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裁偏得东风意——忆赵文成先生
文/徐学胜
今年是杰出的画家赵文成先生逝世六周年的日子。
六年前,羲之书画报社为赵文成先生写的挽联是:“中国画坛称高手,国色天香馨千古”,从而高度评价了赵文成先生69年的艺术人生。他的艺术,不仅丰富了齐鲁现代美术,而且在中国画坛上产生了强烈影响。他的艺术深受沂蒙人民大众的喜爱,并且获得高度评价。他是一位始终不渝地面向生活,扎根人民群众的现实主义艺术家。
我于1978年在临沂地区科委工作期间,到临沂地区白瓷厂考察科研项目时结识赵文成先生,当时我就被他的陶瓷绘画作品和所画的宣纸牡丹图系列作品深深地吸引,并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这是唐人赞美牡丹的诗句,当时我就觉得深受王小古影响而喜欢上画牡丹的赵文成真是“剪裁偏得东风意”的幸运儿!而那时候临沂地区白瓷厂所制作的产品其精致精美也足以成为整个地区工业产品的代表。
全区科学大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对科技文化事业迅猛发展的需要,赵文成先生被组织上调到了临沂地区文化局从事美术创作和宣传;自1980年至2005年期间,赵文成先生虽然又从事了外贸工艺品和丝绸出口贸易工作,但我俩也还时常谋面交流文化艺术及心得。
2005年5月,随着每年一度的书圣文化节工作的需要,王羲之故居主任郁华章约我帮助为赵文成先生起草了“申请调入王羲之故居工作的报告”,不久,市人事局和建设局就下文正式把赵先生调到了王羲之故居,配合书圣文化节和旅游文化艺术交流,专职从事美术研究、创作、宣传工作。这期间,我担任《中国书画报》特约记者等有关媒体的采访报道任务,与赵文成先生有了更密切的接触,他也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经过几年的跟踪采访,我为他撰写了《笔精墨妙绘牡丹万紫千红染沂蒙》的长篇通讯报道刊发于《临沂日报》等有关报刊。后来又陪他到北京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了轰动京城的《万紫千红颂沂蒙——赵文成花鸟画展》。该项个展随后在济南、菏泽及临沂文化中心巡回展出,掀起了“赵文成国画艺术”高潮。反响强烈,好评如潮。
在几十年的艺术探索中,他受著名画家王小古的影响,孜孜不倦,自学成才。在生活的磨砺中,他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到田园沃野、山川江河中采风写生,到社会各层面了解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汲取营养注入画作中,所以他的作品总是展现着蓬勃的生命力和欣然向上的力量。赵文成先生又是一位勇于革新的中国画画家,他对“革新”的概念不像有的人理解的那样,仿佛要全部舍弃自己过去的传统而凭空创造。他主张扎根传统,吸收新法;立足沂蒙,面向世界。他从不迷信古人和洋人,但也不拒绝从古代传统和外来艺术中汲取有益的因素,为我所用。他的画外功扎实,熟谙音乐、戏曲及舞蹈。他的山水、人物、花鸟国画,都具有传统绘画的骨髓和外来绘画的血肉。扎根于传统又洋溢出新时代的气息,既吸取西方艺术的奔放又保持着自己民族的禀赋与气质。长期的艺术实践,让他的国画艺术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鲜明、深刻的个性表现与凝重、流畅的笔墨技艺相结合,对线条与皴染法的运用游刃有余。他不但发展了前人的成果而且启发了他的后继者,他对当前齐鲁和沂蒙地区有不少卓有成就的中、青年画家,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他创作的《红梅》、《彩蝶牡丹》等11幅作品被国务院收藏,受到好评并颁发证书进行表彰;他的巨幅作品《谁不说俺家乡好》悬挂在山东人民会堂,巨幅《繁荣富贵牡丹图》悬挂在临沂汽车站迎客大厅;大量国画和陶瓷绘画作品被美国、日本、港澳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界人士收藏,而更多的山水、花鸟题材的作品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因而,他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着“赵牡丹”之美誉。
如今,赵文成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六个年头了,时间流逝,但他的作品和他的音容笑貌、人品艺德和艺术成就仍然留给大家历久弥新的印象。每念及此,就会想起他离世时,众好友皆视为心声的那句悼念:“泪洒墨池,几时再现牡丹风韵?魂归天国,何时重叙同道情谊?”。
——壬寅清明于洗砚池畔泓文馆

艺术家简介
赵文成 (1948—2016)男,汉族,出生于古阳都智圣诸葛亮故里(今山东沂南县)。著名美术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山东省临沂市美协副主席、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山东画院画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艺术家学部委员会学部委员。江西景德镇陶瓷美术学院毕业,期间受到我国著名陶瓷美术家毕渊明先生的教导,1978年后调临沂文化局和著名画家王小古先生一起从事国画创作,在此期间受我国著名花鸟画家王雪涛、王小古先生的教导,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山水、人物、翎毛花卉,无所不通,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著名画家赵文成作品欣赏









(图片选自网络)
都市头条
京都书画艺术网
山东书画周刊 编审/徐学胜
主编/王树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