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清明(原创)
文/新村(河南)
清明节是祭祀先人和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国家法定节日,它起源于周年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清明是一节气而名称,后用清明节将寒食节取代,人们可在这个节日里,进行扫墓、寒食、荡秋千,郊游一系列活动。
2006年5月20日,经国家文化部申报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把它列为法定节日,虽说只有三天时间,但每年在清明节到来之时,绝大部分人都会提前到老家添坟、祭奠、送冥币,来寄托后人对祖先的哀思与怀念。
从自然环境来说,一般情况下,每到这个节气来临时,多是阴天或者雨天,可能是因春季气候变化造成,往往雨下不大,也许是毛毛的细雨,也许是阵阵小雨,这大概是人间造化的践行感动了上帝一一老天爷才或多或少在流眼泪吧!正如唐代诗人杜牧所写的那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在这匆忙而短暂的节日到来时,多数在外打工者总是提前一两天乘车或乘机赶回老家来祭拜,经常在家的儿子或者孙子总是在清明节前一天下午,找几根指头粗的柳条,扛着铁锹,到先人坟前添土,然后,把柳条插在坟顶上,多余的柳条拿回家插在门楣空隙处;个别在外务工的人员,为了赶时间返回工地,随时在坟前瞌头或三鞠躬,接着,再燃烧不同数字和图案的冥币或“金塔”、“金元宝”等,真是“冥冥重泉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的情景。
早清明晚十月一。到了清明节这天,无论天好天歹,是否下雨,所有在家的子孙都陆续早早去自家坟地送冥币,出门的闺女一般十点前,各自带着事先买好的烧鸡、一小块正方体熟猪肉、几个苹果、一串香蕉、两三个白蒸馍,或者三五个小糕点及两捆黄纸等供品到坟前痛哭一场,以表感恩父母养育之恩,可以说,“风光烟火清明日,歌笑悲欢城市间。”
祭奠之余,常常会有不少男女青年或一些退休老人借春花盛开之际,来到果园旁观赏桃花、梨花和杏花等;也有些活泼可爱的孩子,趁着节假日,借着东风,到适宜的地方放风筝;当然,城市里人只能到公园赏景,踏青,散步;只可惜当前恶冠疫情所致,好些人未能出远门,更谈不上返乡祭奠拜祖,只能蜗居家中看新闻、玩手机,打发日子度时光。
说话不及,今年的清明节来临,愿每个成年人即使未能如愿去祖先坟地缅怀先人,但也可改变一下方式,在现有居住的地方,摆上祖先牌位,或者面对逝去的老人遗像,躬身默哀和祈祷,以让烈祖烈宗,保佑每家每户后代人财兴旺,一切吉祥如意!
清明节扫墓,缅怀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继承先人遗志,感恩过逝父母在天之灵,弘扬中华孝道传统美德,势在必行!愿清明节的香火在华夏大地燃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