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站在生命长路的中途,前看后望皆是茫茫。前为渐已年迈的父母担忧,后为未成年的孩子操心。
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待到自己生儿育女,方知父母的不易,此时,却已是中年人。
是父母老了我们才真正懂得什么是孝顺,还是人到中年后是人生教会我们去体悟父母一生的艰辛。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儿子即将远行,母亲为他缝制远行的衣衫,那密密的一针一线,皆是不舍,内心只怕儿子归来太晚。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
诗人在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之后,愈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刘同说:当你无法确定自己现阶段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那就对父母孝顺,那是唯一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做错的一件事情。

《洗儿诗》
宋·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世间父母,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有苏轼说,只愿孩子愚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真的不想孩子聪明吗?并不是。
苏轼仕途受挫,坎坷飘泊,感慨“我被聪明误一生”,痛定思痛后,愿孩子能平安健康,无灾无难。
父母一生心血培育孩子,最大的要求即是儿女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黄景仁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所以把帷帐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停,眼泪也流干了。
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令人兴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
可我们总是为了工作,为了梦想,不得不一次次地离他们而去。
你总是想着,快了,就快了,再给我一点时间,爸爸妈妈,我会努力的,我一定会把你们接过来的。
可是,现实残酷,岁月不饶人,我们没有实现梦想,而父母却已经老了。趁父母还在,请轻轻拥抱他们,告诉他们,你真的很爱他们。

《岁末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怨风尘。
过年回家时,母亲多高兴呀。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连声问我在外苦不苦?
世间所有的爱都走向相聚,惟有父母的爱,走向离别。
当我们长大后,就要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独自闯荡。偶尔的一次回家,父母像过节一样,准备好你最爱吃的东西,细心地询问你在外面的工作生活情况。
这样的关爱,除了父母,没有人给你。
也许你现在,没有大屋,让他们温暖;也许,你现在,没有许多钱,给他们快乐;但是,只要你陪在他们身边,珍惜他们给你的爱,相信他们一定会感到欣慰。

《忆父》
清·宋凌云
吴树燕云断尺书,迢迢两地恨何如?
梦魂不惮长安远,几度乘风问起居。
欲归未得怅空囊,儿女相思泪数行。
苦忆寝门双白鬓,朝朝扶杖倚闾望。
父母为了抚育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华消逝,日渐衰老。
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发现母亲鬓边已有了白发;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发现,父亲的行动已然放缓。
生命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当我们幼小的时候,是父母牵着我们的手走过一个个沟沟坎坎;总有一天,会轮到父母伸出衰老的双手,等待我们的扶持。
我们总要长成大树,让他们依靠,就像当初,他们作我们的依靠一样。

《客夜思亲》
宋·宋无
老妻病女去淮西,慈母居吴鹤发衰。
我独天涯听夜雨,寒灯三和照相思。
母亲的头发已经白了,我在天涯的这一边,思念着她。
三毛说: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两个可爱的守护天使,一直默默地为他们守护着的孩子遮风挡雨,不求回报。他们的翅膀不是用来飞翔,仅仅是用来遮挡风霜,因为一直保持这样的姿势,直至孩子离开了他们的羽翼,他们的翅膀已经僵住了,无法再收起来。
“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父母好像永远有忙碌不完的家事和操不完的心,他们不停地奔波劳累,只愿儿女一生健康,平生喜乐。

《墨萱图》
【元】王冕
萱草生北堂,颜色鲜且好。
对之有余饮,背之那可道?
人子孝顺心,岂在荣与槁?
昨宵天雨霜,江空岁华老。
游子未能归,感慨心如捣。
从咿呀学语到长大成人,十几年的时间,饱含着耐心与爱,只有自己当了父母,才知父母的辛劳和珍贵。
有人说,母亲,是一种再苦再累也情愿承担的悲壮和感动。
当我们走过半生,这一路上,有人离开,有人再来,惟有父母,一路相随,无怨无悔。
这个世界上,朋友会离弃你,爱人会背叛你,惟有父母,会一直扶门相望,等你归来。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诗人收到了家书,只有十五行,行行都在说:赶紧回来吧!
在外飘泊的我们,总想给父母一个好的环境,让他们享享清福。于是我们终年在外奔波。
可是,父母要的,可能不是大房子,不是很多钱,而是你陪在他们身边。
也许你的积蓄还不够买一栋大房子和父母同住,没关系,那就趁现在开始做你所能做的吧。
陪他们散散步,跟他们一起过过节,告诉他们,你真的很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感受到我们陪伴。让他们的晚年不再孤单。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期。
世间最大的悲伤,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在。往后余生,愿你能善待自己的父母,不要让陪伴,成为遗憾。
(来源:古典文学与诗词)

