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继往开来)
(原创文章)
湖南城步五团: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肖丁勤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是一个革命老区县,这方红色热土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像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诚如中央领导考察湖南期间指出,湖南红色资源丰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要求我们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城步亦如是,属于湖南革命武装斗争的组成部分,虽是邵阳人口小县,却是我市重要的党史大县。
城步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斗争精神。.明清时期苗瑶起义风起云涌,驱杀官军,分占田地,烽火蔓及湘桂黔地区。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这片热土承载的武装斗争从未中断过。土地革命时期,城步是长征过湖南第一县,红军由桂入湘,在此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在苗乡人民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篇章。解放战争时期,县境内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南北呼应,势不可挡。江南别纵队、苗族独立大队、桂北人民翻身总队以此为游击根据地,频繁出击,打击敌人,威震湘西南。
然而,城步丰厚的党史资源并没形成与之匹配的红色旅游产业,在党性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上也极其偏少,在对当年党史事件发生的重点区域关注上仍不够。大部分人们对那段血色岁月的认识,可能还只停留于丹口莲花桥、南山老山界、长安营红军长征纪念塔这些红军遗址简介上,对红军长征过城步的某些重点区域仍然知之甚少,甚至是从未听说。
这些地方,虽然如今寂寂无名,被人们暂时遗忘和低估,但终有一日会被世人重新认识,重新闪耀出她的历史光辉。今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片绿色生态净土、民俗文化沃土、红色革命热土——五团。
五团,地处县境最南端,湘桂交界之处,“控引黔桂,襟带湖广”,是城步连接广西的主要通道,与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乡、伟江乡接壤,边境线长达百余华里。五团,是红军长征在城步的重要过境地,分支路线最多,过境时间最长,革命活动最多,流散在此的红军也最多。
从全国地图看,五团不仅是红军过城步最重要区域,与之毗邻的广西龙胜北部、湖南通道南部也是红军长征的重要区域,两省三县的这个区域构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线路的关键节点和重要版块。
从历史背景看,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和中央机关共8.6万多人,开始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作战略大转移。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封锁线,然后沿赣、粤、湘、桂边境到达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蒋介石调集几十万军队布设四道封锁线,全力堵击红军西进。
红一方面军巧妙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和地方军阀各图自保的本性,相继胜利突破敌人三道防线。由于当时采取大搬家行动,红军行进迟缓,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经过与国民党军队的生死决战,付出惨重代价,人员锐减至不足3.5万人。红军强渡湘江后,潜行至桂西北的资源县境。
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计划很快为蒋介石所识破。蒋介石于11月就发布了《湘水以西地域“剿匪”计划大纲》。当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后,蒋调集国民党湘军、蒋系中央军桂军等五、六倍于红军的兵力赶赴湘江以西地区的湖南城步、武冈、绥宁、通道、靖县、会同、黔阳及广西龙胜、资源一带,构筑工事,张网以待。在形势极为险恶的情况下,中央红军到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寻求战略落脚点的打算已无法实现。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军委第一、二纵队分别由与城步交界的龙胜龙坪、广南出发分别西进至通道的芙蓉、金殿。12月12日,中共中央和军委主要领导人在通道召开紧急会议,作出放弃从通道北上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的决定。通道转兵的实现,使红军避免了北上湘西可能遭受全军覆没的命运,为确立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地位奠定了思想基础。
两省三县的这个区域不仅在当时红军长征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如今红色旅游发展上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龙胜县伟江乡潘寨红军桥1994年就成为广西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更将这个区域规划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要部分。通道转兵旧址的恭城书院已成为通道旅游产业的龙头景区。城步五团这个区域至今仍默默无闻,境内众多的红色遗址没有修缮一处,红军当年经过的桥亭也在风雨中破旧凋败,只有众多的红军故事在五团苗寨中默默流传。
《中国共产党城步县历史》记载:1934年12月5日,红军在湖南界上立一木牌,上写“此是湘桂交界之处,不劳桂军远送”。次日,红一、九军团主力从湖南城步汀坪横路口分三路抵达五团茶园。7日,红一、九军团主力在茶园开展政治宣传贴写标语、召开群众大会批斗土豪等。8日,红九军团从茶园出发,经初水、江头司,翻越老山界至南山一带宿营;另一支小部队经初水后,即往蜡里、木瓜、大平界至广西玉河溪宿营。红一军团从茶园住地出发,经恒州到五团。

