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具特色说文庙
姜诗
德阳文庙雄伟壮观,享誉国内外。它位于德阳下南街,紧靠新建的文庙广场。庙前万仞宫墙下边原属文庙附属建筑的月池,现今已经同广场融为一体,成为广场的一个组成部分。
清嘉庆二十年版的《德阳县志》赞誉文庙说:“德阳文庙甲西川”这话确有见地。文庙红墙绿瓦,金碧辉煌,占地28000平方米,共有建筑30余处,无论是整体规模的宏伟壮观或是从单体建筑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来看它在全国都是名利前茅的。
当你通过三楼五脊的砖砌门坊“道冠古今”,进入文庙院内以后,映入眼帘是首先是长30米,高11.64米的“万仞宫墙”。墙由特制的大青砖砌成,它的正面是制作精美,赏心悦目的花鸟图案。墙顶,琉璃瓦脊上对卧着八条口衔宝珠的游龙。明明是巍然高耸的红色照壁,为什么定名为“万仞宫墙”呢?万仞,喻其崇高;高墙,表明文庙的规格高,孔子享受的是帝王待遇(孔子曾被历代封建王朝尊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等)。意思是说孔子家的围墙很高很高,难以逾越,如果不得其门而入,就看不到庙内布局的巧妙,设施的完备,建筑的精美。这里用墙高万仞来比喻孔子思想的崇高,学问的博大精深。在全国所有的文庙中,像德阳文庙这样高大的宫墙是极少极少的。
万仞宫墙东侧的门叫“德配天地”,它同西侧的“道冠古今”彼此对称,遥相呼应。象征孔子的思想贯通古今,光照人间,孔子的品德同日月争辉,与天地相配。
万仞宫墙的正对面,是用灰砂岩石建造的棂星门。棂星们是八柱五间五楼冲天柱石式石牌坊。为什么叫棂星门呢?据说棂星,又名天田星,在文庙内建造棂星门,表明孔子代表天上的星宿,超凡入圣,非同寻常,对孔子的崇敬,就是对上天的崇敬。这座石牌坊由能工巧匠精心雕刻,共有石刻图案200条幅,刻有龙、凤、狮、虎、花卉等各种造型,有的雕刻还是缕空的。这些石刻线条流畅,形态逼真,深受观众赞美。
走过棂星门,便到了泮池。泮池呈半椭圆形。池上并排摆放着三座单跨石拱桥。清代考中秀才叫“入泮”这是科举考试时代取得功名的开始,很受地方当局的看重。据说新考中的秀才非常荣耀,要披红戴花、春风得意地从泮池正中的那座石拱桥上走过。就像新科状元打马游街一样风光。
过了泮池,便是戟门(又名大成门),为什么在文气冲天的文庙中还会有个戟门呢?据说是在过去曾经在戟门两旁的耳房里摆放着显示威仪的武器戟。每当祭孔之日,当地文武官员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下,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列队通过戟门,整整齐齐地朝大成殿走去。
戟门的左右两侧是名宦祠同乡贤祠。
穿过戟门,便可看到并列摆放在一排的四座重檐礼乐亭。礼乐亭是用来摆放乐器,演奏礼乐的地方。中国是礼仪之邦,从周公开始制礼作乐。孔老先生一生最重礼乐,他把礼、乐排列在“六艺”的最前面。他教导学生说:“不学礼,无以立”。四座礼乐亭建筑精美典雅,气韵生动,摆放得非常对称,它为十分庄严肃穆的文庙,增添了活力,这在崇尚礼制的古庙建筑中独具一格。难怪贺龙元帅在1949年在参加德阳解放仪式以后,参观文庙时指着四座礼乐亭饶有兴致地说:“这样的礼乐亭在全国文庙中实属罕见”。
穿过礼乐亭,再往前走,就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了。大成殿宽33.97米,进深14.78米,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屋面用金色琉璃瓦覆盖,正脊饰以飞龙,正中间安放宝顶,显得非常庄严雄伟,令人肃然产生敬意。亚圣孟轲曾赞颂孔子集古代先贤之大成,所以后人将文庙的主殿成为大成殿。
大成殿内供奉的是孔子以及四配(亚圣孟轲、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孔仍)十二哲的彩色塑像,他们都是继承发展孔子学说、发扬光大孔子思想的桌有成就的真正儒者。
在大成殿的祭案上,摆列这各种祭器,祭案前备有猪牛羊三牲,祭案两侧还陈列着编钟、编磬、琴、箫、笛、笙、埙等祭祀乐器。
大成殿的左右两侧是御碑亭。越过大成殿,再往后走,就进入文庙的第四进启圣殿了。殿因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经被封为启圣公而出名,是供奉孔子及其祖先的地方。孔子最重孝悌,贵不忘本,在这里供奉他的父亲及祖先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2001年6月25日,德阳文庙以其宏大的规模,磅礴的气势,严谨的布局和完整的建筑群由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同全国其他文庙同中见异,别具一格。在文庙的建筑风格上,既遵循一般文庙的建筑规范有大胆创新,突出自身的特色。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在察看了德阳文庙后欣喜地指出:“德阳文庙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我认为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万仞宫墙建筑之高大;二是棂星门雕刻之精美;三是礼乐亭布局之生动;四是“道冠古今”和“德配天地”这两座门,在材料的使用上,用重檐的砖砌门坊代替了普遍使用的木质门坊,这与众不同的门坊就显得更加辉煌耀眼,使你一踏进门坊就产生一种庄严的感觉。这别具一格的文庙,引发了我多少联想,多少思索。
此文入选《当代四川散文大观》第五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