的《史记后传》手稿,到私自攒写《汉书》蒙冤入狱;从被弟弟申冤营救,到被明帝认可喜从天降得到委任;从逐渐得到明帝宠爱升为郎官,到奉旨修史一路走来,惊吓与惊喜交替,可谓一波三折,终于从此走上了合法正规撰写《汉书》之路,实现了私撰到奉旨修史的华丽转身,是地地道道的因祸得福。

因史垂名
因祸得福的班固,奉旨撰修《汉书》,享有得天独厚的皇家图书资料支撑,凭借自己的博学多才与满腔热情,不辱使命,终于在汉章帝建初七年(82年)初步完成《汉书》的撰写,自汉明帝永平元年(58年)开始,历时25年,实现了两代人的心愿。但仍尚缺八表及天文志。班固因冤死后,他的妹妹班昭又接过哥哥的遗作,与扶风人马续相继补撰,最终完成了《汉书》的编纂。一部不朽史著《汉书》,凝聚着两代四人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的心血,终于完稿成书。班固更是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汉书》最主要的撰写者。
《汉书》作为前四史之一,开创了我国断代史的先河,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为传统史学的范本,享有崇高的史学地位,被后人称之为“命代奇作”。班固一改《史记》将西汉一代“编于百王之未,厕于秦项之列”的通史体例之弊,采用“包举一代”之手法,断限起自西汉建立到新朝王莽的灭亡,详载西汉二百多年的历史,首创断代史与纪传体相结合体例,并对《史纪》粗疏之处进行了架构上的改进,改书为志,改世家为传,由纪、表、志、传四个部分构成体例,成为历代“正史”编纂的依据,在史书记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方面,为后世树立了样榜。
班固在《汉书》中,以志为主干,展开多种专史的撰述,扩大了历史记载的范围,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在篇目上创新,既拓展了记载历史的视野,又为后人对西汉历史的研究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史料。《汉书》也因此而成为研究西汉社会的第一信史,是现存史籍中保存西汉历史资料最为完备的史书。他本着宣扬“汉德”的目的,着重记述了秦汉制度和统治政策的实施与变化情况,据此提出顺时应变的观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为历代统治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治国方略,使《汉书》更加符合于封建正宗思想,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与欢迎。一部《汉书》就这样在统治者的支持下诞生。班固也终修成正果,实现了父亲与自己两代人的宏愿,让他因此而名垂青史。

因功得祸
班固自被汉明帝赏识后,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到了汉章帝时更为受宠。章帝更加器重班固的才学,常将他召进皇宫,与自己一起读书,每次外出巡察,也总让班固随行,班固也随时献上诗词歌赋为皇上助兴。朝廷每有大事,也让他列席,参与公卿大臣的讨论,可以说是宠爱有加。但不知何故,班固虽受到皇上赏识,却并未得职位上的提升,只是做过小官而已,并不名显于世。他想到自己年届四十而仍不得升迁,就仿起东方朔、杨雄抱怨自己不得志的笔法,提笔写成《答宾戏》一文,抒发自己的苦闷与感慨,鼓励自己坚定志向努力奋斗不放松。此文构思巧妙,格调高雅,说理深刻诚恳,章帝看到后大为赞赏,也醒悟到让班固久居下位的不合适,就将班固提升为玄武司马。
汉时以战功为重,班固不甘心自己所处的位置,但也只能等待机会,以寻求建功立业。这一等真就等来了机会,永元元年(89年),班固因遭母丧,辞官守孝在家,得知窦宪被任命为将军,将率大军北征匈奴。班氏家族向来就有与边疆事务打交道的经验,班固本就想通过边境立功,获取功名,于是他不顾年届58岁之虑,立马去投附了窦宪。窦宪任用班固为中护军,并参与军中谋议,得到了窦宪的器重。此次北征匈奴取得了空前的辉煌胜利,荡平匈奴境内三千余里,班固也受命燕然山勒石留铭,从此入窦宪幕府,主持笔墨之事,与窦宪关系更为亲密,他又撰写了《窦将军北征颂》之文,对窦宪北征匈奴之功大加歌颂,谁想这竟让使他遭遇了灭顶之灾。
窦宪自从北征匈奴功成名就之后,昏昏然、昭昭然,不可一世,于永和四年,竟然干起了逆天的大事,不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打起了要取而代之做皇上的美梦,密谋叛乱,事发被夺职,回到封地后被迫自杀。班固受此牵连,当然难逃一劫,被株连,说是他为窦氏党羽。汉和帝本想将班固褫职了事,偏是洛阳令种竞,先前曾被班固家奴醉骂,一直怀恨在心不忘,此次正好假公济私,竟罗织罪名,大加陷害,将班固收捕下狱,日加笞辱。年已六十一岁的他,哪里经得起这般凌虐,一时痛愤交迫,冤死狱中。本为求取功名,反因功受牵连而遭殃,一代史学大家就这样殒落,实为世人叹息。
班固人去书存,以《汉书》宣示“汉德”,确已达“屡惟丰年,于皇乐胥”之功能,有着“登祖庙兮享圣神,昭灵德兮弥亿年”之意蕴,虽冤死却垂名青史,有着“重于泰山”之实,从这一点上来看,也是值得的。
二〇二二年三月三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