从五团再分为三路:一路经独树寨至广西龙胜县宿营;二路从五团经巡头、脚板界至广西龙胜潘寨宿营;三路从五团经塘泥至广西龙胜甘甲等地宿营。同日,红三、五军团部分后卫部队在茶园等地阻击敌人后赶到江头司等地宿营。军委第一纵队从龙胜坳头出发,经城步五团,翻越巡头九斗界,到达龙胜潘寨、洋湾宿营:红三、五军团部分后卫部队从江头司出发到达南山大坪、鸡爪坪等地宿营。12月中旬,红军主力在通道陆续汇合。

从当时红军战略转移方向看,红军的目标是经通道县北上湘西,在湘桂敌军严控布防下,中央首脑机关潜行在广西龙胜和湖南城步、通道两省三县边界山区,红军主力始终在两侧护卫中央军委这个核心。
从五团区位来看,红军最先进入的是茶园,最后离开的是巡头,这两村也是红军在五团停留时间最长的两个村寨。在1984年红军长征史实调查中,流散于城步的50多名伤病员基本都属于第一、三、五、八、九军团战士,同时也证实红军当年就是沿着这条线路行军的。

汀坪乡团心寨村(横路口村),是红军入邵第一村。茶园村大部分村民都知道,红军从横路口分三路进入茶园,分别是砂子界、茶园田、虎形界。茶园当时为咸宜乡公所所在地,相较于巡头村的崇山峻岭,这里地势平缓,民房集中,适合红军宿营和休整。在茶园,红军在此停留时间长达三天,这也是红军长征途中较为少见的。
在茶园,红军在此成立咸宜乡苏维埃政府,任命了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并在此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民族政策。6组,小地名“岩子水”周新旺家的木壁上写有“取消一切高利贷!红政宣”。小地名“五马练槽”,靠近溪边,当时这里有一座城隍庙和三座吊脚楼,驻扎红军一千多人,其中中间一座吊脚楼一天到晚都会传出清脆的“滴滴”发报声音,每天往返经过的村民都听得到。各种行军指令也从这座吊脚楼发出,村民猜测得出这是红军首脑机关所在地。

红军在五团不抓兵不拉夫不扰民,以模范行动消除苗民对红军的疑虑,五团苗民也对红军积极拥护和支持。这里流传着“毛主席不收鲤”的故事。茶园村民杨足文家有一只铁缸,见证了军民鱼水情深。杨足文说,当时成立茶园苏维埃政权时,有一位红军首长在成立大会操着一口浓重的湖南话,讲了很多革命道理,还带着村民开展减租反霸斗争,解放后才知道这位红军首长就是毛主席。

为了感谢红军,杨足文的太爷爷曾献本发动几位村民捕捞了十来条鲤鱼,可是拿什么装鱼送给红军首长呢,一时让大伙犯了愁。当时整个村里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一只大铁水缸。于是,10来个苗族同胞前呼后拥地抬着装着鲤鱼的大铁水缸,来到吊脚楼上,那位红军首长坚持不收鲤,说“群众似水,红军似鱼,军爱民,民拥军,军民情深,世代不忘哟!”这只大铁缸重98斤,也是当时茶园村唯一一只铁缸,从此被杨足文一家收藏至今。
受国民党反动派造谣污蔑红军“共产共妻”,是“一群杀人放火的恶魔”的影响,茶园一部分群众听说红军入境,便躲进了深山。但红军严守政治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尊重当地苗民风俗习惯。

