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的一个清晨,我们乘坐的小汽车由石碌县城的柏油公路,驶进了九曲十八弯黎族乡村的山路。突然,晨风送来一阵凄切的哭声,坐在车里的我们4人向窗外望去,只见路边坟山上一位扎白布的姑娘正伏在一座泥土湿润的新坟上痛哭不止。她撕心裂肺地呼唤着:“妈妈!妈妈!……”听着她那痛彻心肺的哭声,车里的人们也不禁落下眼泪,大家感叹着姑娘对母亲的绵绵深情,小车中知情人却告诉我们:“死的并不是她的亲生母亲,而是社会的‘孤老户’。”那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不禁激动起来。
带着这个谜,我们来到了霸王岭脚下昌化江畔的七叉镇政府所在地重合村。镇政府的领导知道我们的来意后动情地说:“亲骨肉都没有这份情意哟……”
姑娘叫赵劝西,“中国木棉之乡”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重合村的黎族姑娘,海南黎族百万黎民中普普通通的一员。
姑娘只有23,却陪伴、照顾、赡养一位双目失明、四肢瘫痪的孤寡老人整整15个年头,5000多个日日夜夜……

23年前,劝西出生在昌化江畔“中国木棉之乡”的一个黎族农民家庭,父亲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憨厚的、不善言谈的黎族农民,母亲是一位本分善良的黎家妇女,小劝西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因为她是“士嘎”(黎族叫最小的孩子),所以全家人对她特别宠爱。应该说,她是这个普通而又不乏欢乐的家庭中骄傲的“小公主”,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可是,命运却把她与一位双目失明、四肢瘫痪的孤寡老人紧紧地连在一起。
让我们从故事开始的15年前说起吧——
那年小劝西刚刚满8岁,个子不高,性格开朗,红润的脸颊像一朵昌化江畔的木棉花,一副清秀的黎家女孩子模样。她的脸庞上嵌着一双黑亮的眸子闪动着天真的波光。清秀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而且笑得那么甜蜜、那么朴实、那么憨厚……
她背着书包开始上小学一年级了,每天上学和放学回家都要路过村中那间木棉树下的小平顶房,房里住着一位双目失明、四肢瘫痪、无儿无女的五保老人符大妈。符大妈6岁丧父,11岁丧母,16岁又因病双目失明,29岁时得了场大病导致四肢瘫痪,她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符大妈痛不欲生,整天愁眉不展,悲观厌世。
小劝西经常看到妈妈和村里的乡亲们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去给符大妈生火做饭,拆洗缝补请医送药。逢年过节,乡亲们给符大妈捧来好吃的,县民政局和乡村的干部也常常送来救济品和节日的礼品、礼金。
在学校里,小劝西常常听到老师的谆谆教导:要争当一个“最美少年”。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多多为烈军属、五保户、残疾军人做好事。
阳光沐浴,雨露滋润,小劝西心灵里从小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一天放学回家,劝西直奔五保户符大妈家。一进屋,一股臭味扑面而来,原来是符大妈把屎拉在床上了。自己的鼻涕还要妈妈擦的小劝西马上打来水,找来毛巾,给大妈细细地擦身,柔嫩的小手抚在大妈身上,轻轻像丝绸,大妈像小孩似的哭起来:“这辈子大妈怎么报答你的恩情啊!”“大妈,您别这么说我就是您的女儿,我该这么做,我情愿。”8岁的小女孩啊,顷刻间成了大人!她的话像冬天里的火,温暖了符大妈的心。
从那以后,小劝西每天早晨都背着书包坚持先到符大妈的家,为她倒尿桶、梳头、洗脸、扫地,然后才去上学。放学之后,她又照样去符大妈家里挑水、拾柴、洗衣服和做好饭菜给她吃。燕儿飞回又飞去,草儿绿了一茬又一茬,年复一年,大妈的小平顶房里天天晃动着小劝西带着红领巾的身影。
