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教比丘尼
作者 帝力于我何

应友人之邀,到南召丹霞寺一游。
这些年,游过不少道观寺院,说实在话,对这样一个些小寺庙,并无多大兴致。姑且乘人之兴,凑个趣吧。
进入丹霞寺大门,第一进院落不甚宽敞,更无奇异别格的建筑。本人从不信佛拜神,无心细看经殿佛像。只见几个僧人身着灰布短衫,平底布鞋,来来去去,光头闪闪,这倒拨动了我的心弦.佛祖法轮转到时日,世人的服装、发型就象变戏法一般,叫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唯独这些僧人光头灰衣布鞋,无视人世间纷杂繁乱,依旧我行我素.细细看,身着宽宽松松的灰布短衫,略显拖塌,一动飘飘曳曳的,也有几分洒脱。本来就无心求神拜佛,目光注视到这些僧人身上了。

随友人进入第二进院子,正中大殿内坐着一位约三十多岁的尼姑,神定气静,端庄秀丽,一顶薄薄圆圆的布帽紧箍头上,同样的灰衣布鞋.左边屋前有一小尼在洗衣服,微胖,也是眉清目秀。奇了,这里是僧尼同寺?
有一庵必有一寺,这话早已悉知。从未细究,潜意识中总有晦涩的意象。无论是寺傍庵建,还是庵依寺立,僧尼相望,必有不规之心。今又见僧尼同寺,心中暗暗轻贱这些自誉为超越尘世,断绝情缘的人了。

于是决意诘难一番。斗胆走向那洗衣的小尼,打个招呼,心中暗自思忖,你在这里养得白白净净,真的就是万念俱焚,心冷似铁?出于礼节,客气一句:“请问师父,能问你几句话吗?”
谁知这小尼嫣然一笑,张口答到:“没什么,施主说吧。
”留着一点儿分寸,接着问:“你们这里一日三餐,靠什么来维持?”
答曰:“施设的人送一部分,我们还可以化缘,都用素食,花不了多少钱的。”

她真的以为我在担心他们的吃饭呢。这个小尼这样无拘无束,不怕你难堪了,放肆出口:“你们这里僧尼同寺,会有诸多不便吧?”
没想到这小尼一听,毫无责怪之意,仍是一脸笑容,侃侃而谈:“我们这些二僧(尼姑自称为二僧,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和大僧都是出家之人,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修的就是六根清净,如果我们这些二僧单独修行,若有世俗泼皮加害,怎么办?和大僧同寺修行,前院后院,就是为了得到大僧的照应。”
几句答非所问的浅白之言,已让我无话可说,再直白不过了,无须再问。这些决绝尘缘的女子,她们找到了人间的净土,却末能脱离这混浊的滚滚红尘,她们更看重自身,倘自身难保,还修什么“六根清净”?她们需要呵护,而能够呵护她们的唯有大僧。这里,我找到了“有一寺必有一庵”的注解,处处留心皆学问啊。

接着问:“你们常年在这里修行,不想念父母兄弟吗?”
还是嫣然一笑:“我们也经常回家,看看父母,这不耽误修行啊。”
明白了,人怎么可能完全脱离尘世呢?邪念可以断绝,欲望可以断绝,应有的亲情还是断不了的,这就是人。
生为女儿身,削去满头秀发,脱下艳装丽服,布衣麻鞋,青灯古佛,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我这里自作聪明,想问出个"僧尼相望",自讨没趣。岂不是自己内心龌龊,想天下人都不洁净?面对那一脸笑容,叫人汗颜,凡夫俗子就是凡夫俗子,佛就是佛。说不信佛,是以为没有可信之处,没想到无心拜佛,却拜到了真佛,想与佛较量一下,却为佛倾倒了。
赐教了,比丘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