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推广中国传统诗词,促进中华文化复兴,本刊特别推介:北美著名诗人,诗词评论家纽约唐风先生的谈艺文章。他对国粹和经典的探索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为推动华夏古典文化创新发展,建立了基础。
中华民族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们的文化丰富多彩。唐風先生对华夏文化的探索,为海内外爱好中华传统文化同仁打开一扇门。这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有趣的事,欢迎师友同仁热情参与,探讨切磋!
冰心文化传媒站长 冰心

清明 与 介子推不言禄
唐風(纽约)
清明 是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华夏时年八节中一个重要日子。随着中华文化的弘传,清明节已成为汉文化圈中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的传统节日。随着节日脚步的逼近,有关应节诗文陆续涌现各地刊物,我不打算沿习老套,想用个人见闻对这个节日的成因和影响作些浅析。
何为清明?这要先了解历法的起源,《尚书.尧典》对历法成因和节候出现已有所记载。中国历法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东 南 西 北四方,中原大地物候即呈现为春 夏 秋 冬四季,而推演的干支历法,上古时称『星辰历』。近代国际气象学界誉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由此可见我们先贤的智慧。按《历书》所言:春分后15天,斗指乙,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是谓清明。这时候阳气上升阴气消退,阳光明媚雨露滋润,是春耕播种的好时机,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农彦。因这时正值阳春烟景,也是人们亲近自然吐旧纳新,郊外踏青春游赏景的好时光。

那么,这个原本只适应农耕的二十四节气节点,为什么成为古人行清祭祀,慎终追远,扫墓拜祭先人的肃穆节日呢?它与相连的另一个节日寒食,又因何而起,有什么关系?这就不能不追溯到一个历史人物和他的感人故事。
那是春秋时期,周朝三大封国的晋国。传至献公十一年(公元前666年)晋军攻陷北方骊戎,俘获骊君之女,献公贪其美色纳为宠姫,生下一子名曰奚齐。前656年骊姬为使奚齐继位,便诬告太子申生,谮言公子重耳。太子自谥,重耳避祸出逃。流亡路上被受屈辱,原来身边臣子都各奔东西,只有几个忠心耿耿者跟随着,其中一个便是介子推。颠沛期间三餐难继,有次重耳饿昏过去,介子推割下自身股肉烹煮侍食,「割股奉君」之典便出于此。十九年后,重耳回国继位,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大加封赏,唯独忘了谦恭耿直的介子推。有人为他叫屈,文公方才想起,派人前去请来听赏。可是介子推已背起老母回家乡去了。晋文公追到绵山遍寻不着,有人出主意说只要三面放火留一方口其人必出。结果火烧三天不见人踪,上山察看,见介子推母子同抱一枯柳已被烧焦。晋国君臣大哭一场,厚葬之时发现树洞内藏一物,是介公衣襟,上书血诗一首:
奉君割肉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政清明复清明。

文公摄于袖中,改绵山为介山,绵地为介休(介公休眠之地),将烧山这天定为『寒食节』,晓喻全国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只能冷食。临走时伐了一段焦柳,回宫做双木屐穿着,每天叹道「悲哉足下」!「足下」一词由此风行,成为古人对下级或同辈间的敬称。文公从此把血诗作为座右铭,每日三省鞭策,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终于成为春秋一霸。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登山祭奠哀悼,行至介公墓前见焦柳复活,嫩枝千条随风飘舞,如见老臣俯伏階前殷切进谏,伤感之情顿生。遂珍重地折了一柳条编圈戴在头上,以示不忘忠臣厚意。因这天正是二十四节气的清明,故定为『清明节』。从此以后中原各地皆改冬祭为春祭,清明节便成为缅怀宗功祖德,扫墓祭奠先人的节日。沿习下来,巳有二千六百多年了。

