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加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为新时代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思想武器。作为最基层的广大农村党支部,是构筑乡村振兴强大动力系统的关键所在,是带领全体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命脉所在。党的十九大把实施乡村振兴作为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在新的形势下,怎样提升农村党建工作,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是摆在我们当前的亟需任务。

1、 转变工作机制,突出“领导”向“引导”的策动效应,从“跟着干”向“争着干”的转变
1、 要充分发挥好党支部的“指挥部”作用,夯实乡村振兴基础。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将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致富能手、返乡能人、本地乡贤等培育成为农村基层班子成员,提升基层党组织力。强化内部分工,明确职责,书记管总,主任管建,班子成员管办,群众代表管看,并把具体分工明确张榜公示,建立绩效奖惩机制,开展设立村名人堂、光荣榜,村微信群表彰、通报等形式,引导工作作风有过去式的要我干啥就干啥的跟着干作风,转变成各负其责、有监督、有奖惩的争着干转变。同时支部要与“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通力配合,以全村老百姓福祉为己任,增强干事创业的使命感,把工作重心由巩固脱贫成果向推进乡村振兴转变。
2、 育好乡村一批“领头羊”,筑牢乡村振兴基石。党支部要充分发掘当地人才为我所用,要广聚乡村人才,在有、引、用上下功夫,加快培有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尤其是本村地在外企业家,他们都有乡村情怀,通过返乡创业、投资兴业、设立分厂、招商引资、引乡贤议乡事等形式,发掘好的双赢项目,不能只讲情谊不讲利益,要给与他们投资兴业的便利支持和政策扶持。要鼓励乡土能人创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产业;鼓励农户通过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资金、技术等入股方式创建或加入合作社,使农民变股民,资源变资金。
3. 培养乡村人才“生力军”,激活乡村振兴内部动力。本村的事归根到底还是要本村人办。一是要注重本土人才的发掘培养。建立健全的农村人才发掘培训体系,要对本土的“土专家”“田秀才”、能工巧匠、传统艺人、祖传手艺人等,鼓励让他们能走出去闯一闯,像沙县小吃、兰州拉面等一样,打造一批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从而带动更多本地人投资兴业。要适时根据民情民意开展普法讲座、技能培训、农民讲堂等,将优秀的人才纳入村干部后背力量库,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加强优秀农民工的回引。以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契机,大力宣传农民工回引政策、优惠条件、家乡发展现状及规划,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其返乡发展的积极性和使命感,把他们“引”回家乡二次创业或投资兴业。三是要加强对退役军人的培养利用。随着国家对退役军人的政策越来越好,他们这批人组织纪律性强、品德素质高,更适宜在村两委发挥作用,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为基层党建充实力量。
3、 发挥本土人士主动性,激发自主创业的主人翁意识。要坚持以本土人才为主体,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积极宣扬党的好政策,鼓励干事创业,消除“等、靠、要”的思想,突出党员带头,通过以奖代补、宣传培训等措施,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增强农民的内生动力和自我造血功能。要深化村民自治实践,要引导退休干部、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致富能手参政议事,形成“大事一起干、优劣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二、围绕扶农助农政策,加强党建引领,从“因教施策”向“因要施策”转变
1、建好一个支部,是筑牢乡村振兴的基础。要积极打造以基层党建为“核”,村两委为“翼”,支部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立体发展的服务型党支部。要紧紧围绕国家、省市县乡的政策和通知精神,领会好政策内容,及时做好传达。要适时根据上级精神,不能机械性的传达落实,要在不与上级精神想违背的情况下,根据本村实际情况需要,制定切实可行实施步骤。要科学制定好乡村发展规划,在经过全体村民表决通过的决议要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不以人员变动或其他因素而终止或变通执行,这也是老百姓反应比较大的一个问题。
2、要抓好服务功能强化,紧紧围绕党群服务、增收致富、自身建设、农村维稳、扶助救残等中心工作需要,树立服务理念,及时了解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积极帮助解决。通过建设农村综合服务平台、设立党员示范岗等方式,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3、要坚持多种发展,聚焦品牌效应,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等招牌产业。要把大而散的农户和个人为基础的小规模企业引导联合发展,壮大行业发展;科学研判,积极创办村办合作社。鼓励各村通过资源资产回收、租赁、开发、入股等各种形式,盘活村集体资源,适度发展乡村网红基地、乡村休闲游、乡村特色品牌、导入抖音、快手、淘宝等网络视频等营销手段,适时打造网红基地、淘宝村。逐步建立集体经济运营组织,使村集体经济发展趋向市场化。
三、紧紧围绕共同富裕目标,从建设“美丽乡村”向“富强乡村”转变
1、要创建“党建+”模式,以党建统领乡村振兴,推动“党建+”领域全覆盖、工作全覆盖、人员全覆盖,走出一条党建引领推动乡村建设新路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要走绿色发展之路,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增值,让生态环境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价值更高。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探索发展生态+产业,如生态旅游、生态种养、康养等,实现绿色资源的产业化、资本化,让青山绿水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
2、要留得住乡愁,更要看的见变化。要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齐飞,走生态美、产业美、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党建要积极引导发展新型产业。经济发展,必然会对原有的乡村乡貌进行变革。留的住乡愁不是保持原样不动,要保护好历史文物、名胜古迹遗迹及代表乡村的代表性建筑,要因地制宜,注重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深挖留住舌尖上的乡愁、传统手工艺品的乡愁、传统民俗、传统文化的乡愁。
3、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做好“美丽乡村 乡村旅游”示范工作,重点支持一批基础条件好的村,重点打造乡村旅游样板,开展老年康养、民宿、写生、观光、农事体验以及供外地取经学习的农旅项目建设,学会讲故事,深挖文艺元素,拓展和延伸景区内涵,拉长游客消费时长。要重点做好村庄规划,聘请国内顶尖设计团队,精美布局村庄,精心设计游玩项目,精准定位游客需求,确保建设一个成功一个。
4.要农旅融合,衔接市场。旅游的目的是聚集人气,赚钱靠背后的产业。要精准定位市场,完善配套产业,根据不同人群的喜好、需求,有针对性地规划设计旅游项目,做准确的市场推广。
农村党建工作是是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各项工作第一线,也是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的根基。我们唯有不断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用党建工作的实际成效推动乡村振兴持续发展,才能展现新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