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清明
诗 || 史东茂
春光乍暖梦迷幻,晨雾朦胧柳叶徐。
满目梨花白遍野,踏青碧水戏清溪。
山峦日暮余烟绕,坟冢相连祭客居。
此处年年香火旺,寒食聚首泪沾衣。
说到清明节,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 (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也是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含义: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节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项目是扫墓。清明节的起源,有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被大众纷纷仿效,在这天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2022-4-1

(二)
历史上的今天孟子诞辰
昔日孟母择地,只为敎子三迁。
沥血哺育铸先贤。亚圣文章俱赞。
仁义之心为善,君轻民贵名言。
生于忧患亦难安,死后千年史鉴。
在2390年前的今天,公元前372年4月2日 (农历五月初八),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诞辰。
孟子姓孟名轲,战国时期小国邹人,他生活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与孔子齐名,世称“孔孟”。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孟孙是庆父的后人,庆父是鲁桓公三个有名的小儿子之一,当时民谚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指的即是其人其事,可以想见其跋扈。孟孙与庆父的两个弟弟叔牙、季友之孙——叔孙、季孙——齐名,合称“鲁国三桓”,为鲁国晚期实际的执政。这其中季孙实力最强,也最有名,《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季氏”指的即是季孙。鲁国系周公旦的封地,因此从本姓上来说,孟子当与周天子同宗,姓“姬”。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2022-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