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寿民间,有一个故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长寿县令印制“百寿图”,献给慈禧太后,从此,长寿之名名显天下。
清朝同治至光绪年间,无论朝野,提到四川长寿县县印印制的“百寿图”,人们都赞不绝口。而今,“百寿图”成为寿字极品,被广为传播。
用长寿县印印制的“百寿图”是怎样印制出来的呢?此“百寿图”可与清代慈禧太后的寿辰庆典有关。
清朝同治12年(公元1874年),是清朝叶赫那拉氏慈禧40寿辰。慈禧太后准备借机大庆一番,并将寿庆的筹备工作,交由她的亲信太监李连英办理。李连英为博老佛爷欢喜,冥思苦想,费尽心机。突然灵机一动,何不找一个带“寿”字的州县印章,制成一个由百颗州县印印成的“寿”字呢?悬挂在慈禧太后40大寿庆典仪式的正堂,既颂扬老佛爷万寿无疆,又代表万民归顺,天下喜庆吉祥,老佛爷准定高兴。
此图便是“百寿图”了!
查遍全国州县,发现仅有3个带“寿”字:一是四川长寿县,二是四川仁寿县,三是安徽寿县。再三比较,决定“寿”字正中一笔第一颗印用仁寿县印,其余99颗全用长寿县印。于是,他速令长寿和仁寿两县知县,速将县印送至京城。李连英挑选文人、学士和画师、工匠,精心设计,巧妙印制并饰以彩绣龙凤花纹。终于将一幅用百颗带“寿”字的县印,印制成的一个别具风格的大“寿”字——“百寿图”问世了。
时任国史馆编修的汪叙畴,被选定担任慈禧太后四十寿辰庆典仪式的司仪。汪叙畴,字蓉州,四川长寿复元乡(今属凤城街道办事处)汪家湾人。汪出生书香世家,清朝同治3年(公元1864年),他和他的哥哥汪范畴同年中举,次年,同中进士。后又同时被同治皇帝点为翰林,有“汪门兄弟两翰林”之称,在当时朝野传为佳话。汪叙畴担任慈禧太后40寿辰庆典司仪,自是不二人选。他不仅学识渊博,南人北相,仪表堂堂,风度翩翩,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四川长寿县人,与用百颗长寿县印印制成的“百寿图”相对应。用他任庆典司仪,即可一意双关:一来切题,二来更显长寿、吉祥之气氛。
慈禧40大寿庆典上,装饰别致新颖的“百寿图”高挂于庆典仪式正堂,汪叙畴站在前列司仪。他仪表大方,温文儒雅,吐词清晰,声音宏亮,博得满朝文武百官喝彩,自然也得李连英和老佛爷慈禧太后的欢心和赞赏,从此,长寿县名声大振朝野。
从此,汪叙畴为慈禧太后司仪祝寿的事,在清庭朝野传为佳话,而造型别致、精致、含意庄重、深远,专门奉献给慈禧皇太后寿辰礼物的“百寿图”,更是被奉为珍宝而闻名遐迩。长寿县的名声,也随之传遍华夏。
由于“百寿图”的珍贵价值,后来便有人模仿复制。即便如此,此模仿复制的“百寿图”,在清代也非王氏公卿不可得,亦非达官贵人不能问津。民国时期,清代所用的长寿印仍保存于县衙。这种用清代长寿县印仿制的“百寿图”,被裱褙为中堂,作为馈赠、祝寿的礼品。长寿“百寿图”自然成为人们羡慕渴求的珍品。收购倒卖,纪念收藏,友情馈赠,各取所需。
长寿“百寿图”对“寿”字的组合、造型和印制、质地等,演变出多种式样,且各具特色。寿字书法万千,唯此“百寿图”自成一格,无法仿冒和临摹,是长寿人的宝贵文化财富。
在长寿湖景区开园时,人们发现“百寿园”景点的核心部分,居然是用巨大的玉石雕刻的“百寿图”,寓意“九九归一”,表达了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百寿图”作为“长寿文化”的重要载体,被世人称道,更是长寿人的自豪。

作家简介:张文龙,男,生于六十年代末。曾用笔名圆心、张迦、文殊、南山圆心等。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长寿区作协副主席。巴渝文化网站长、总编辑;国际华语诗歌艺术节重庆秘书处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