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二十八
作者:康金印 主播:李鸣
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 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粟’。”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哀公问宰我社庙里种树的事。宰我回答说:“夏后氏栽松树,殷人栽柏树,周朝人栽栗子树。周人说:‘用栗树可使百姓战栗。"先生听后说:“已经成了的事,我就不说了:已经进行的事,我也不劝谏了;已经过去了的事,我也不责备了。”
点评:本章表达出孔子对社庙植栗为“使人战栗”虽持“不咎”态度,仍是不满的,因为它违背仁爱原则。孔子的“三不”是他处理陈年旧事的基本原则,可辩证灵活使用。
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日:“管仲俭乎?”日:“管氏有三归,官氏不摄,焉鬥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站”,管氏亦有反站。管氏而知礼,孰以不知礼?”
译文:先生说:“管仲的量太小了!”有人问:“管仲俭朴吗?”先生说:“管仲有三归台,他府中设官完备,办事不兼职,如何算俭朴?”有人又说:“既然如此,那么管仲知道礼吗?”先生说:“国君设照壁在门口以遮蔽内外,管仲也设照壁在门口,国君在两君合好的殿堂上有爵用的站,管仲也有此物,管仲如果知礼,还有谁不知就呢?
点评:本章批评管仲气量小、不节俭、僭礼。他虽九合诸侯一国天下,助桓公成就霸业,但他不能助君修德是气量小,有三归、不摄是不俭,树塞门、有反是违礼。后文《宪问》中孔子又称管仲为仁人,这说明孔子对他是一分为二的,不是以瑕掩玉的,而且做到以事实为据。孔子评人,功过分明,对过毫不手软,严肃批评;对功敢于大胆肯定,不因有过而嘴短,功过相比又看主流,总体评为“仁”,这
是十分可贵的,可供今人评人借鉴。
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
也;从之,纯如也,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先生告诉鲁国的乐官大师作乐的道理:“作乐的程序你大概知道:开始作是合奏,声音洪亮;紧跟着展开,悠扬和谐,音节分明,连续不断的样子,用这种变化完成了乐章。
点评:本章形象描绘出不同阶段乐章的不同格调,表现出孔子的音乐修养水平很高。
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仪县管封疆的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到我们这地方的君子,我不曾不能见到。”跟从先生的弟子带他见到了先生。他出来,对身边孔子弟子说:“你们几个忧虑什么夫子失了位呢?天下无道很久了,天要让夫子做木铎,宣布治理乱世的政教法令呢!”
点评:本章写孔子给仪封人留下非常好的印象,认为他将承担布道天下的大任。如今以孔子为旗帜的东方文化已受到世界的欢迎,说明仪封人非常有眼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