少年不懂父母恩,懂时已是中年人

百善孝为先。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孝顺父母,是一种感恩。
父母年纪渐长,身体衰老,孝顺父母,是一种责任。
在对待父母的态度里,藏着我们最真实的人品,更决定了我们的一生。
1、
父母是我们的根
司马迁曰:“父母者,人之本也。”
父母是根,孩子是枝叶,正是有了父母的养育,才有了孩子的枝繁叶茂。
长大后的孩子,是风筝,求学、就业,满世界跑。
但是风筝的线,一直在父母手里。
父母在,线就在,牵挂就在。
无论飞到哪里,都能找到回家的方向。
以前过年,大年初二都会去姥姥家。
母亲兄妹五个,加上各自的孩子、孙子,一大家子,几十口人,在一起吃饭,热热闹闹。
前年姥姥去世,一大家子人,突然就聚不起来了。
树高千尺不忘根,鹰飞千尺终回巢。
父母是我们的根,父母在,家才在,父母走了,家也就散了。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父母是我们的根,根在,树叶才能繁茂,无论身处何处,都别忘及时尽孝。

2、
百善孝为先,行孝要及时
《韩诗外传》中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人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时间一去不返,一切不能重来。
年少的时候,在外面求学;长大了以后,又忙于工作。
结婚了,又忙着家庭。
我们总是在忙,忙到没时间陪陪他们。
有人曾经算过一笔账,我们这一生,到底还能陪父母多久?
假如一年中,只有过年7天才能回家陪父母,一天在一起顶多相处11小时,若父母现在60岁,假设活到80岁。
我们实际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有1540个小时,也就是64天。
64天,就是我们以为的来日方长。
有个退伍的老军人,希望有生之年可以去北京,去和天安门合个影。
儿子听后告诉父亲,觉得很简单,说改天一定带他去!
结果,因为工作忙,慢慢就忘了。
直到父亲去世,也未能实现这个心愿。
儿子捶胸顿足,悔恨不已,悲叹无论多少钱,也再也买不回已经失去的东西。
毕淑敏说:
“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
百善孝为先,行孝要及时。
趁父母还健在,常回家看看,和父母一起做做饭、唠唠嗑。
世上没有后悔药,趁现在一切都还来得及。

3、
对父母好的人,一生幸福
知乎上有一个扎心的话题:你什么时候发现,父母开始看你脸色了。
小时候,父母是“强势”的一方,我们的反抗显得那么无力。
但是随着我们长大,忽然有一天,
父母在我们面前开始变得小心翼翼,
他们不再强迫我们去做我们不喜欢的事,
家里大小的事情,开始征询我们的意见,
面对我们的斥责,他们变得很沉默。
曾经无所不能,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他们,终究被岁月压弯了腰。
他们不会用电脑,不会付电子账单,不会网购,在现代生活里显得有点笨拙。
请你多一点耐心,就像小时候他教你走路、教你说话那样。
他们以过去的经验教导你,有时候难免对你絮絮叨叨。
对他们多一些耐心,多花些时间去沟通、去交流。
他们年纪大了,有时候难免会发一点小脾气。
对他们多一些关心,就像小时候,他们包容你一样。
在对待父母的态度里,往往藏着一个人最真实的人品。
当父母老去的时候,不要随便指责,不要不耐烦,不要乱摆脸色。
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多一点关心。
毕竟,我们小的时候,他们从未嫌弃过我们。
他们养我们长大,我们陪他们终老。
往后余生,愿每个人都能善待自己的父母,不要让陪伴,成为遗憾。
来源:儒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