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风美俗话清明
王庆元
青山绿水,芳草萋萋,春天的脚步总是来去匆匆。“二月里来好春光”的余音还在耳畔萦绕,倏忽之间便到了细雨纷纷,祭扫已故亲人的清明节了。它就像一片有筋有脉的碧叶,包裹着华夏儿女既沉痛而又温暖,又有几分浪漫的情怀,展示着一个民族灵魂深处永恒的诗意,贯穿着古老与现实生活的灿烂悠远的色香。
清明节是中华大地远古而又深情的节日。“斯文有传,学者有师”。都说年年有清明,但你可知道,这个年年可不是随便说的,屈指一算已有两千多年了。一个民间习俗,竟以如此的韧性与凝聚力生生不息地传递着,从而成为一种厚重的文化积淀,一种悠久的民族传统。清明节雏形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此间,被灭亡,或被吞并掉的小国上百个,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在每一次战争,每一次“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烽烟中,都要死去许多征战男儿。一次次征战,一批批死亡,一年年祭奠,就在这荒草残碑间,我们的祖先孕育了清明节。他们将痛楚哀伤隐藏在优雅的仪式中,让清丽明澈的韵致像花儿一样无拘无束地开放在桑间濮上……
清明节是怀念故友亲情的日子。清明时节雨纷纷,点点滴滴入我心。一土丘,一座坟茔,便是逝者永远的归宿。我们会透过墓碑,构想它后面的故事。在万物生发的季节,在静默的天地间,思考生命以及世间一切美好的情感,这显然是一种珍贵的体验——那些逝去的人都曾经和我们一样,有着看似平常的衣食住行和悲欢心情。有一些人更是曾与我们颔首交谈,朝夕相处,心神相通,他们都是这个星球上曾经与我们同在的生命。说到此,我想起了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小轩窗,正梳妆,这幻化出的活生生的一幕,实际上已不复存在,看不见,摸不着,怎不叫人肝肠寸断,痛泪千行。对苏轼而言,那千里之外的孤坟松冈,正是他的痴情所在。那里的逝者,在他心中永远是生者。
宋代高翥《清明日对酒》有“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的诗句,说的就是清明扫墓的情形。祭祖扫墓是人们寻根问祖、怀念祖宗、感恩先人、饮水思源、清心明志的一种形式,包含着寄托和期盼。立跪在先人的墓前,我们会在心里祈祷祖先在冥冥之中,保佑着家世兴旺,子孙繁衍。千百年来这墓前祭祖,已成为血脉汇集,增进感情,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课。记忆之中的亲慈先辈的笑影,或许难免有些依稀,或许已经有些朦胧。但冥冥之中,亲慈先辈却仍时时与我们心心相印,声声叮咛,谆谆教诲,驱策激励,勉期许,耳提面命,犹恐不周。先辈至亲的离去,他们的遗言、寄托、希望、叮咛,痛彻肺腑,必是最能触动生者心弦的。在对亲人的怀念中,人们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轨迹。天人永隔,给了生者承担家庭和家族责任与社会责任的道德勇气;有助于认真省思人生的意义,挣脱名缰利锁,不为无益之事。更何况,每次清明的追祭,也是一次家族的团聚。众目睽睽,亲情交融,你曾经对逝者的承诺,会被一次次点醒;你的光荣与梦想,会被一次次夯实。人生向上的动力,立根做人的品德,家国天下的情怀,代代相守,代代承继,便这样薪火相传于清明之际。彻悟先人设立清明节的深意:在生命最蓬勃的时节,慎终追远,祭奠先人,感念终生难忘的哺育之恩,重温血浓于水的凝重情感,一遍一遍咀嚼活着的意义,让人更透彻地体会秋落春生,生生不息,所谓天地相通、天人合一,此之谓也。
清明节是踏青赏春的日子。“风起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清明节气里,只见杨柳吐出了新叶,仿佛涂上了翠绿的膏脂,油光可鉴,随着温暖的春风开始飘舞了,似乎在演奏舒缓而且没有尽头的音乐,时空万象,也因此缓慢起来。一切都那么从容又盛大。在盎然生机的节点,在光影斑驳安宁的岁月中,荡漾着令人欣悦的光色,生命的表里,润泽而蓬勃。满地的油菜花,带着醉人的芳香,溢满田野、溢满村庄。杏树、桃树趁着良辰花开满枝朵朵争艳。绽放那一树的梨花亮白了树林亮白了农庄。经过阳光的照晒,乡间的土地上淡香微苦的气息,在雨后纯净的空气中,静悄悄地融人人的呼吸。春意浓浓,杂花生树,烟柳缠绵。如当年苏轼所吟唱:“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如今,清明节是假日,人们挣脱了冬天厚重的束缚,举家郊游,踏青插柳,看花赏春。不论富贵还是贫贱,不论日子过得是如意还是艰难,也不论男女老幼,在这时节里,似乎与天地有约,应清明之邀,都会到田里走一走看一看,就连乡间一生操持农事的人也不等闲。他们在田间行走时,还会蹲下身来,与田间嫩芽们对视,用目光抚摸它的茎叶,看它茎秆上细细的白色的绒毛,那眼神就像在看婴儿一样慈祥。晨起,清风拂面,进入田野的农家人,鞋袜和裤角会不经意间被露珠沾湿,而一同湿的还有心境,他发现平时视而不见的野菊,此时正在向他微笑。锄禾的老农,劳作之余或是走近绿柳驻足欣赏那鹅黄翠绿随风摇摆的柳枝,或是站在梨花树前,抬头望花,眺望远方。他们虽然未必懂诗,却笑对鲜花,闲看流云,满是诗意。此景走心,不由会令我想起苏东坡的一首诗来:“梨花淡白柳树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很少有一个节令,能够像清明这样包含深厚的意蕴:这是一个充盈着哀思的日子,又是一个生机盎然的时节。这样一种特别的“悲欢交融”的清明时节,一年年地轮回,一代代地传承。
清明节也是人们乡愁浓烈的时日。祭者,记也。清明,这个略带有些淡淡忧伤和几分浪漫诗情的节日,就这样触发人心的感动,滋养人们对生活、对亲朋、对家庭、对民族对祖国的爱。人们在清明节所表达的善良与文明,是中华民族自古沿今的精神脉络,是我们丰饶的内心情感和认知价值。祭祖寻根,饮水思源,血脉传承,培养家庭伦理,接力家族先人的精神。清明节的这个精神内核,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潜意识层面,已经成为民间不变的良风美俗。无论怎样的外力,也难以将它动摇,这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力量,也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血脉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