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祭母 (散文) 作者/ 裴 龙兵(江苏)
今年是母亲离开世界二十八周年。我不是一个容易沉溺于情感之中的人,可每到祭日和清明节这天,我的心里就会泛起阵阵哀思,一种失落感不时的袭上心头。强烈的思母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冥冥之中,想起母亲的一生,想起您老人家去世时的状况,我禁不住泪流满面,痛哭失声。然而透过模糊的泪水,母亲抚育我们成长的一幕幕又那般清晰的呈现了。
母亲,母亲的爱,母亲温馨的怀抱,天底下还能有什么与之相比的吗?记得是六十年代夏天的一个深夜,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我家的两间小草房处在风雨飘摇中,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父亲不在家,母亲叫我不要磕睡,一听到响声就要往外跑。说话此间,北山墙轰然倒塌了,在这千均一发之际,母亲把我搂在怀里拼命往外跑,她的衣服浑身都湿透了,母子俩免遭一难。我当时才九岁吧,但我己有了联想能力。马上就想起了母鸡领小鸡,我就象小鸡,风来了雨来了,母亲护卫着我。这真是一种母爱的意象。
几十年过去了,一直印在我的心灵深处,经久不灭。在饥寒交迫中,我终于长大了。离开母亲的怀抱。六十年代中期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全县重点中学。那时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母亲在家吃萝卜叶子、山芋叶子菜,可我每月回家,母亲总是把磨好的粗粮让我带到学校蒸饭,黑渍渍的咸菜汤一分钱一勺。如果想吃上一顿米饭那绝对是奢侈的念头。记得有一次差3元钱伙食费,学校停了伙,我吃了几顿生山芋充饥。六十年代后期,在文革中父亲遭受了残酷迫害,导致了精神分裂症,那时候我们家生活更是困苦到极处。全家的生活重担都靠母亲一人挑起。为了糊口,为了我读书母亲把珍藏几十年的三枚银圆和自己的一副银手镯都卖了。

母亲是要强的,五十多岁的人了,随着岁月的流逝,饱经风霜的脸上刻下了许多皱纹,头发都花白了,可是依然成年累月地干活。河滩大码头足有30米高,青壮年小伙子推车上去也是吃力的,可她在收种季节,硬是一个人把粪一车车推下田,又将成熟的庄稼一车车推回家。就是在盐城医院看病回来,重病缠身,还坐在田埂上吃力地朝干涸的秧田里一下下弄水,几块责任田里到处都深深地遍布了母亲的足迹……
难怪六十年代后期我在高中读书的时候,记得交冬数九了,天气酷冷,西北风象饿狼一样吼叫着,大雪纷飞,铺天盖地,屋檐下的冰棍足有一尺多长,我穿着坏力士鞋和没有后跟的袜子坐在教室里学习,脚冻得象模头一样。但奇怪的是我一点都不觉得苦。每天晚上照常点着一盏煤油灯学习到深夜,日子过得很充实。现在想起来,那确确实实是母亲的精神在我身上的升华。

母亲在病重期间,我为了尽儿女的一点孝道,买一些营养品给您补补身子,您总是说:"不要买,我粗茶白饭吃饱了,不碍事"。带您来我家过上几天,您总是要急着回去,每次临走时,望着您花白的头发,憔悴的面容,疲惫的身影,我总是无言的深情的将您目送上门口的大路⋯⋯

母亲一辈子平易近人,待人谦和,宽宏大量,从来没有和人吵过嘴。我们成家几十年了,从来没有和儿媳红过一次脸,大事小事都和我们商量着办。在生命垂危的时候,您拉着儿媳的手说:"我不行了,你们排行老大啊,以后你们兄妹四个处好了,不要让人家笑话"。

母亲一辈子含辛如苦,几十年风雨,几十度春秋,几十载沧桑,为了支撑这个家,劳尽了神,操碎了心。我们姐妹四人都以成家立业,本应该反哺老人家了,哪知道终因积劳成疾,患上了不治之症。在生命弥留之际,您拉着我的手,要我简单地料理您的后事,衣服不要新做,烂掉可惜,买一口水泥棺材,骨灰装在小口袋里就行了……此情此景,儿子失声痛哭,苍天啊!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比母子分离再叫人伤心吗?

母亲走了,母亲临走时带着常人根本无法忍受的巨大痛苦永远地离开我们了。母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可我分明觉得母亲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母亲一生中所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坚毅乐观,永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它溶进了我的血液,长进了我的骨骼,勾成了我世界观中一方永久的亮色!几十年来,如果没有母亲这种精神,我们兄妹四人是很难成家立业的,没有母亲支撑,我们家很难走出六、七、八十年代这三十年漫长历史隧道的。

我不知道人世间有没有一种有别于领袖和天才的伟大,一种人生存意义上的伟大,它不表现为惊天动地的壮举,而表现为一种在患难中对生活默默支撑的坚韧,一种对理想、道德、信念、情操近乎本能的固守,一种始终面向前方,艰苦奋斗的决心。如果有,则我的母亲也是伟大的。因为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她一辈子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劳动妇女的美德,格守和弘扬了"忠、孝、仁、义"儒学文化的思想,一辈子没有走出脚下的那片黄土地。

母亲,亲爱的母亲!岁月艰难困苦的时候您健在,现在日子好过了,您却永远的离开我们。您这辈子太苦了,我给您写这篇祭文,泪水已模糊了双眼。我们无法让时间倒流,无法改变历史。今天是您离世二十七周年,恕儿不孝,呈上这篇祭文,以寄托对您老人家的无限哀思。我们将会化悲痛为自勉,化悲痛为力量,把您老人家一生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和美德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以告慰您老人家的在天之灵。
母亲,老人家在九泉之下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