西方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孤独的老人有个女儿长年在远方工作。老人想女儿。80岁生日的那天,邮局送来一张汇款单,老人流下了伤心的泪……小劝西逐渐理解到:一个无儿无女老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孤独。符大妈尽管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县里、乡村里干部和乡亲们的关心照顾热情帮助,但是消除不了老人家心灵的寂寞与孤独。老人要的是睁眼说话、吹打做伴的慰藉啊!怎么办?小劝西的心里有了一个主意:做符大妈的女儿,侍候好老人家。
一天下午,小劝西来到符大妈家,和平日一样,放下书包就择菜。她一面掐着烂菜叶、一面向大妈报告村里各种消息。忽然,喋喋不休的小嘴闭住了,小屋静了下来,片刻后,劝西抬起头来望着符大妈说:“我来当您女儿好吗?”符大妈听到小劝西的话,脸上皱纹像春天来了二月木棉花儿怒放一样,全舒展开了:女儿,她将有一个女几这不正是她朝思存想的吗她多么想喊“我的女儿啊!”但是转念一想:10来岁的小孩说话算数吗?她始终没有出声。
夜已很深了,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可是,小劝西一点睡意也没有她躺在床乡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亲生的母亲疼爱地问:“阿西有什么事吗?讲给妈听!”劝西说:“妈,符大妈她孤独一人,好可怜啊!我想搬到符大妈家去住,陪伴照顾她老人家,让她也有人孝敬,你同意吗?”10来岁的娃儿,说的是大人话啊!女儿决心去侍候一位双目失明、四肢瘫痪、无儿无女的五保老人,难得啊!当妈的怎么能阻拦呢?可是,她吃得消吗?母亲犹豫了……
消息不胫而走,小劝西要住进符大妈家的事第二天就在村子里传开了。对此,有人赞成,有人摇头,甚至有人讥笑。有的好心人劝她说:劝西,你家不愁吃不愁穿,干吗去找苦吃?还有人断言:符大妈病病歪歪的,顶多能活一年半载……
尽管议论纷纷,人们说三道四,可是,小劝西铁了心,她要按自己的想法去照顾大妈一辈子。在父母和亲人的支持下,小劝西真的拿着书包到符大妈家住下来了。
欢乐的小鸟从此飞进了符大妈木棉树下的小平顶房,给大妈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欢乐!符大妈再也不寂寞了。劝西和大妈组成了一个新的小家庭。她俩合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劝西以她稚嫩的肩膀勇敢地挑起生活的重担。一日三餐,柴米油盐,全靠她周密安排。缺吃少穿,生活难啊!但小劝西有办法,碗筷不够,她回家叫父母给钱去买新的,油盐光了她回家去拿。她家里杀鸡,她也要拿一条鸡腿来给大妈吃。大妈爱吃山兰糯米甜酒,她就学着做。大妈说要吃点心和水果她就想方设法地满足大妈的要求。劝西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了一颗冷却了的心。符大妈有了这样一个好心肠的闺女,终于相信自己晚年有了依托,有了保障,她笑了,打心眼里高兴。渐渐地人们发觉符大妈脸上露出了红润。
春节,父母很想小闺女回家来吃一餐团圆饭。但是,劝西硬是说服了父母同意自己留在符大妈身边,理由是:符大妈无依无靠,新春佳节更需要我和她在一起团圆。老人放心了,她用那双颤抖的手抚摸着小劝西的头,两人生活在一起,朴素诚实,亲密无间,情深意切,不是亲生母女胜似亲生母女。
随着年龄的增长,劝西对老人照顾更精心了。每天天未亮,劝西就起床,端水喂饭、倒尿倒屎、梳头理发、捶腰按摩、请医送药、剪指甲、洗衣服、削果皮,将食物一匙匙、一片片送入大妈口中,照顾得无微不至。春天,她给符大妈晾被晒褥;夏天,老人热得无法入睡,她给大妈摇扇子,赶蚊子;秋天,她收粮积菜备甜酒;冬天她给大妈生火取暖,尽心尽力照料老人家。平时吃鱼时,劝西将鱼刺全部剔掉;她怕大妈吃硬饭消化不良,吃粥又容易倒胃,她就把煮好的饭,放在菜汤里再煮成菜糊糊。劝西用自己灵巧的双手不仅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还让符大妈过着衣、食、住、医不用愁的晚年生活。符大妈常对人说:“我比一些有儿有女的老人还幸福呢!”
