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二十九
作者:康金印 主播:牧歌
《论语》八佾25、26章及要点提示
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先生说舜的《韶》乐:“不仅曲调美,而且内容尽善。 还说武王的《武》乐:“达到了曲调美,但还没到内容尽善。”
点评:本章孔子对《韶》乐、《武》乐给予了不同评价。这反映了孔子的战争观——春秋无义战(义战也死人,无战更好),有一定局限。孔子主张大一统,他的政治理想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季氏》),他不了解诸侯兼并战争“客观上是在破坏旧的秩序”,是走向大一统的必经之路,因而反对一切战争,并把这种情绪带到评乐上来,他不满乐中有杀伐之气。
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先生说:“处在上位的人待人不宽厚,行礼时无敬心,面临丧事不哀痛,我该用什么眼光看他呢?”
点评:本章表达了孔子对在上位的人不宽厚、无敬心、丧不哀的鄙视之情。因为他没有仁爱之心,不值得尊敬。但他位高,不便指名,疑指鲁君。

《八佾》要点提示
本篇主要谈有关“礼”的五个问题。孔子既主张以德治天下,又主张“以礼辅之”,这是因为礼是德的外在表现形式。
1.篇中讲了“正名”是礼的基本精神:“名正”就是有礼,“名不正”就是无礼。名正国家治,名不正国家乱,治乱以正名为先。第1章季氏让人跳天子专用的八佾舞,就是名不正。第2章“三家”用天子专用的《雍》诗也是僭越行为,表明他们有窃国之心。第5章孔子为华夏斗争不休、近似无君状态而感叹。第22章又直斥管仲名不正的违礼行为。篇中的尊君,应理解为尊国家大权,并非某一个人。
2.篇中讲了“礼”与“仁义、忠信”的关系:第3章明确指出“无仁”则“无礼”。第8章指出“礼”在“忠信”之后。第26章孔子对在上者“不宽厚、无敬心、丧不哀”的非礼行为,表达了强烈不满。
3.篇中讲“礼”在不同领域的不同表现:第4章指出在政治生活中,“礼”常表现在“俭”上;在丧事处理上,“礼”常表现在“哀戚”上。第7章指出在射箭等赛事上,“礼”常表现在“尚德”上(而不是“尚力”上),即今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第10、12章指出在祭祀时,“礼”常表现在“敬”上。第11章对“无敬”行为发出感叹。
4.篇中讲研究“古礼”要靠大量文献:第9、13章均涉及这个问题。
5.篇中明确了几种行为和情况也应视为合于“礼”:第18章批判了对“谄”的错误认识,第20章承认爱情诗《关雎》合于礼,第17章认为告朔礼用羊合于“礼”、非奢,第15章“每事问”也合于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