介子推的故事,信史有载,可信度不虚。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获得这一素材时喜出望外,不顾盲眼之劳,挥动青铜刻刀,在竹简上刻下了这篇《介子推不言禄》的美文,并载入《春秋左氏传》成为传世经典,全文如下:
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九子,唯君在矣。惠 怀无亲,内外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母曰:能如是乎,与汝皆隐! 遂隐而死。晋侯求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用白话流行语是这样说的:
晋文公赏赐随从流亡的人,有位叫介子推的,从不觉得自己有功应受封赏,当然赏赐也没轮到他。 他说:「晋献公有九位公子,现在只存文公一人。惠公、怀公都没后嗣,又不勤政,朝野百姓都抛弃了他们。可上天沒让晋国沦亡,必定会有一个合适的为君。你看,现在主持宗庙社稷的,不是文公吗?这是天意安排,说是那几个权臣努力的结果,这不是很荒谬吗!偷人财物,是为盗贼,何况贪天之功以为己有呢!常人把这些罪过当做理所当然,上头对这些狼狈为奸的人加以赏赐。上下之间互相巴结欺蒙,我实在看不下去,难与他们相处。」
他的母亲说:「其实我儿也应去求点赏赐,如不,你死了,谁为你抱不平啊?」子推说:「我明知他们不对,还去学他们,那我还不如他们。况我已出怨言了,就更不应该去接受赏赐了!」 母亲说:「那你也应该让他们知道你的本意啊!」 子推说:「言语是表达思想的华彩,文饰在身上的工具。我已打算隐居了,何必再费心去文饰自己呢?如果我做了,那只是为求彰显罢了!」 母亲感动地说:「儿啊,你真能这样做,我也和你一起隐居去!」 于是母子相偕回到家乡,死于绵山。
晋文公知道后,追悔莫及,只好把绵地田产拨作祭祀介子推之用地。并深情地说:藉此记下我以往的过错,表彰这位有功不受禄的善人!」

介子推不言禄事,既载于《左传》也记录在《史记.晋世家》中,足见史家对介公其人其事的珍视程度。读罢这篇描写生动 刻画细腻,充满人性光辉的文字之后,感触殊深。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高大形象,不由肃然起敬,且根植于心中。有几点体会在此与君分享:
一·介子推所处的时代背景。
当代史家有此说:五千年历史看山西,三千年历史看河南;地上文明看山西,地下文明看陕西。山西古属晋,位于关中与中原之间的华夏文明腹地。《诗经》中〈唐风〉、〈魏风〉所歌即此地之风土人物。唐尧在此『修五礼』虞舜在此『典三礼』,周公由此补充完善出一套维护宗法制度的道德风尚和典章礼仪,即《周礼》成为当时人所共遵的行为规范。这就是后来儒家思想的基础以及倡导的仁义礼智信。随着历史的发展,平王东迁洛邑后,东周王室势力衰弱 影响消减。诸侯兼并争霸,社会发生变迁,宗法制度受到冲击,传统道德失去约束力。新的社会文化思潮「诸子百家」尚在孕育之中而未出现。这时正是春秋初年,出现了后来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离经叛道现象。宫廷内斗,骨肉相残,尔虞我诈,兵戎相见,此起彼伏。重耳、介子推所处就是这样的环境。难怪一个多世纪后的孔子要周游列国奔走相告「克己复礼」,为传播儒家思想,恢复周公礼法,虽累累如丧家之犬却不也乐乎!

