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亲》
文/朱勃勃
诵/六月荷
上海是一个超大城市,有2500多万常住人口,大龄剩男剩女有50余万,因为各种原因,他们都耽误了结婚的年龄,始终未能婚嫁,剩男剩女的家长们都为子女的婚姻操心着急,自发在南京路(人民公园)组织相亲角,大家坐在空地小凳上,自动整齐排队,写明自己家子女年龄、学历、工作等情况,提出寻找对方条件相匹配的男女,吸引了无数前来相亲的游客,每逢双休日上午,相亲角更是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我和朋友前去看热闹,见此场景,甚是感动,真是天下可怜父母心。“雾里看花,越看越花”,我不禁低声自吟:“秀才美女扎堆,鲜花需配绿叶,看得眼花缭乱,但愿花好月圆。”想不到被身旁一位记者听到,她当场对我进行了采访……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热心义务搞婚介的人很多,那时人们相互间的信任度是比较高的,有一本全国畅销杂志(文化与生活),很受中青年读者欢迎,编辑部特地辟专栏(天涯觅芳草),免费为读者刊登征婚启示,当时我有二位朋友,身强力壮,有固定收入,个人基本条件都很好,但还没有对象,因此我写了一段简单的文字寄给编辑部,大意是:“XX,男,29岁,身高1.78米,身体健康,性格温和,月固定收入72元(不包括奖金),无负担,愿找28岁以下,身体健康,作风正派,在上海市区工作的未婚女青年为伴,愿者请写信至:上海龙华路XXX号X先生联系”。

二年后我又写了一篇:“某男,44岁,高1.72米,月薪81元,健康(幼年曾患轻度天花),在市区某厂工作,有住房,离婚五年,有一男孩已参加工作,欲求40岁以下,性格温柔的女性为伴,来信请寄上海XX路XX号XX收转。(文化与生活)编辑部将群众来信原文照登,分别发表在1984年第六期及1986年第二期上。信息刊登后不久,就陆续有女青年上门应婚,最后都有比较完美的结果。

患天花后遗症的朋友(十麻九刁),找到了一位35岁患小儿麻痹后遗症的女伴,她利索能干,身体健康,就是走路有点微翘,经过几次见面,双方都比较满意,结婚后老来得女,养了一个女儿,取名韩马巧,女孩名字取得巧妙,富有诗意,巧儿(韩麻翘)聪明伶俐,读书用功,后来竟考上了清华大学。

相亲,其实并不难,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2022年3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