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三十
作者:康金印 主播:牧歌
(四)里仁1—4章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先生说:“这一居民小区里有仁厚的风俗是极好的。选择住处不处在仁厚风俗的地方,怎么算得上明智?”
点评:本章讲好环境有利仁的形成。“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孟子小时住在墓地旁,母亲见他仿送葬行为,怕环境对他影响不好,就迁到市场旁去住,在这里又见他常看杀猪,孟母怕对孩子影响不好,又搬到学校旁,他常见孩子诵书、习礼,这回她满意了。应指出的是,环境是客观因素,内因是主观因素。在事物转化中内因起主导作用。有人过分强调学区房重要,而忽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先生说:“不仁德的人,不可以久处穷困境域,不可以久处安乐境域。仁者安心于仁,明智的人贪恋于仁。”
点评:本章指出不仁者不论穷富都要犯错、犯罪,穷起盗心,富起贪心。而仁者却心底无私,以利人为宗旨,无忧无虑,安然自得。智者能看清仁者、不仁者前途不同,自然选择贪恋仁。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先生说:“唯独真正的仁人,能够爱众人,能够憎恶人。”
点评:本章说仁者的是非观:爱众人、憎恶人。这是因为仁者无私、聪明、仗义。无私,则能秉公评价人;聪明,有知人之明,不受蒙蔽,则能准确评价人;仗义,无畏执言,故能如实评价人。

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先生说:“如果立志做仁义的人,就没有恶事出现了。”
点评:本章讲“仁”能除“恶”。因为“仁”以“无私利他”为根本特征,对己“无私”,就不会干损人利己的事;对人“利他”,就必定做积德行善的事,这样就使“恶”在自己身上失去市场,即“仁能除恶”。当然,“志于仁”的人有时也犯错误,但那是偶发的、非存心的、误判造成的,会很快自我纠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