二·介子推何许人也?
古代史官宁掉脑袋,也要秉笔直书。记录前事以为后鉴,方可称《史》,故有「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之说。《左传》编年及记事有二处谈及介子推事。他从小应深受周礼薰淘,崇尚仁义忠信,怀抱人生理念,淡泊名利,品德高尚。他是追随晋公子重耳出逃的几个忠粉之一,鞍前马后,竭尽所能。用篮球场上角色比喻,就是打四、五号位置,既要护框、卡位,又要包夹、抢板,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至于投篮得分只能让给别人,镁光灯荣誉则轮不到自己。他也不喜欢出风头搏浮名,只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他看不惯歪门邪道,更不屑于吹牛拍马。当看到重耳将要回国掌权,有人假意向主公邀功请赏时,他不给面子直斥其谬。他有种预感:「与常人交,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君侯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他盘算着:忠既尽,孝未行。说走就走,下半生要好好侍奉老母。近日看了《山西小阎》视频,见海拔1680米山上之介公墓,就是当年母子抱柳化灰处,不胜唏嘘。据说岭头本无土,只有一小丘,由于凭吊的人络绎不绝,每人带来一把土,后来就成了如今所见的高大墓围。由于历代嘉封扩建,亭前两旁并列两行文武官员及动物石象生,俨然皇家陵园气象。旁边有五块巨碑,镌刻其德业和名人诗文。一位创造了二个节日的人物,就象这些丰碑一样耸立人们心中,代代相传历2600多年而不衰。

三·不贪富贵,成全子志的介母。
母亲,多么伟大的名字,多么广博的胸怀。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圣贤豪杰无不生长在良好的家教环境中,从小受父母的言传身教,培养薰淘而名留青史。神州大地教子有成事迹不胜枚举,史上公认的六个伟大母亲,介母与孟母、王陵母、陶侃母、欧阳修母、岳母等同受后人所敬仰与膜拜。司马迁不惜笔墨,在《史记.晋世家》中,重现了功不言禄中介子推母子的三次对话,把人物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得知儿子意欲急流勇退,离开是非之地名利场后,内心感到宽慰,为了试探儿子的决心,介母先问了句:「为什么不和人家一样也去求点赏赐,你这样白白地离去,谁会知道你曾经的付出,谁会为你打抱不平啊?」当听到儿子坚定的回答后,介母又怕儿子日后后悔,用层递推进法问了句:「母知我儿之心,可你也要让别人知道你的为人和本意啊!」这时子推的回答真叫绝:「言语是表达思想的华彩与文饰在身上的工具,我都选择隐居了,还说那些干嘛?那不是无谓的张显吗?」深明大义的介母,看到眼前的儿子已是一个道德完人,彻底放下心来:「走吧!母亲支持你,我们找一处清静地方隐居!」人生天地间,母爱大无疆,一位忠孝双全的千古名贤就是在这样打造出来的。

四·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史书对晋文公重耳的评价,还是很正面的。「初为公子,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早年受迫害去国,游历诸侯,漂泊十九年。其从者皆甫而宽,忠而有力。」后来复国杀怀王而立,拔擢贤能,文功武治,显达千秋。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为后世所称道。对于待介子推事,《史记》有载:「文公修政,施惠百姓。尝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尽行赏,周襄王以弟带难出居郑地,来告急晋。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这就道出了错过赏赐原因。当文公看到有人为子推叫屈而于城门贴出:「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所处。」方才醒悟过来:「这不是介子推吗?我正为周王室事所扰,忽略了为其封赏啊!」接着就出现了绵山火光事。当他看到眼前一幕,确有「我来晚了!」的晦意。至于『血诗』,应是后人所托。依春秋时代文献语法,尚没有七字齐言体押韵句式诗行。或许介子推当时留下「勤政清明」字样遗物,倒有可能。作为还算明君的晋文公,才会发自内心作出将烧山日定为『寒食节』,将祭扫日定为『清明节』,拨绵上田产作祭祀用度。以「藉此记下我的过失,衷心表扬这位为善不声张,有功不受禄的大善人」这样的决定。
但后世的孔子为晋文公避讳篡侄案,未在《春秋》正文中提及文公即位事。对其与桓公的评价是:「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对此史家有不同解读,这是题外话。

