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别推出:著名实力派诗人丁丁乐(丁德权)老师新作《追月》

作者:丁丁乐(丁德权)
编辑:珊珊(张勇)
摄影图片:摘要网络

追月
“月亮粑粑跟着我走,
我跟月亮背笆篓,
笆篓里头三升米,
我给姑儿送祝米。”
这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哼唱的一首儿歌。
月亮,对于儿时的我来说,是那样的神秘而神圣。听父亲告诉我,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碰到过一次“天狗吃月”,也就是月全蚀,为了此事,我还伤心了好几天呢。后来读小学了,语文课本中一篇猴子捞月的课文深深地吸引了我。晚上,一群猴子在井边玩耍,突然发现井中有一个白色的圆盘。于是,猴子们就想把它捞上来看看究竟是啥玩意儿。可是怎么才能捞得上来呢?聪明的猴子一个紧紧抓住另一个的尾巴,让最小的猴子在最下面负责捞月亮,让最大的猴子在最上面。虽然最后什么也没有捞着,但猴子们的聪明才智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此,月亮的神圣便深深地刻在了我的骨子里。一直以来,每当我夜深人静,欣赏高高挂在天上的那个漂亮的白色玉盘的时候,就会想起猴子们想捞出来玩的那个月亮。这月亮,虽然有着天仙般漂亮的脸蛋,但是我们却只能远远地观赏,谁也别想靠近她,尤其是谁也别想得到她。我曾经和小伙伴做过无数次的追赶月亮的游戏,但是每次都是以我们的失败而告终。渐渐的,我明白了,月亮的漂亮,属于天底下所有的人,属于整个大自然!
我的神圣的月亮啊!何时才能追着你,让我细细品读你的芳容啊?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对月亮的理解也是更深一层了。原来,月亮自古以来都是一种感情的寄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满满的思乡之情,尽在明月中。离开家乡已有半个多世纪的我,有时也会凝望着皎洁的月亮发呆。此时此刻,我会想起在我儿时的乐园——名叫余家垱的小湖边,和小伙伴一起追赶月亮的情景。偶尔回老家一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那些小伙伴大多都不见了综影。人生苦短啊!

看着月亮,我会想起我的那些已经作古的亲人们。人们都说死去的人会变成星星,与月亮为伴。亲人啦,这满天的星星,叫我怎样去辨认啊?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月亮呀,成了人们寄托思亲之情的载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些诗句写出了一位唐代少妇,把自己盼望远征的丈夫早日归来的思亲之情,寄托于“一片月”的情景。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著名才女李清照
的“红藕香残玉簞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他们都不约而同,把自己的思亲之情寄托于月亮。

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可是儿时的我却有说不完的忧愁事。比如我只有两岁就永远失去了妈妈,人世间,又有什么事比这种事更令人愁心烦脑的呢?又比如,天下雨了,我得打赤脚上学,尤其是到了冬天……再比如,我在很小的时候,每天傍晚,我都要坐在我家附近的堤上,等我的父亲回家。有时,我会望着月亮直发呆:月亮啊,请你告诉我,我就怎么这么命苦啊!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是父母双全,可是我却……甚至有时我会不知不觉睡着了,直到我父亲回来把我抱回家。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把自己烦心的事寄托在月亮的身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勾,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这些千古名句,无不表达出了诗人们愁心寄月的情愫。
其实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大家都特别喜欢月亮,是因为她代表了纯洁,代表了忠贞不二。“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你看,大雁都已经飞完了,本可以鸿雁传书的,现在却落空了。想在梦里见到他,却又因为满心忧愁睡不着觉。只能化作一绺月光,去照耀伊人所在的伏波山的军营。这纯真的爱情啊!诗里诗外,天地可鉴,日月同辉!现代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你要问我爱你有多深,爱你有几分,月亮代表我的心。”“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月亮弯弯,康定溜溜的城哟。”多情的月亮哟,你曾经见证了多少纯洁而美丽的爱情啊!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人们却不知道换了多少代了。此时的我,又想起了儿时追月的情景,那时是多么幼稚可笑。看如今,人们已经追上了月亮,原来月亮就是个绕着地球转动的球体,上面全是石头。我们平时见到的月亮之所以那样漂亮,是因为太阳光照射的缘故。
人生犹如白驹过隙,从稚童时的追月,到如今八痴的无奈,永远都追不上的岁月啊!
作者风采:
作者丁丁乐(丁德权),湖南省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第一中学退休语文高级教师。从一九年开始,先后在《文学百花苑》,《岚漪文苑》, 《烟雨晚风》,《珊珊诗社》《中国诗人作家网》:〉等杂志及网络平台发表诗歌散文近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