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二十六
作者:康金印 主播:书东
(三)八佾13—16章
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王孙贾发问说:"与其讨好掌管全面的奥神,还不如向有实权的灶神献媚。这个俗语说的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对,得罪了天,没处祷告求救免呀!”
点评:本章写孔子反对变更祭祀奥神为灶神。本章“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这个俗语中的“奥”,即暗指空有虚权的卫君,“灶”暗指实权派南子等。当时有势力病的人纷纷改投实权派,孔子警告改换门庭的人说:“你们得罪上天,无处祷告免罪。”这是春秋末期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有势力病的人很多,孔子看不惯。

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译文:先生说:“周朝借鉴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制定了周礼,真丰富多彩呀!我要遵从周朝的礼仪制度行事。”
点评:本章淡孔子好古但不拘泥古礼。孔子做出“吾从周”的决定,是源于理性分析的结果。他经过研究认识到借鉴了夏商的制度而成的周礼,更完备、更丰富,他才做出这一决定。

15.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郰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先生初次入太庙助祭,每件事都发问。有人说:“谁说郰人的儿子知道礼呢?他进太庙,每件事都发问。”孔子听了这话,说:"这就是礼节呀!”
点评:本章指出孔子在太庙每事问就是在守礼,因为“问”表现出的是热情关心,也表现出谦虚,还可验证已掌握知识的准确度,正是诚实态度,正合于礼。另说:“问”是讽太庙祭,多不合于礼。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评注认为“是礼也”中的“也”,应读为“邪”,乃反诘之词,全章乃讽鲁太庙之祭僭礼。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曾引本章作为重视调查研究的例证,明显赞成前说。这是古为今用的一个典型实例。

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译文:先生说:“射礼不主张射穿皮制箭靶,因为每个人力量不同,这是在古时留下的规矩。”
点评:本章指出射礼重德不重力。周武王伐纣时,为鼓舞士气,演习射礼主张射透靶子:武王得天下后,为表尚德,演习射礼主张不射透靶子:春秋末年,诸侯争战频起,演习射礼,又主张射透靶子。此时,孔子说出“射不主皮”,意在表达反战、祈求和平之意。



