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守护神
——怀念赵天明校长
文/李俊科
1.
很早就想写一篇纪念赵天明校长的文章,只因心静不下来,难以动笔。这期间他的音容笑貌时时萦绕在我的心头,叩问着我的心灵。已经到了不可再退的地步,只好从生活的海洋里撷取点滴,怀念自己的师哥,用以安慰自己,纪念八迭堂中学曾经的老校长赵天明。 
赵天明,回车石梯赵营村人氏,1938年出生于贫苦之家,是我妻子的近门哥哥。他身貌瑰伟,志气豪放,高洁傲岸,玉树临风。打小机思聪慧,结朋邀友,登山玩水,嬉戏在乡间阡陌,歌响于林间溪谷。及冠入学,读书成诵,矢志过人,曾抱负与天地之间。初中学时,曾被选拔为航空飞行员,与杜凤瑞同武。但身材伟岸,年纪尚小,加之山区教育百废待兴,不得不脱下戎装,又重返校园。学成从教,常年蛰伏于乡塾学堂,苦志探究,忘寝废食,呕心沥血,教化育人,以至退休、终老。 
他最先从教的地方是西峡县北山,米坪、桑坪、军马河的长滩河等地,都留下了他不懈奋斗的身影。1972年下山,同爱人王瑞婷一块调入回车毛河小学,后调整到黑虎庙学校,担任校长。那时的学校被称为戴帽中学,各村的中小学在一起,师生较多,校舍不足,所有桌凳大都是学生从家里带来自用的。为改变这种状况,他说服大队干部,争取资金和土地,亲自带领教师夹板打墙,扩建校舍,改善师生的生活环境。为了扩大学校经济收入,增加资金来源,就开展勤工俭学,秋天上山打柴、拾橡子,搞小秋收;夏天拾麦穗,割青草。闲暇时间带领教师上山放树,拉解木板,制作桌凳,使学生上学不再为桌凳而烦恼。由于他们敬业、勤劳,成绩斐然,培养了江孔顺等许多优秀学子,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好评。
夫妻二人一心扑在教育上,吃住在校,把那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学校就成了他们的家,自己的五个孩子也跟着他们长大。他在那里教学八年间,与当地老百姓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当他们离开的时候,群众纷纷前来挽留,并自发组织了好几辆架子车一路相送。
尽管我与他同是一个冲道,由于年龄的差别和工作经历的原因,我根本就不认识他。1981年秋,他任八迭中学校长,后调杜店中学。这段时间,我正好以民办教师的身份参加了民师招教考试,然后去师范学习了两年,毕业后分配到程营中学的时候,才知道了他的名字。
1987年秋季,我回到八迭中学,他还是杜店中学校长,第二年他回到八迭堂初中,初次与他在一起工作,才认识到他那种立竿见影,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踏实认真,业务娴熟,忠于职守的工作精神。起初,我还以为他是军人出身,时间长了,熟悉了,才发现他工作的力度和敬业的精神与军人类似。其实,他有从军机遇的,应该成为军事教官的,只是机会错过,才成为了一个教书匠。
择善而固执,是古训。他知道,一旦选定了目标,就应该执着地去追求。工作的认真和对业务的熟练程度,在我所经历的同事校长中,他属于佼佼者。在他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只有大踏步地朝前走。他对教育事业的追求,胜过自己的生命。一旦踏入讲坛,套上袢带,他就一鼓作气,从不松套,一直拉到终点。同时,他又是学校的守护者,特别是他调入八迭堂学校之后,终生奉献于教育事业,八迭堂学校,就成了他后半生为之奋斗的战场。为了学校的声誉,为了师生的安全,他达到了忘我的地步。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根本。一个学校的声誉,全部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教与学”的效果上。为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一线,做到教学、育人两不误。每学期,就是工作再忙,他一定要承担一门主课,深入一线,与学生接触,及时掌握教学动态和学生学习、思想动向,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引导。他的主课是数学,其次是音乐。不论是几何,或者代数,他都遵循教学规律,层层诱导,循序渐进。课堂不留疑问,学生思想上没有压力,学得轻松愉快,做起来得心应手,成绩提高很快。与此同时,他协同教导处大搞教学教研活动,以老带新,大力培养年轻教师。亲自进课堂听课,跟踪指导,在学校形成了一个很浓的教与学的氛围。他说,只要大家都动起来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提高了,教学成绩就有了希望。他要求教师要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拼搏精神,主张任课教师年级大轮换,每个人力争做全能教师,优秀教师,不论在那个学科,都能独当一面。为了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们主动求教,潜心钻研,甚至放弃了休息的时间。全体教师食宿在校,就是晚上学生休息了,大家还要批改作业,探讨验算,办公到深夜。就连住在学校附近的教师,夜里也要在校食宿,共同参加教研活动。这个优良的作风,一直保持到中学撤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