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再听"父亲”讲故事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相传起源于周朝,民间关于它的起源有好几种,其中最主要的一种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是我国农历24节气的第五个节气,以前几乎人人都要回乡祭祖,修整墓冢,缅怀逝去的的亲人,是中华民族全家团圆的传统节日之一。
我的家乡陕西韩城位于关中平原和陕北黄土高原过度地带,清明时节除了单位或学校组织,到韩城烈士陵园祭奠烈士“扫墓”以外,大街小巷或者田间地头人们遇见了相互打招呼都称“上坟”呀。清明这天除了在祖坟烧纸钱、香火之外,还有韩城地域色彩非常鲜明的两个特点:

第一,插柳枝。在韩城当地凡是上坟必肩扛柳枝,清明前后街市上卖柳枝者到处都是。记得小时候家住农村,清明时节凿开河边杨柳依依,根本不用花钱去买。父亲牵着我的小手,折上几根柳枝,过了小河到家对面的西疙瘩崖给爷爷的坟头烧纸。当时农村还比较传统,女孩子不能去上坟,但开明而又宠爱我的父亲根本不管这些封建迷信思想,每次都必然带上我。
在路上父亲非常认真的给讲述我的爷爷年轻时虽然家境贫寒,但他从小苦习武功,一心报国,曾参加武举乡试后,到西安参与了推翻清朝政府的故事(西安辛亥革命),虽然我当时年龄小似懂非懂,也没有见过爷爷的面,但心里对他充满了崇敬和思念。

父亲还用他粗糙的大手折一小段大约5厘米长的柳枝用力一扭,树皮和枝条马上分离,再把枝条抽出来后,只留下褐绿色的树皮,再用手指甲抠去一端的一厘米外皮,直到露出白色的内皮,一只小巧的柳笛制作成功。我迫不及待的吹起来,立即发出悠扬而响亮的笛声,回声在山谷中传出去很远很远,农村人叫它“咪咪子”。父亲看我喜欢它,就一口气给我做了好几个,细的声音清脆尖利,而粗的声音浑厚有力。我总是和小伙伴们比赛看谁的“咪咪子”吹得声音悦耳,把小脸挣得通红,乐此不疲。到了爷爷的坟地,父亲会把柳枝插在坟上,当时年龄小也不明白有何寓意。

今年春天结束的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的一幕: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缅怀时刻,伴随一首《送别》曲,演员手捧发光的柳条枝,缓缓步入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主场地。他们向场地中央汇聚,以今天的方式,演绎中国人传承千年的“惜别怀远”、“折柳寄情”。中国古代,送行者往往会折一条柳枝送给远行的亲朋,表达惜别、盼归之意。折柳也成为了独具东方文化韵味的送别方式。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寄情”,这一中国式道别惊艳世人。我才恍然大悟,坟头插柳可能表示对亲人的追思,又寄托着期望送别、家族人脉兴旺、再发新枝的意思。

第二,蒸糕子馍,作为祭品,也就是韩城花馍的一种,祭奠完后家人分食。馍的外形共分三种,第一种是给男性蒸的叫“独石子”,类似于圆形蒸馍,里边包鸡蛋馍顶上盘着一条精致的小蛇,中间嵌着一个枣。第二种是给未出嫁的女娃蒸的叫“荷叶糕子”,形状是半圆,类似折起来的荷叶下掩藏着7、8个枣,中间包着鸡蛋,再用梳子在表面压出美丽的花纹。第三种是娘家还要给出嫁不久的女儿送“枣糕子”,圆形,一层面一层枣,三层相叠而成,最上边摆一圈枣围着3个鸡蛋,可能有早生贵子的寓意吧,非常花哨而且吉祥喜庆。

记得小时候家里几乎顿顿吃的是粗粮,白面非常稀缺,家里好不容易攒点白面,刚够给全家五口人每人蒸一个糕子馍。于是我特别期待清明节上坟的日子,因为能吃上期待已久的白面馍、香甜的红枣和鸡蛋。父亲每次在爷爷的坟上烧完纸后,回家的路上小心翼翼地掰开糕子馍,分食给大家,我的那块总是最大的,咬在嘴里细粮的香味弥漫口腔,让人舍不得下咽。而他自己总是吃最小的那一块,吃完还要昂起头把手心里细小的馍渣渣倒在嘴里,同时让我也学着这样做,父亲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一米一粟来之不易”的道理,这个场景现在想起来历历在目,也养成了我从小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时节是春耕春种的大忙时节,农村人总是起早摸黑的在地里忙碌。但父亲会在清明这天上坟回来也顾不上休息,就在我家院子高大的梨树和苹果树之间的树杈上,架起一根又粗又长的木椽,然后用家里收麦用的长麻绳绑结实后,给我做成一个简易的秋千,洁白的花丛中蜜蜂嗡嗡忙着采蜜,花香四溢,我扎着羊角辫坐在秋千上,父亲用他宽厚的大手在我身后用力一推,我便荡得非常高,脚几乎蹬到了树梢上,父亲慈爱地看着“咯咯”大笑不止的我,我感觉自己就是父亲手心里的那块珍宝......

如今,清明也与时俱进,兴起形式多样的“云祭扫”的文明方式,可以让远方不能回家的游子通过家庭追思、网络祭扫和书写寄语等形式,来表达对亲人的缅怀之意,可以穿越时空的距离,让天涯如在咫尺,让思念在“云端”蔓延。这种方法安全环保而又意义深远,将成为将来清明节的新趋势。
父亲已经离开我们23年了,子欲养而亲不待,千言万语也自心头涌起。在此,我用此文以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思念,您的宝贝女儿已经长大,一切安好,请您放心吧!

樊春亮,女,1970年出生于陕西韩城,爱好文学和韩城当地民俗文化,先后在《韩城文学》、《渭南网》、《都市头条》等公众号发表文章5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