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年
马教授上学的时候就是个“书虫”。
师专毕业后,边工作边进修,竟一口气进修到博士。工作也一步步从乡中教师一路做到市里某学院的讲师,四十出头硬是到省城某学院当了副教授。
这样的经历给马教授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这一年,五十多岁的马教授回农村老家过春节。
侄子说:“叔,院里大辈说了,今年拜年换成口头拜年了。”但,马教授依然沿袭多年的习惯——行磕头礼,就连几个岁数大的同辈份哥哥也享受同等待遇。
“时代变了,不兴这个了,快起来,快起来!”受礼的人无一例外边拉扯边说。但脸上都没有反感,反倒堆满笑容。

第二年,侄子又说:“叔,今年别再磕头拜年了。去年,你走后都笑话你哩。小孩们都拿你磕头的动作开玩笑呢。”但,马教授依然行大礼拜年,且动作似乎更夸张了。
第三年,侄子提前打电话告诉马教授:“叔啊,您今年可别磕头拜年了,俺们几个年轻的因为您都挨了几个长辈的骂。”但,马教授偏拿出当年考博士的韧劲来,“风采”依旧。
转过年来,马教授再回家,出乎意料,村里人都开始学他的动作拜年了。

经验与教训
有一次,我去公安局办事,走到公安局大门口,被门卫拦住登记。
在登记过程中,我有意无意地说:“我跟你们王涛局长是同学。”
话刚说完,门卫师傅“哦”了一声,说:“您跟王局长是同学呀,怎么不早说,王局长对我们可好哩。你找他吗?我带你去。”
我说:“不了,我是来户籍科办事的。”
我带着一种自豪感,走进办公大楼。
在户籍科柜台填表格的时候,我无意识地问了一句:“王涛局长在吗?”我话刚说完,里面的姑娘随即转过身来,问:“您找他?”
我说:“不,我随便问问,我们是同学。”
这时,只见那姑娘猛地站起身来,说:“哦,你们是同学呀,怎么不早说。快拿过表来,我看看填得怎么样。”
我美滋滋地从办公大楼里出来,我在想:“今天的事办得顺利,是托了同学的福了。看来,有人就是好办事,这话一点也不假。”

没过多久,我去民政局盖章。有了上一次经验,我有意地跟办事员说:“我跟你们张利局长是同学。”
我话一说完,只见那办事员脸一下子拉下来,说:“怎么着,你们同学又怎么啦?我又没说不给你办,你何必拿他压我们呢。”说完,开始逐个拉抽屉,好像是在找公章。
那天,我在那儿足足等了将近一个小时才把章盖好,你看我那个气哟。
这一来,我可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了。今后再办事,是提熟人的名字还是不提呢?
作者简介:攸学常,笔名,文子尚,男, 河北省南宫市人。河北省作家协会小小说艺委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有百余篇作品散见于报刊和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