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回忆母亲
徐大屏(甘肃永登)
清明祭拜泪茫茫
冥纸成灰欲断肠
青冢孤坟萧瑟处
焚香长跪化凄凉
有次回家,发现父亲床前桌子抽屉里,放着旧报纸包着的母亲的几件遗物——当我打开报纸.看到里面有两本书《党的基本知识》《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本党费证,一枚党徽。我抚摸着这些东西,泪眼模糊,思绪带我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往事历历在目……

我的母亲是五几年入党,为数不多的老党员;她十八岁入党,五十八岁英年早逝。曾担任过大队副书记,县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和历次县妇代会代表,直到包产到户,一直是妇女队长。
四十年平凡的一生,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吃苦耐劳。经历过从初级社到人民公社,从大跃进到三年困难时期、从兴修水利到农田基本建设学大寨大会战、还有那不堪回首的十年文革。

母亲出生在红城镇宁朔村一个贫苦的农家,十四岁丧父,没有上过一天学,凭着扫盲班和夜校识字班学下的几个字,靠着上初中小学弟妹的辅导艰难的读着那两本书。她用那个时代特定的吃苦耐劳,和全县人民一道,用背篼背出了永登县解放后第一个大型庄浪河截引工程-东干渠。

每回我从县城坐大巴沿着马秦公路去新区,看到茄子湾,石井子山上那些窑洞时,眼前就会浮现母亲曾经描述的那个特定时代:全民动员,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火场面。年轻人的狂热和艰辛,还有那对困难无所畏惧,顽强拼搏,苦中作乐的乐观主义精神。

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对吃穿的水平要求很低、很艰苦:白天干体力活,妇女晚上还要做针线,但嘴里哼着“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特别是党团员,在整个工地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用自己踏实苦干,朴素认真的干劲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母亲生了我们姊妹弟兄三人、却抚养了三个侄女,大姐12、二姐7岁、三姐只有4岁。
当时她年仅才20岁,父亲工作在外,母亲一个人既要出工挣工分还要操心她们穿衣吃饭;任劳任怨、泪汗相伴。她为人和睦,还会一种能治婴幼儿惊风的按摩方法,谁家娃娃不舒服,她随叫随到,从不推辞。万语前言,我笨拙的笔无法将母亲平凡勤劳的一生写出来,我唯一能告慰母亲的是如你所愿,你的孙女孙儿也在大学已入党;你曾戴过的党徽已经有了传承,也会在他们胸前永远闪光……

《游榆中一悟故居》
兴隆双峰势峥嵘,
南河溪水伴英魂。
故居土房今犹在,
一悟精神再传承。

徐大屏,甘肃永登人,1966年出生,公司员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