就这样,劝西陪伴着大妈度过了整整15个春秋,5000多个日日夜夜。
1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的一瞬间,可是,在生命的历程里,人的一生又有几个15年?15年,对一个年轻的姑娘来说,可是宝贵的时光。然而,在这段宝贵的时光里,她却用自己的苦和累去换取这一位双目失明、四肢瘫痪的五
保老人的甜和乐。
15个春秋过去了,天真活泼的小劝西长成了大姑娘,她亭亭玉立,楚楚动人,她的眼睛和内心跃动着春天的嫩绿色和少女的幻梦,她到了“女大当嫁”的年纪了…
近年来,乡亲们为她穿针引线先后介绍了8个男朋友,但是,却没有一个谈成。姑娘迷惑了……
前年下半年,又有“热心婆”给劝西介绍男朋友,开始,小伙子表示愿意和劝西结为伴侣,但有一个条件:定要“女嫁男娶”。劝西一听顿时心凉了半截,她懂了明白了,结果也就吹了。
去年初夏,一位小伙子和她真诚相爱,她也吃了他的槟榔。吃了槟榔就算订了婚,黎家世代如此。他们订婚的事在村里传开了,得到乡亲们的祝福。符大妈知道后,既高兴又不安,但她诚心诚意地劝劝西:“你长大了,不能老守着我,赶快和他结婚吧!大妈希望你早点过门,了却大妈的这桩心事。”劝西很理解老人家的心情。她一面劝慰大妈,一面动员自己的男朋友共同来照顾老人家,她对男朋友说:“你要真心地和我在一起赡养五保老人符大妈,给她养老送终。”

一天夜晚,淅淅沥沥的雨飘洒在黎村,男朋友冒着绵绵细雨悄悄走来,却寡言少语、心事重重。“你有什么心事吗?”劝西低声问他他摇摇头,没说什么默默地走了。
善良天真的她,怎么也没有想到,那一夜爱情又一次从她的身边悄悄离去…
几年当中,8个男朋友和她谈情,却8次分手,爱情为什么竟这样苦涩啊?
爱情——从她身边悄悄地走了。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人,都有七情六欲,山里的姑娘同样需要爱情,需要家庭,需要男性的体贴温存。她对男人没有过高的奢求,只希望他进来和她照顾大妈,能一起吃顿热饭,能听到他的呼唤,她就心满意足了。但是连这种人世间最普通、最正常、最正当的欲望,她都无法得到满足,生活对她多么不公平啊!
然而,倔犟的劝西并不后悔,忍受着心灵创伤,她把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了五保老人符大妈。
当我们即将结束这次采访的时候,笔者问一双巧手,精编细织,放飞她的艺术之梦古朴的民间劝西:“你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劝西抬手拂了拂头上的乱发,深情地回答:“我做得很不够大妈才99岁不该离开人世……”
老人临终前,劝西还给符大妈理了发,洗了身,换了今年春节前县民政局发给的一套新衣服,一双新鞋子。老人是流着热泪辞世的……
在这位朴实、憨厚、善良的黎族姑娘身上,海南黎族世世代代的传统美德和今天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最好的诠释。难怪黎胞们常常夸赞劝西说:她是带着阳光的小姑娘,像昌化江畔的木棉花,像一片彩虹;她的心像昌化江水一样清澈,像金子一样珍贵。她是黎家一颗夜明珠,她是昌化江畔“三月三”故乡的女儿,她是黎族人民的骄傲。
荣誉伴随奉献而来,赵劝西被评为全国“敬老好儿女”,《中国社会报》《中国民政》《海南日报》等几家大报先后报道宣传她助人为乐的动人事迹。赵劝西曾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奖”表彰大会,并和书记一起合影留念。

作者:现任昌江黎族自治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副秘书长
责编:荆杰
审核:晓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