五团镇干部龙万海的太爷爷龙崇考就有切身体会,龙崇考全家躲在深山,但家里的盐和醋来不及藏匿,他心想肯定被红军吃完了。几天后他返回家中,惊奇地发现,家里的盐罐和醋坛丝毫不少,没有一点移动过的痕迹,不由感叹:“红军真是好军队!”
茶园村民杨进永的爷爷因身体残疾,来不及躲进深山,每天亲眼目睹在他家驻扎的红军为他挑水扫地,并邀他一同进餐吃饭。第三天部队开拔时,几个战士付给米钱菜金仍不够时,指战员给他写下借条说明原因,其中有一句“等革命胜利后,由当地苏维埃政府归还”。可惜,这张珍贵的借条没有最后保存下来。

巡头村民钟启文的父亲钟楹瑞是红一军团通讯员,钟楹瑞从大坪界翻上海拔1600米的坪山后,因精疲力竭昏睡过去而掉队,同时掉队的还有一位伤病员,被刘大娘藏在野猪棚内,刘大娘每天以寻猪菜为名给他们送去“豪饭”(包谷粥)。
钟启文多次听父亲讲起到达茶园的故事。那天夜里,红军到达茶园已是午夜,在破庙里,钟楹瑞顺手拿起庙门旁的木桶去提水煮饭,第二天清早才发现昨晚提水的木桶是尿桶,但当时已是饥饿得什么也不顾了。

落籍于汀坪团心寨的流散红军葛贻森,当年也是被茶园村民所救。1934年12月红军过境后,时年30岁的葛贻森因伤残掉队,在地方民团四处清剿的白色恐怖下,他敲开茶园村民秦光贵家门请求救命。秦光贵老人将葛藏至阁楼角落,用富桶(打谷的禾桶)罩好,并往里丢了几个红薯,嘱咐“千万不要动,也不能出声,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要出来”。风声过后,秦光贵给他换上当地服装,带他学做篾货。葛贻森后在汀坪入赘落户,其后人一直与秦家保持着亲人关系。

金树村民杨龙清的爷爷龙志辉说,当年红军来到五团时已是饥饿不堪,红薯路上早已吃光,一些战士就向村民讨吃潲鼎里的谷糠,还有的捡拾路边的烂菜叶吃。红军晚上不进入村民家里,挤靠在路边的房屋墙壁上和衣而睡。次日部队开拔时,龙志辉将10来斤稻谷碓好连同米糠一起送给红军。
红军经过巡头坪山时,要翻越坳阴界和猫鼻孔界,四周危岩诡异,当年野兽出没,茅草及腰,令人毛骨悚然。当地村民积极支持红军过境,带领红军走出险陡路段。在五团金树至广西芙蓉公路未通的上千年间,巡头村7组九斗界一直是过往广西的主要通道,红军在此过境达三天之久。

村民杨焕和说,红军长征过境五团时,有很多苗族同胞为红军煮过饭、带过路,他的老奶奶杨来姣当时只有18岁,迫切想参加红军队伍,因是家里独生女儿,舍不得让她远走才作罢。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在五团开展革命活动,打击地方反动派,同当地苗族同胞结下了鱼水深情。五团人民为支持红军过境作出可贵的奉献,也从红军身上看到一种不畏艰难、勇于牺牲、一往无前的崇高革命精神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使偏远苗寨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曙光。

红军长征过五团,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将永载入城步人民革命史册!
(配图由作者提供)
宋祖英《十送红军》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肖丁勤作品
作者简介:肖丁勤,苗族,1973年5月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曾任《中国共产党城步县历史》上卷主笔、城步新闻信息中心副总编辑。系国家邮政社会监督员、省苗学学会会员、邵阳市第四届道德模范。曾入史志部门,钻研城步地方史10年,旁涉城步文史、民族文化;闲时用镜头捕捉万象,以文字记录社会。人生信条:天生我才无大用,青史留下小名字。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