五·留给后世的遗产。
介子推的事迹,通过史家之笔和先民之口耳相传,早已根植民间。他的忠君赴义,事亲至孝流芳百世,成为炎黄赤子的道德楷模。他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精神,造就了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成了文人笔下呕歌的题材。泱泱诗史上,众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珍珠般的诗行,如屈原、杜甫、杜牧、韩翃、白居易、苏东坡、黄庭坚等的清明 寒食诗,无不因哙炙人口而留传千古。而我更欣赏唐人卢象的一首古风,短短60字形象传神地诠释了这段『功不言禄』故事。诗如下: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
魂魄山河气,风雷卸宇神。
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
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看来,卢象真正读懂春秋,读懂介子推,也读懂晋文公,说出了真心话话,留给后人颇多思考。

岁月荏苒,又是清明时节,人们在慎终追远,缅怀先人时,或许会问我从哪里来?从而掀起寻祖问根之风。余本陈氏,远祖舜帝昔居妫汭,建都蒲坂。舜后裔胡公満,武王克商后封于河南淮阳颍川,国号陈,是以国为姓。故宗庙联为:「妫水源流远,颍川世泽长」。
余小时常听长辈讲叙我村陈氏起源故事,那是南宋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原系福建莆田的始祖俊东公,进士及第后入潮任刺史。当时蒙古铁蹄开始犯境,不久厓山海战宋亡之年,二世祖携眷迁居现址,自此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又至明洪武年间,有莆田藉同姓盘隐公南迁来汇。本是同根同脉,从此同心合力共建家园。由于创始之初,地处韩江下游常遭水旱灾害,又临东南沿海,倭寇出没盗贼横行。为保一境康宁,子孙安居乐业。经邑人合议,需诚心恭请仁义忠孝,威德崇高化身之神灵来庇佑,遍检神冊唯有升为天神的介子推最合适。于是选址择吉营建介公庙,俗称『大宫』,内供二神祇:尊介公为『木坑圣王』,尊介母为『老太夫人』。庙成之后,香火不绝,邑人希望仰仗介公的忠义之本和孝悌之心,感化四邻震慑奸邪。果然圣王与太夫人神恩浩荡,慈悲济世,留下了许多「有求必应」的神迹。你或可认为这是传说,带有迷信色彩,但自此以后金砂陈氏承恩沐露,安泰康宁,民风淳朴,后代繁昌却是事实。从明朝中叶起,先贤中经商致富,出仕荣升,渡洋创业,光宗耀祖者层出不穷。现在陈氏后代不少于一万三千多人,近半分布在海内外,事业有成者比比皆是。
在「四海同寒食,千秋共清明」之际,近日家弟传来一祯家乡介公庙的照片,见庙堂装饰一新,清静明净,有祥瑞之气。介公圣像忠义高古,刚毅敦厚,威严神武;太夫人神态端庄优雅,温婉仁爱,慈云广佈。作为从这里走出来的裔孙,漂泊在外的游子,感恩之心和崇拜之念油然而生,二首曲子词萦廻脑际,录此以为本文作结:

《 鹊踏枝·寒食 》
又见春深弥薄雾。
陌上行人,郁郁怀愁绪。
心事沉沉难绾住,闲花落地随风去。
郊野寒烟飘几缕。
肃穆绵山,一棵沧桑树。
摇曳枝头听杜宇,声声凄切为谁诉?
《 鹊踏枝·清明 》
足下悲哉伤感处。
一片诗衣,叮嘱清明语。
血谏之时方醒悟,励精图治成明主。
忠孝芳名传海宇。
坐殿升堂,合境宏恩沐。
雨顺风调春煦煦,人文蔚起祯祥祚。
2022年 壬寅寒食 清明前夕 于悠然居


唐風简介:
诗人,诗评家,兼修文史,涵泳国学。纽约华文作家协会,美洲中华书法学会,中国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现为冰心文学网站特邀顾问兼撰稿,上海格律诗词社专家委员会委员,无邪诗社常务副社长兼秘书长。喜探索辨微,求古寻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